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本文由用户“zhixiaohong324”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6-28 17:46:02 举报文档

以下为《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

1、基本字词归纳

(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

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_?rdquo;通“遍”之意)。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

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例如:

《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某某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某某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某某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

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

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例如:

名——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命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出名,著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说出)

⑤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失去了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复习词类活用首先要区别“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经常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语法功能,如“指”解释为“手指”是名词,解释为“指点”“指出”是动词。其次分析词类活用还要和同音词区别开来。有的词读音相同,写法也相同,但如果它们在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就不是词类活用。如“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中的“足”是指“脚”,是名词;而“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句中的“足”是“充足”的意思。

(1)故

故虽有名马。     ——《马说》 (所以)

温故而知新     ——《〈论语〉十则》 (学过的知识)

公问其故    ——《扁鹊见蔡桓公》 (原因、缘故)

桓侯故使人问之    ——《扁鹊见蔡桓公》 (特意)

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论战》 (因此)

广故数言于某某。     ——《陈涉世家》   (故意)

(2)间

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   (隔开)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口技》     (夹杂)

又何某某?        ——《曹刿论战》   (参与)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扁鹊见蔡桓公》 (一会儿)

骈死于槽枥之间。     ——《马说》 (中间)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暗中)

(3)绝

以为妙绝。 ——《口技》 (极点)

群响毕某某。 ——《口技》 (停止、消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隔绝)

(4)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 ——《岳阳楼记》 (观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景象、景观)

但坐观罗某某 ——《陌上桑》 (看)

(5)病

君之病在肌肤。 ——《扁鹊见蔡桓公》 (疾病、大病)

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 》 (困苦不堪)

(6)书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石某某》 (信)

乃丹书帛曰。 ——《陈涉世家》 (写)

(7)上

上使外见兵。 ——《陈涉世家》 (皇上)

身上衣裳口中食。 ——《卖炭翁》 (身体上的)

(8)见

昨日见军帖。 ——《木某某》 (看见)

曹刿请见。 ——《曹刿论战》 (拜见)

才没不外见。 ——《马说》 (通“现”,显露)

(9)比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裙中。——《核舟记》 (靠近)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陈涉世家》 (等到)

(10)少

宾客意少舒。 ——《口技》 (稍微)

少时,一狼径去。 ——《狼》 (一会儿)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 (年轻的)

(11)从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狼》 (随从,跟随)

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 (顺从,听从)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某某,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顺从)

(12)分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 (分给,分配)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 (长度单位,十分为一寸,这里指八分挂零,说明很小)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隆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分内,名分)

(13)文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文章)

文过饰非。 (掩饰)

(14)世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 (父子相继为一世)

问今是何世。 ——《桃花源记》 (时代,朝代)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说》 (世上)

(15)业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出师表》 (事业,功业)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桃花源记》 (职业)

(16)犯

作奸犯科。 ——《出师表》 (触犯)

(17)达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 (到,达到)

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 (做官,显贵)

(18)当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捕蛇者说》 (抵充,相抵)

木兰当户织。 ——《木某某》 (对着,面对)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应当)

(19)后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在……之后)

(20)伐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卖炭翁》 (砍伐)

齐师伐我。 ——《曹刿论战》 (攻打,讨伐)

伐无道,诛暴秦。 ——《陈涉世家》 (讨伐)

(21)阴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 (水的南面,南岸)

朝晖夕阴。 ——《岳阳楼记》 (阴暗)

(22)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用言语规劝)

以塞忠谏之路。 ——《出师表》 (同上)

(23)极

感极而悲者矣。 ——《岳阳楼记》 (极点,极端)

此乐何极。 ——《岳阳楼记》 (尽,穷尽)

南极潇湘。 ——《岳阳楼记》 (到)

初极狭,才通人。 ——《桃花源记》 (极其,非常。这是副词用法)(24)国

夫大国,难测也。 ——《曹刿论战》 (国家)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岳阳楼记》 (国都,京城)

(25)备

前人之述备矣。 ——《岳阳楼记》 (完备)

众妙毕备。 ——《口技》 (具备,齐备)

(26)径

少时,一狼径去。 ——《狼》 (径直,一直)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 (直径)

(27)将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木某某》 (扶,持)

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率领,统率)

项某某为楚将。 ——《陈涉世家》 (将帅,将领)

(28)顾

顾野有麦场。 ——《狼》 (看见)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 (看望、访问)

(29)胜

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 ——《陈涉世家》 (尽,全部)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 (优美)

(30)复

扁鹊复见。 ——《扁鹊见蔡桓公》 (又)

(31)称

先帝称之曰能。 ——《出师表》 (称赞,赞许)

袒右,称大楚。 ——《陈涉世家》 (号称)

