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禄劝县文化简介》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禄劝县文化简介
民族文化
土司礼仪乐:土司礼仪乐原为境内彝族土司府在特定环境中使用的乐曲,每个土司府都有各自的乐曲谱本,并在谱本上加盖彝文印章或其他标记以示区别。《土司府礼仪乐》谱本以工尺谱记录乐曲,由于曲谱功能不足,不能准确反映乐曲的节奏韵律,乐工必须背熟字谱,在消化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演奏,因此,乐曲和演奏技巧的传承,只能靠师收徒、父传子的方式“口传心受”。这就造成同一曲目,由于不同的师傅,不同的演奏班子,乐曲风格不尽相同的特点。土司府的乐班一般由12~24人组成,以笛子、唢呐、过山号、葫芦笙等吹奏乐器为主,锣、鼓、镲等打击乐器为辅。
小葫芦笙舞:小葫芦笙舞流行于县境西北部的汤某某、皎西两乡傈僳族群众间的自娱性集体舞,以小葫芦笙为伴奏乐器,故称。小葫芦笙舞一般在喜庆之夜表演,且一跳即通宵达旦。上场人数不限,舞蹈形式与跌脚舞相似,有一脚、前后两脚、三脚、四脚、六脚、七脚、八脚穿花等,中间穿插部分反映劳动场景和生活内容的摹仿性舞蹈如“甩荞棒”、“打荞子”、“刀耕火种”、“赶街”、“吃饭”、“蜜蜂采花”、“蜻蜓戏水”、“斑鸠吃水”等。与跌脚舞相比,小葫芦笙舞音乐细腻,舞姿柔和,脚法富于韧性和绵感,上身倾斜度和左右摆动幅度大。
芦笙舞:因其伴奏乐器是芦笙故称,芦笙舞是境内苗族群众在喜庆的日子里表演的自娱性集体舞,尤其是男婚女嫁的场合中更是必不可少。芦笙舞有礼仪性舞蹈和自娱性舞蹈两大类。礼仪性舞蹈如迎客舞等,动作规范,套路严格,不得随意发挥;自娱性舞蹈的参加人数、动作都没有严格限制,只要求步法与音乐节奏吻合,绝大多数苗族群众都能随乐起舞。
红色文化
禄劝作为*_**国近代史和国情教育基地之一,红色遗存众多,红色革命历史资源丰厚。1935 年5 月、1936 年4 月,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两度经过禄劝, 历时12 天,行程985 里,共经过14 个乡(镇),66 个办事处,311个村。红军攻占禄劝县城后,打开监狱释放被关押的无辜群众,开仓放粮,救济贫苦人民。红军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所到之处,深受群众欢迎。红军“打土豪、分田地” 的主张得到各族人民的拥护, 在各族人民心中播下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火种。至今保留完好的“红军壁画” 、“普渡河铁索桥战场”遗址、“毛主席长征路居纪念馆” 和XX江皎平渡“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禄劝纪念馆” 等革命纪念胜地、革命文物以及冒着坐牢、杀头危险,用6 只小木船摆渡3 万余红军的各民族老船工,为禄劝42 万各族人民增添了光彩和荣耀。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曾分别于1935年和1936年两次经过禄劝,行经14个乡镇,65个办事处,311个村庄,住过84个村寨,历时12天,行程985华里。1935年5月4日,中国工农红军中央军委纵队在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率领下,奔赴皎平渡,抢渡XX江,实现北上抗日的伟大战略转移。途经皎XX乡杉乐某某,朱德总司令将战马拴在了一棵杉乐树上,禄劝人民为了纪念朱总司令,给这棵树取了一个光荣的名字将军树。留下了毛主席路居纪念馆、普渡河铁索桥、红军烈士洞、石板河阻击战等红色遗迹,是全省59个革命老区县之一,是全国重点红色旅游地、全国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之一。
饮食文化
禄劝境内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禄劝饮食文化习俗主要体现在婚丧嫁娶、节日庆典、宗教祭祀、宾客宴请等礼仪习俗中。由于境内民族众多,除汉族外,仅少数民族就有23种。彝族、苗族、汉族、傈僳族、傣族、壮族、哈尼族、回族8个民族为世居民族,这些民族因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生产活动、生活方式、历史进程、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差异,导致其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骨的肉,叫祭肉,到过年时用来祭献祖先。大年30这天,家家到环境无污染的淡水处捡来一些干净的鹅卵石,拿到火塘里烧红后,分别放到堂屋角落、灶台前、圈门前,上放马桑叶树枝,泼上清水,随着蒸汽升腾,口中念有除邪清净经,表示除污去邪。其次各民族的宗教祭品除了节期祭献的祭品外,各种祭祀活动的祭品内容更为丰富。大多民族都有各自的祭祀形式、祭祀内容,有的多个民族同祭一种自然神,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如汉族、彝族都会祭天、祭龙、祭山神。汉族祭龙是在野外有水处选一棵叫“龙某某”的大树下进行,表示向龙神献牲。彝族祭龙是在水塘、坝塘等有水源的地方进行。每年农历6月初6日是汉族祭山神的日子,彝族一般在农历10 份祭山神。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禄劝县文化简介》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