以下为《生态简答题及答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1. 耐受性定律的特点:1.它不仅考虑到因子量的过少,而且也考虑到因子量的过多。2.不仅考虑到外界因子的限制作用,也考虑到生物本身的耐受能力。3.还考虑到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抵抗力—系统抵御外界干扰使自身不致受到伤害的缓冲能力, 抵抗力越强则系统越不容易出现伤害或崩溃现象。
恢复力—当系统遭到外界干扰致使系统受损后迅速修复还原自己的能力, 恢复力越强则系统恢复到正常的时间越短。
二者难以兼得,恢复力强则抵抗力弱。
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当外界干扰压力很大,使系统的变化超出其自我调节能力限度即生态阈值时,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随之丧失。
生态平衡失调:生态系统结构遭到破坏,功能受阻,整个系统受到严重伤害乃至崩溃。
生态危机:严重的生态平衡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生存时,称为生态危机。
3.生态学的一般规律:1)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的规律;2)物质循环与再生规律;3)物质输出、输入的动态平衡规律;4)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
4.5个温区的划分:致死低温区(-40~-10℃)、临界致死低温区(-10~8℃)、适温区(8~40℃)、临界致死高某某(40~45℃)、致死高某某(45-60℃)。
适温区包括低适温区(8-20)、最适温区(20-30)、高适温区(30-40)
发育起点温度80C,有效温度8-40.
最高有效温度:是指昆虫虽不死亡,但发育速度减缓、寿命缩短、繁殖降低时的温度。低于此温度昆虫开始正常发育。
发育起点温:是指昆虫发育停止,体内代谢慢到最低限度,但不死亡时的温度。高于此温度昆虫开始发育。又称最低有效温度。
5. 有效积温法则的主要含义是:每种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须从外界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其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昆虫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T=C+VK(V =1/D)K
有效积温常数D 发育历期T 发育温度V 发育速度C 发育起点
K和C测定方法:⑴、定温法⑵、人工变温法⑶、自然变温法
积温法则的应用:a、预测农业害虫和天敌的地理分布及其在某地一年发生和代数b、预测农业害虫与天敌的发生期c、利用于初选保存天敌低温和释放天敌适期。d、利用于选择和引进天敌。
有效积温法则应用的局限性:1.昆虫的生长发育主要受平均温度影响,但食物、湿度也有一定的影响,极端气温等等。2.有效积温是建立在温度升高,昆虫发育速度加快的基础上。3.一般发育始点和有效积温是在定温下测定的,自然界发育是在变温条件下。4.一般是利用气象资料进行计算,注意小生境气候5.不同地理种及其发育始点温度不同。6.预测害虫天敌发生世代,对1年严格1代,或2年或多年一代,或本地不能越冬的迁飞害虫意义不大
6. 昆虫对环境的适应表现在:A时间上的推滞(休眠和滞育);B空间上的转移(扩散和迁飞);C生理节奏的调整与配合(生物钟)。
昆虫有关的行为有四大类型:趋性、反射、本能、学习。
7. 影响昆虫生态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有何区别?
主要因素①气候因素: 温度、湿度、降水、光、风②土壤因素:包括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土壤化学性质,土壤机械组成等③ 生物因素: 主要包括昆虫的食物和天敌。前者如食物的种类,生长发育情况,质量等,后者包括天敌昆虫,其他动物,致病微生物等.④人为因素:指人类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对昆虫产生的影响.
8. 种群的分类:A 、 同种昆虫由于长期的地理隔离而形成的种群,称为地理种群(地理亚种,地理宗)。B 、 因寄主食物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种群,称为食物种群(食物宗、寄主宗)。C 、有时由于需要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种群,称为混合种群。
9. 种群数量的季节消长类型: 单某某 双峰型 多峰型
10. 生命表(life table)是指将一定种群的死亡数量、死亡原因、死亡年龄(时间)等资料列成表,以便分析该种昆虫种群生活史过程中引起数量变动的原因。是研究昆虫数量动态的重要方法之一。
生命表的特点:①、系统性:表现在它系统地记录了自然条件下和实验条件下昆虫种群在整个世代从开始至结尾的生存或生殖的情况。
②、阶段性:表现在它分阶段地记录了各虫态,各年龄或各年龄组的生存和生殖情况。
③、综合性:表现在它记录了影响种群数量消长的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作用形式。
④、关键性:表现在通过对关键因子的分析,找出在错综复杂的综合因素中的关键因子和关键虫期。
生命表有特定时间生命表和特定的年龄生命表两种类型,分别适用于世代重叠和世代较离散的昆虫。
11. 群落的结构即群落的格局是指生物在环境中分布及其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结构。
格局类型:①分层格局,或垂直结构,②带状格局,或称水平结构,③活动性格局,或称时间结构如昼夜格局和季节格局。④食物网络格局,即群落的营养结构.
