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第四章某地少数民族礼仪讲稿》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伊犁职业***讲稿
四:
某地少数民族礼仪
第四章某地少数民族礼仪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中,以汉民族最多,约占总人口的92%,其他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南地区,在我们某地长期主要聚居的民族有13个,他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礼节礼貌、饮食禁忌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我们第四章重点介绍某地的五个少数民族的礼仪习俗。
第一节维吾尔
分布:
主要分布在某地维吾尔自治区的东疆和南疆
二、族源
秦汉时
南北朝
唐宋
明某某
明清
1935年
丁零
韦某某
回纥
畏兀儿
回回,缠回
维吾尔
三、语言文字
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共有32个阿拉伯字母组成。
宗教信仰
这一民族现在信奉伊斯兰教,但在历史上的公元17世纪前,这个民族一直信奉的是从古印度传入的西域的佛教。
公元840年,因为干旱和一个强大起来的游牧民族的侵袭,在漠北的回纥分成三支:一支去了东北,一支迁入中原后被同化,另一支进入西域。分别在今天的喀什建立了喀喇汗王国( 年),800年前在北疆建立了东察合台王国(1341年)
喀喇汗国在信奉伊斯兰教育前接受过摩尼教佛教,为了通过宗教完成其政治目的,15世纪时,要求全民信奉伊斯兰教,为此佛教与伊斯兰教在进行了长达一个世纪的斗争,17世纪,伊斯兰教成为国教,并在某地扎下了根。
节庆
1、肉孜节:开斋节,每年9月29或10月1日,之前要封斋一个月时间,太阳出来后至太阳落山前的时间不能吃饭。
2、古尔邦节:年节,每年伊教历12月10日举行,又叫宰牲节(古尔邦含有牺牲献身之意)
3、圣纪节:教历中的太阴年3月12日是穆罕默德出生和逝世的日子,所以这天的主要活动是要念经,颂圣、宣讲穆的先进事迹。
六、主要礼仪与禁忌
1、称谓:
有“穆斯林”-----伊斯兰教信徒,阿吉 ------“去过麦加朝觐的人 “阿訇------伊斯兰教学者 主持寺教务的阿訇----伊玛目
2、打招呼
A :对长辈用双手握手,问候语“艾撒拉木”(中文简称:艾,好着呢吗)“艾撒拉木来库姆”(全称)
B:有身份的和知识分子多用右手扶胸,躬身后退一步,问候“亚克西姆赛斯”
3、会客
A、客人用餐前用“缺棒恩”(长嘴铜壶)洗手,客人要洗三次,不能甩手,因为水是宝贵的。
B、请客人坐靠大墙的一边,客人要跪坐,忌脚尖朝上。
C、客人用双手接主人递上的物品。忌用左手接,左手在他们心中是不洁净的手。
D、如果不需要添茶就用手盖住茶碗,表示不喝了
E、到别人家里做客,在与主人见面时会做“都瓦”,这是一种祝福的宗教仪式,大致是祝主人“家庭平安”。
5、禁忌
A、自死的牲畜一律不吃,禁食猪、猪、驴、骡肉。
B、衣忌短少,上衣一般过膝,裤脚达脚面,最忌户外着短裤
C、忌头东脚西入睡
D、禁在互相交谈时吐痰、擤鼻涕、打哈欠,忌放屁,否则会认为是大不敬。
4、葬礼:死后速葬,妇女不允许去麻扎, 3天、7天、40天、1周年都要“过乃孜”都要举行悼念活动,请亲戚、邻居、朋友吃饭,请阿訇来念经。男人早上去,不用带东西,妇女中午去,带点心、自已做的包子等,主人家准备抓饭。
第 页
伊犁职业***讲稿
哈萨克
第二节 哈萨克族
分布:
主要分布在某地维吾尔自治区的北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东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县、昌吉州木某某。甘肃有少量分布,人口 125 万(2000年统计数据),其中伊犁占到 108.7 万。
二、族源