不以千里称也。 ——《马说》 (称呼)

不能称前时之能。 ——《伤仲永》 (符合)

(32)乘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陈涉世家》 (量词,辆)

公与之乘。 ——《曹刿论战》 〔同坐(一辆)战车〕

(33)章

又用篆章一。 ——《核舟记》 (印章)

(34)惊

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口技》 (受惊)

波澜不惊。 ——《岳阳楼记》 (振起)

(35)属

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 (一类)

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扁鹊见蔡桓公》 (隶属,管辖)

神情与苏、黄不属。 ——《核舟记》 (类似)

(36)策

执策而临之。 ——《马说》 (鞭子)

策勋十二转。 ——《木某某》 (记载)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驱使)

(37)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口技》 (奇异)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 (零数)

(38)许

高可二黍许。 ——《核舟记》 (上下、光景)

杂然相许。 ——《愚公移山》 (赞同、答应)

(39)舍

便舍船。 ——《桃花源记》 (丢下)

屋舍俨然。 ——《桃花源记》 (房屋)

(40)志

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 (记)

必先苦其心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志)

(41)寻

寻向所志。 ——《桃花源记》 (找)

寻病终。 ——《桃花源记》 (不久)

(42)道

会天大雨,道不通。 ——《陈涉世家》 (道路)

得道者多助。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仁政)

伐无道,诛暴秦。 ——《陈涉世家》 (正道)

(43)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巩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愚公移山》 (固执)

戍死者固十六七。 ——《陈涉世家》 (本来)

(44)亡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 潼关怀古》 (衰亡)

今亡亦死。 ——《陈涉世家》 (逃跑)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通"无")

(45)举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陈涉世家》 (发动)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被举用)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 (推荐)

死则举大名矣。 ——《陈涉世家》 (成)

(46)坐

众宾团坐。 ——《口技》 (坐着)

但坐观罗某某。 ——《陌上桑》 (因为)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 (同"座")

(47)食

谨食之。 ——《捕蛇者说》 (喂食)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捕蛇者说》 (吃)

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 (通“饲”,喂)

二、通假字归纳:

(1)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陈涉世家》

(2)苟富贵,无相忘。("无"通"毋":不要。) ——《陈涉世家》

(3)为天下唱。("唱"通"倡":倡导,发起)——《陈涉世家》

(4)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着)——《陈涉世家》

(5)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上)——《木某某》

(6)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木某某》

(7)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核舟记》

(8)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还有)——《核舟记》

(9)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核舟记》

(10)虞山王毅叔远甫。(“甫”通“父”:男子美称)

(11)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放)——《核舟记》

(12)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置放)——《愚公移山》

(13)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愚公移山》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愚公移山》

(15)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愚公移山》

(16)汤熨之之所及也。(“汤”通“烫”:用热水焐)——《扁鹊见蔡桓公》

(17)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通"旋":回转、掉转)——《扁鹊见蔡桓公》

(18)火齐之所及也。("齐"通"剂":药剂,汤药)——《扁鹊见蔡桓公》

(19)必能裨补阙漏。("阙"通"缺":缺陷)——《出师表》

(20)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出师表》

(21)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露)——《马说》

(22)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干,本领)——《马说》

(23)系向牛头充炭直。("直"通"值":价值、价钱)——《卖炭翁》

(24)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岳阳楼记》

(25)百废具兴。("具"通"俱":都,全都)——《岳阳楼记》

(26)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抗拒)——《公输》

(27)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御”:抵挡)——《公输》

(28)公输盘诎。(“诎”通“屈”:折服)——《公输》

(29)自余为P侨恕#?ldquo;P?rdquo;通“戮”:遭到贬谪)——《始得西山宴游记》

(30)而游者皆暴日中。(“暴”通“曝:晒)——《峡江寺飞泉亭记》

(31)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通“现”:出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2)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3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34)衡于虑。(“衡”通“横”:梗塞,指不顺)——《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35)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36)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口技》

(37)持其赀去。(“赀”通“资”:资材)——《越巫》

(38)客问元方:“尊君在不?”(“不”通“否”:吗)——《陈太丘与友期》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苛政猛于虎。”(《捕蛇者说》)——比

“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从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给

7. 为

作介词

“为天下唱。”(《陈涉世家》)——替、给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向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被

作助词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表句末语气,不译

⑨所

所与“以”结合表原因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表原因

作介词结构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

⑩乎

作语气助词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吗

作介词

“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相当于“于”,作“对”讲

年级

 初中

学科

语文

版本



期数





内容标题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分类索引号

  G.622.46

分类索引描述

  辅导与自学



主题词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栏目名称

 专题辅导



供稿老师



审稿老师





录入

韩素果

一校

林卉

二校



审核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