营养结构可用食物链、食物网和生态锥体来表征。
12.生态金字塔:对某一物种来说,其中有一个高度上数量最多,然后向上、向下逐渐递减,直到不能生活为止,因此每一个物种的分布都成“钟形”分布曲线。如果将第一级生物(生产者,多为绿色植物)作为底层,植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依次向上排列,则呈塔形(或锥形),该种图象称为生态金字塔或生态锥体。
3种基本类型:
数量金字塔 数量金字塔以各相继营养级别的生物个体数量表示。第一级生物(生产者)为塔底,其数量最多,第二级植食性动物和以后各级肉食性动物数量依次减少,最末级(塔顶)数量最少呈一正的数量金字塔形。数量金字塔不能表明能量的传递,而且各级生物间数量的变化和差异很大,它过分强调了小型生物个体的数量,故用于表示整个群落的营养结构尚有一定的局限性。
生物量金字塔 生物量金字塔以各级生物的干重来表示各营养级别的生物总量。一般第一级绿色植物的生物量大于植食性动物的生物量,而植食性动物的生物量又大于生物群落中,依此类推,故生物量金字塔也呈一正金字塔形。
能量金字塔 能量金字塔以各营养级上通过的能流或生产力来表示。能量金字塔都呈正金字塔形。能量金字塔提供了群落营养结构的最好的图象。
13. 群落演替又称生态演替, ①是指在一定区域内,②群落随时间而发生变化,③由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的生态过程。?
群落演替包括3个方面的基本观点:①演替是群落组成有规律的、顺序的向一定方向发展的过程是可以预见的.②演替是由群落引起物理环境改变的结果,即演替是由群落控制的,一般是不可逆的。③演替以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即由顶极群落所形成的系统为其发展的顶点。
根据演替出现的起始点,可以将群落演替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根据引起演替的原因,可以将群落演替分为内因性演替和外因性演替。
根据群落代谢的特征,可以将群落分为自养性演替和异养性演替。
群落演替的特征:1.演替的方向性 2.演替的速度3.群落演替的效应。
14. 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增加的现象称边缘交应
边缘效应产生的原因:1在群落交错区往往包含两个重叠群落中所有的一些种以及交错区的特在种;2群落交错区的环境比较复杂,两类群落中的生物能够通过迁移而交流,能为不同生态类型植物定居,从而为更多的动物提供食物、营巢地隐蔽条件。
边缘效应原理的实践意义:1利用群落交错区的边缘效应增加边缘长度和交错区面积,提高野生动物的产量。2人类活动而形成的交错区有的有利,有的是不利的。
15.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含以下四个主要成分:
非生物环境,生产者即自养生,消费者,分解者:又称腐食者
16.1/10定律”,即从上一营养级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转化率是10%。
17. 物流:指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过程。
能流:指在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生物间能量的输入、转换、传导、消失的过程,它是一个单向流动的过程。
关系:能流和物流过程是相互联系的,储存于化学键中的能量,在物质流动和变化的过程中,总是伴随有能量的流动和变化,但二者又有所区别,能量只能使用一次,故能流是单向的,而物质可以反复被利用,故物流是可以循环的。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物质循环(营养循环)和能量流动,如果为管理措施不当,其基本功能遭到破坏,生态系统将失去平衡。
18.简述各昆虫滞育与休眠的区别是什么?
休眠是指昆虫当时遇到不良环境,立刻停止活动,不再进行生长发育的现象。休眠可以发生在任何虫态,生理上也无所准备。
滞育则是昆虫长期适应不良环境而形成的种的遗传性,一般发生在某个固定的虫态。是否引起滞育常取决于昆虫前一发育阶段的外界环境条件,在生理上也有一个准备的过程。
19. 试述昆虫获得水分的途径?