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游牧民族,乌孙人的后代。哈萨克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见于15世纪中叶,由古代乌孙人和突厥人的后裔组成、后有12世纪初西迁的部分契丹人后裔和13世纪初兴起的蒙古人的若干部落以及15世纪脱离乌孜别克汗国东迁的部分操突厥语的游牧部落长期融合而成。
三、语言文字
?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从汉语、维吾尔语、蒙古语里吸收了许多词汇。不少人兼通维吾尔语、汉语和蒙古语。原来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哈萨克文,1959年曾一度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 共有32个阿拉伯字母组成。从左向右书写
四、宗教信仰
有过图腾崇拜,现在信奉的是伊斯兰教。
哈萨克族曾经信仰过多种宗教,最早信仰原始宗教,后来信奉过佛教、景教等,最后皈依伊斯兰教。现在,伊斯兰教是哈萨克族的宗教形式,同时也保留了一些原始宗教的痕迹。
哈萨克族的宗教禁忌主要是伊斯兰教的禁忌,哈萨克人在做乃玛孜(礼拜)时,不允许从其面前走过,不能脚踩用于乃玛孜(礼拜)的布单,更忌讳模仿其动作或大声喧哗。哈萨克族忌讳在房屋西墙上挂人头像,睡觉时不能脚西头东,厕所门不能向西开。哈萨克族认为礼拜三和礼拜五是不吉利的日子,不宜出门。
在哈萨克族,原始宗教的禁忌也有所保留。
1、据说天鹅是哈萨克族的图腾,由此哈萨克人不射杀天鹅,忌讳吃天鹅肉,认为谁要伤害天鹅,必然会遭遇不幸。
2、把猫头鹰视作神鹰,对其保护不遗余力,将猫头鹰的羽毛看成吉样如意的象征。哈萨克人认为,加害猫头鹰,不仅对自己的生命不利,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后辈
3、十分崇拜火,不能用脚踩火.不能围绕火堆乱跑乱动,不能压灭火苗,尤其忌讳在火上撒尿或吐痰。
4、还崇拜日月,人们不能面向日月小便,不能背向日月大便。
5、哈萨克族认为蛇是神圣动物,蛇进入屋内不能打死,妇女要给蛇身上洒奶,然后敲打铜铁器皿将其欢出去。
6、非常忌讳拔青草。哈萨克人把春天鲜嫩的青草看作生命的象征而加以护,哈萨克人对人最严厉的咒骂方式,是拔一把青草对着天不断谩骂。哈萨克人还对泉水边或河边独立的树木也很崇拜,任何人都不能砍伐。
五、节庆
肉孜节
古尔邦节
阿肯弹唱会(每年夏季牧民聚居在草原上进行的歌唱大会
那吾鲁孜节(3月21日春分那天,农民开始春耕之前的一个辞旧迎新的活动,吃吾鲁孜饭,用7种谷物熬成的粥制成,(小麦、小米、大米、面、盐、肉、酸奶疙瘩、)
5、克孜库瓦尔(姑娘追)
哈萨克男女最喜爱的一种民间传统娱乐活动,也是他们互相表白爱情的一种独特方式。
六、主要礼仪与禁忌
1、招呼:见面右手抚胸,或握手,问候语“加克斯吧”(你好)。
2、做客:
A 在哈萨克毡房做客,上炕就座要脱鞋。
B能座主人的床(床一般在正对门的炕右边)
C贵宾座正对门的小炕桌正中间的位置,女主人在炕边兑奶茶
小辈依次围座四周。
3、用餐
A吃的东西不能用手擦,用鼻子闻。
B馕要先掰成小块再吃,不能拿上就啃。
C吃手抓肉时,主人会把羊头献给客人吃,客人应先割下一块腮帮肉献给年长的主人,并切一块羊耳朵给最小的人,自已随意割一块,再将羊头还给主人。
D不能浪费主人的食物,吃完的馕,主人会用一块布单子包起来。
4、葬礼:老人、中年人去世挂白旗,孩子夭折挂红旗,
5、禁忌:
A:忌数主人家里的牲畜
B:忌遇羊群不绕行
C:青年人忌在老年人面前饮酒
D:忌别人赞美他们的孩子肥胖,认为不吉利
E:吃饭时忌摘帽子
F:忌在主人门前下马
G:主人去世后,坐骑的尾巴剪掉,别人不能骑,一周年乃孜那天宰掉,头、蹄子放到主人墓地上去
H:同一部落的人一般不得通婚:备注:
哈萨克人注重部落外通婚,这是哈萨克人为繁衍人口自然形成的优生制度,,如果通婚必须在七服以上,还须征得部落的长者同意,联姻的两家人还需要有七水之隔,不管是否父母所生,只要吃过同一女人的奶水,就如亲兄妹,不能结婚。