①从食物中获得水分(主要途径)②利用代谢水,其主要途径是通过后肠吸收获得。③通过体壁或卵壳从环境中吸收水分。④直接饮水。
20. 为什么干旱时往往导致蚜虫、叶某某等发生严重?
①气干旱时,日照充足,环境温度偏高,有利于蚜虫,叶某某繁殖。雨水多时,很多幼虫、虫卵被雨水冲到地面淹死了。②它们的繁殖力很强,1年能繁殖10-30个世代,世代重叠现象突出。当5天的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12℃以上时,便开始繁殖。在气温较低的早春和晚秋,完成1个世代需10天,在夏季温暖条件下,只需4-5天。气温为16-22℃时最适宜它们繁育。
21. 低温致死的原因有哪两种,试论其致死作用?
A、不很低的温度下致死作用
一些耐寒能力很弱的种类,当长期的处于发育始点以下或0℃左右的低温时,由于体内养分的过分消耗,体质虚弱,生理失调,长期不能恢复而死亡。
B、在0℃以下很低温度下致死作用
主要是有机体脱水和体液或原生质结冰的机械作用,细胞和组织破裂,破坏了原生质的氧化作用系统,甚至引起原生质的变性。
22. 影响昆虫耐寒力的因素有哪些?
①不同发育阶段和龄期耐寒力不同②昆虫的生理状态不同耐寒力不同昆虫的耐寒力常主要因为虫体含水量及体内脂肪积累等生理状态的变化而表现出很大差异。③同一发育阶段在不同季节内耐寒力不同
23. 试述害虫预测预报按预测时间分有哪几种。
1短期预测 2中期预测3长期预测4超长期预测
24. 一个成功的预测预报系统对预测预报的技术要求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可靠性 测报系统必须是建立在对生物和环境观测的基础上,按照计划的要求,在实施地区经过多年的检验,有较高的准确性。
②简便 测报系统必须在保证准确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方便于应用,利用最有限的资料得到最有效的预测结果,同时又要最大限度地降低测报系统的成本
③实用性 测报系统必须是针对具有有效防治办法的害虫,测报办法要为人们所接受
④多用途 理想的测报系统最好是一套测报技术,即长、中、短期预报相结合,能预报害虫的发生程度、防治时期、损失程度以及防治效益等多个项目
25. 秋天寒流来得早和春季天气转暖后的寒流侵袭容易造成昆虫大量死亡。试分析原因?
昆虫体液冻结是低温致死的重要原因,由于受到寒流侵袭昆虫就会过多消耗体力,体质虚弱,生理失调导致其死亡。另一方面,体液冻结导致机体脱水,细胞组织破裂,破坏了原生质的氧化作用系统,甚至引起原生质的变性
26. 影响害虫发生期预测与发生量预测主要因素
发生期预测受害虫当时的发育进度和生态因子的影响(昆虫发生的迟早,受气象因子和食料营养状况影响较大,其中与温度的关系最为密切。 )
发生量的预测受当时害虫的发生动态和环境条件的影响(害虫种群发生基数、生殖能力与繁殖速率、存活率以及各种环境因素均影响害虫种群数量变动)
27. 不同生态对策的害虫种群在防治策略上有何不同?
r-对策型的害虫的防治策略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并重的综合防治。单纯的化学防治由于此类害虫繁殖能力强、种群易于在短期内迅速恢复,易产生抗药性,因而控害不显著。但在大发生的情况下,化学防治可迅速压低其种群数量。
K-对策型害虫的防治策略为农业防治为基础,重视化学防治,采用隐蔽性、局部性施药,坚持连年防治,以持续压低种群密度,因其密度一旦压低,不宜在短期内恢复,当种群密度低时重视保护利用天敌,或进行不育防治或遗传防治,以彻底控害。
三.简答题
1.耐受性定律的特点:①它不仅考虑到因子量的过少,而且也考虑到因子量的过多。②不仅考虑到外界因子的限制作用,也考虑到生物本身的耐受能力。③还考虑到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2.生态学的一般规律:①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规律;②物质循环与再生规律;③物质输出、输入的动态平衡规律;④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
3.有效积温法则的主要含义是:每种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须从外界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其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昆虫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T=C+VK(V =1/D) (K-有效积温常数;D-发育历期;T-发育温度;V-发育速度;C-发育起点);K=D1(T1-C)。
4.积温法则的应用:①预测农业害虫和天敌的地理分布及其在某地一年发生和代数。②预测农业害虫与天敌的发生期。③利用于初选保存天敌低温和释放天敌适期。④利用于选择和引进天敌。
5.有效积温法则应用的局限性:①昆虫的生长发育主要受平均温度影响,但食物、湿度也有一定的影响,极端气温等等。②有效积温是建立在温度升高,昆虫发育速度加快的基础上。③一般发育始点和有效积温是在定温下测定的,自然界发育是在变温条件下。④一般是利用气象资料进行计算,注意小生境气候。⑤不同地理种及其发育始点温度不同。⑥预测害虫天敌发生世代,对1年严格1代,或2年或多年一代,或本地不能越冬的迁飞害虫意义不大。
6.(一)影响昆虫生态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主要因素:①气候因素:温度、湿度、降水、光、风。②土壤因素:包括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土壤化学性质,土壤机械组成等。③生物因素:主要包括昆虫的食物和天敌。前者如食物的种类,生长发育情况,质量等,后者包括天敌昆虫,其他动物,致病微生物等。④人为因素:指人类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对昆虫产生的影响。(二)影响昆虫生长发育的主要环境因子及其作用:(1)非生物因子(无机因子):①气候因素:温度、湿度、降水、光、风等。②土壤因素: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土壤化学性质、土壤机械组成等。(2)生物因子(同种生物其他有机体或异种生物有机体):①食物因素:食物种类、生长发育状况、质量。②天敌因素:天敌昆虫、其他动物、致病微生物等。③人为因子:人类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对昆虫所产生的影响。
7.种群的分类:①同种昆虫由于长期的地理隔离而形成的种群,称为地理种群(地理亚种,地理宗)。②因寄主食物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种群,称为食物种群(食物宗、寄主宗)。③有时由于需要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种群,称为混合种群。
8.生命表的特点及应用:(1)特点:①系统性:表现在它系统地记录了自然条件下和实验条件下昆虫种群在整个世代从开始至结尾的生存或生殖的情况。②阶段性:表现在它分阶段地记录了各虫态,各年龄或各年龄组的生存和生殖情况。③综合性:表现在它记录了影响种群数量消长的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作用形式。④关键性:表现在通过对关键因子的分析,找出在错综复杂的综合因素中的关键因子和关键虫期。(2)应用:①应用于害虫的数量测报(由描述性的定性的到解释性的定量化的转变)。②?应用于评价各种防治措施对控制害虫数量的作用。除了能精确分析出单项措施在某个特定时刻的防治效果外,还能从整个种群数量变动的估值来评价防治措施的最终效果。③应用于害虫的科学管理上。④应用于种群数量变动和模式化表达,即模型的建立。
9.生态金字塔的3种基本类型:①数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以各相继营养级别的生物个体数量表示。第一级生物(生产者)为塔底,其数量最多,第二级植食性动物和以后各级肉食性动物数量依次减少,最末级(塔顶)数量最少呈一正的数量金字塔形。数量金字塔不能表明能量的传递,而且各级生物间数量的变化和差异很大,它过分强调了小型生物个体的数量,故用于表示整个群落的营养结构尚有一定的局限性。②生物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以各级生物的干重来表示各营养级别的生物总量。一般第一级绿色植物的生物量大于植食性动物的生物量,而植食性动物的生物量又大于生物群落中,依此类推,故生物量金字塔也呈一正金字塔形。③能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以各营养级上通过的能流或生产力来表示。能量金字塔都呈正金字塔形。能量金字塔提供了群落营养结构的最好的图象。