哈萨克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历史上也有过一夫多妻制,但这些现象主要存在于贵族和富户中,哈萨克旧时的婚姻具有浓厚的买卖婚姻性质,所以以女为贵,注重门第,彩礼也因门第差别悬殊,富者赠骆驼百峰,相当于500匹马或1000只羊,贫穷人家,男方也要给女方送“吃奶礼”“成婚礼”以及衣物等等,贫穷人家有“换门亲”的习惯,以抵消彩礼。哈萨克的婚姻制度一般是终生的,通常不允许离婚,旧时还有“安明格尔”的婚姻制度,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遗俗,妇女死了丈夫后,如果要求改嫁,一定要嫁给亡夫的兄弟或近亲,或在本部落中为其选择一人,若此人不同意娶她,才可以自由改嫁,通常中年妇女丧
夫后,大都不再改嫁,不愿改嫁的寡妇,被认为是有德行的,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社会的称颂。??
伊犁职业***讲稿
回族
回族
一、分布
回族共有860余万人,人口多,在全国的分布极广,比较集中的地区***,某地、甘肃、青海、云南等地出有分布,呈现的是小聚集,大分散的特点。
族源
公元7世纪以来,少数来中国经商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久居中国,与汉族、维吾尔族、蒙古等少数民族长期相处过程中,开始了融合,13世纪时,随着成吉思汗西征,中亚各族被迫大批迁往东方,在元代到明代这一时期,各种不同来源的回回经过再次融合发展而形成了一个民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也有称作“回民”的。“回回”这一名称的由来与回族的族源是两回事。“回回”一词最早见于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指的是“回鹘”,即维吾尔族。元代的汉文史书中,便把信奉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西亚、中亚的各族穆斯林均统称为“回回”。这时“回回”的涵义是指西亚、中亚和某地的穆斯林了。
历史上,蒙古文史料中的Sartqul一词,常用来指中亚一带的穆斯林商人,即指“回回”。明代《回回馆杂字》(汉语、波斯语分类词汇),《高昌馆杂字》(汉语维吾尔语分类词汇)中,“回回”一词都被写作musulman(穆斯林)。迄今,在不同的地区,各民族语中对回族还有各自不同的称呼。
三、语言
使用汉语言,但深受阿拉伯波斯等传统文化的影响。
宗教信仰
伊斯兰教
五:节庆
肉孜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礼仪与禁忌
信奉伊斯兰教,所以婚丧嫁娶、饮食卫生的宗教规定,慢慢的变成了民族的习惯,做礼拜、封斋、念经等。
外出必须戴帽,不能露顶
吃阿訇念过经的可食牲畜,不吃无鳞的鱼,忌吃自死的牛羊肉。
忌讳用血来作比喻。
女性头戴圆口帽,搭盖头,一般把头发、耳朵、脖子掩盖起来,盖头有三种:少女是绿色的,媳妇是黑色的,老妇是白色的
伊犁职业***讲稿
蒙古族
第四节 蒙古族
分布
我国的蒙古族共有 万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他分布于黑龙江、辽宁、吉林、某地、甘肃、青海省、宁夏等省。蒙古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世世代代生活在我国北部的大草原上,。
风格
二、族源
是北方的一支草原游牧民族,蒙古族始源于大约公元7世纪的唐朝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南岸)的一个部落,与中国北方的东胡、鲜卑、契丹、室韦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公元840年,回鹘汗国崩溃后,这个部落的大部分向西迁移至不儿罕山(今蒙古大肯特山)一带,发展繁衍为许多部落,各有名号。辽金时期,多以“鞑靼”或“阻卜”泛称蒙古草原各部。