10.群落演替包括3个方面的基本观点:①演替是群落组成有规律的、顺序的向一定方向发展的过程是可以预见的。②演替是由群落引起物理环境改变的结果,即演替是由群落控制的,一般是不可逆的。③演替以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即由顶极群落所形成的系统为其发展的顶点。
11.边缘效应产生的原因:①在群落交错区往往包含两个重叠群落中所有的一些种以及交错区的特在种;②群落交错区的环境比较复杂,两类群落中的生物能够通过迁移而交流,能为不同生态类型植物定居,从而为更多的动物提供食物、营巢地隐蔽条件。
12.边缘效应原理的实践意义:①利用群落交错区的边缘效应增加边缘长度和交错区面积,提高野生动物的产量。②人类活动而形成的交错区有的有利,有的是不利的。
13.能流与物流的关系:能流和物流过程是相互联系的,储存于化学键中的能量,在物质流动和变化的过程中,总是伴随有能量的流动和变化,但二者又有所区别,能量只能使用一次,故能流是单向的,而物质可以反复被利用,故物流是可以循环的。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物质循环(营养循环)和能量流动,如果为管理措施不当,其基本功能遭到破坏,生态系统将失去平衡。
14.各昆虫滞育与休眠的区别:①休眠是指昆虫当时遇到不良环境,立刻停止活动,不再进行生长发育的现象。休眠可以发生在任何虫态,生理上也无所准备。②滞育则是昆虫长期适应不良环境而形成的种的遗传性,一般发生在某个固定的虫态。是否引起滞育常取决于昆虫前一发育阶段的外界环境条件,在生理上也有一个准备的过程。
15.为什么干旱时往往导致蚜虫、叶某某等发生严重? 答:①气干旱时,日照充足,环境温度偏高,有利于蚜虫,叶某某繁殖。雨水多时,很多幼虫、虫卵被雨水冲到地面淹死了。②它们的繁殖力很强,1年能繁殖10-30个世代,世代重叠现象突出。当5天的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12℃以上时,便开始繁殖。在气温较低的早春和晚秋,完成1个世代需10天,在夏季温暖条件下,只需4-5天。气温为16-22℃时最适宜它们繁育。
16.低温致死的两种原因,试论其致死作用:①不很低的温度下致死作用:一些耐寒能力很弱的种类,当长期的处于发育始点以下或0℃左右的低温时,由于体内养分的过分消耗,体质虚弱,生理失调,长期不能恢复而死亡。②在0℃以下很低温度下致死作用:主要是有机体脱水和体液或原生质结冰的机械作用,细胞和组织破裂,破坏了原生质的氧化作用系统,甚至引起原生质的变性。
17.影响昆虫耐寒力的因素:①不同发育阶段和龄期耐寒力不同。②昆虫的生理状态不同耐寒力不同。昆虫的耐寒力常主要因为虫体含水量及体内脂肪积累等生理状态的变化而表现出很大差异。③同一发育阶段在不同季节内耐寒力不同。
18.一个成功的预测预报系统对预测预报的技术要求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可靠性:测报系统必须是建立在对生物和环境观测的基础上,按照计划的要求,在实施地区经过多年的检验,有较高的准确性。②简便:测报系统必须在保证准确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方便于应用,利用最有限的资料得到最有效的预测结果,同时又要最大限度地降低测报系统的成本。③实用性:测报系统必须是针对具有有效防治办法的害虫,测报办法要为人们所接受。④多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形成隔离的生境斑块,种群个体在不同的斑块之间扩散,个体在亚种群之间的迁移影响持久和稳定。在保护生物学上具十分重要的意义
49.保护区设置的原则:保护区面积越大越好、单个保护区要比面积相同、但分隔成若干个小保护区好若干个分隔的小保护区越靠近越好、排列越紧凑越好,线行排列最差有廊道连接的若干分隔的小保护区比无廊道连接的好、圆形保护区比条状保护区好
50.物种多样性类型:①α多样性:栖息地或群落中的物种多样,测度群落内的物种多样性。②β多样性:测度区域尺度上物种组成沿着某个梯度方向从一个群落到另一个群落的变化率。③γ多样性:测度最大地理尺度上的多样性,体现一个地区或许多地区内穿过一系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总和
51.持续农业的原理: ①环境的持续性:主要是指合理利用资源并使其永继利用,同时防环境退化.农业资源包括再生资源(光、热、水、土、生物等自然资源)和非再生资源(化肥、农药、机械、水电等)。②持续性:主要是指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及其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保持良好和稳定,这直接影响到生产是否能维持和发展下去。③持续性:指农业生产与国民经济总体发展协调,农产品能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就的需求。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生态简答题及答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