公元12世纪,蒙古部首领铁木真,连续击败蒙古纷争部落,统一蒙古。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畔举行大聚会,建大蒙古国。铁木真被推戴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于是“蒙古”开始成为民族的族称。大蒙古国随即统一了中国北方,此后在成吉思汗的率领下,不断西征,先后建立了钦察、察合台、窝阔台、伊儿四个属国(汗国)。打通了亚洲和欧洲的陆路交通线,促进了东西方文化和经济的交流。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1271~1368年)并统一全国。空前统一而强盛的元朝,确立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巩固和发展了我们多民族的国家。到明代蒙古族分为“鞑靼”和“瓦刺”两大部分。清代在蒙古族地区建立“盟旗制度”,或编旗设置总管制度加以统治。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亲率大军远征中亚和伊朗高原,次年兼并中亚,公元1223年,成吉思汗西征,在乌克兰击败俄罗斯8万联军,之后将伊犁河流域、河中地区、焉耆以西直到咸海地区的地方分给次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则分得天山北麓的塔城、额敏、和布克赛尔、阿勒泰和蒙古高原西部,蒙古族从那时在某地大批迁入
某地的蒙古先祖:一支为某地准噶尔部的后裔,一支为内蒙古迁入的察哈尔部后人,一支为18世纪伏尔加流域土尔扈特部。
语言文字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属于阿尔泰语系中的蒙古语族,蒙古语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三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3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的蒙古文。
宗教信仰
蒙古人多信喇嘛教,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以前,蒙古地区占支配地位的宗教是萨满教。
萨满教是蒙古族古老的原始宗教。萨满教崇拜多种自然神灵和祖先神灵。成吉思汗信奉萨满教,崇拜“长生天”。直到元朝,萨满教在蒙古社会占统治地位,在蒙古皇族、王公贵族和民间中仍有重要影响。皇室祭祖、祭太庙、皇帝驾幸上都时,都由萨满教主持祭祀。
蒙古族历史上有过多种宗教并存。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对各种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政策。流行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萨满教等。蒙哥汗时期,蒙哥汗和皇族除信奉萨满教外,也奉养伊斯兰教徒、基督教徒、道教弟子和佛教僧侣,并亲自参加各种宗教仪式。元朝时也采取同样的政策。
元朝时期伊斯兰教徒的建寺活动遍及各地,基督教也受到重视和保护。国师八思巴曾向忽必烈及其王后、王子等多人灌顶。佛教取代了萨满教在宫廷里的地位。可是,佛教的影响仅限于蒙古上层统治阶级,蒙古人大多信奉的仍然是萨满教。
16世纪下半叶,蒙古土默特部阿拉坦汗(俺答汗)迎进了宗喀巴的藏传佛教格鲁派。1578年阿拉坦汗和达赖三世索南嘉措在**_*面,召开法会,举行了入教仪式。在法会上索南嘉措被阿拉坦汗封为“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达赖喇嘛称号由此产生。此后,在明、清两朝的支持和提倡下,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兴盛起来。但萨满教在东部地区以祭祀、占卜、治病活动形式不同程度地幸存了下来。
五、习俗禁忌
蒙古族被称为草原上的民族,他们勇敢热情,豪迈粗犷,在历史的长河中,蒙古族人民逐渐形成其独特习俗禁忌。
(1)婚姻禁忌。古代禁忌为氏族内部不通婚,男子只能娶他部落女子。嫁到该氏族的妇女,从此不可脱离该氏族。若夫死,只能改嫁丈夫的近亲。旧时,新郎娶亲时,须挎佩刀与弓箭。到女家,摘下刀箭放于马窗西侧,走时再挎。娶亲归来仍将其放于马窗西侧,3天人禁触动。3天后,新娘将其收起,作为吉祥物和镇器永久保存。该族忌讳离婚,视其为最不道德、不吉祥的事。
(2)产忌。产妇生产期,忌外人入内,忌门均挂有标志:生男,挂弓箭,以示男儿之勇;生女,挂红布条,以示女儿之巧。云南蒙古族则在门上挂一篾帽,生男挂左,生女挂右。不满月不准外人入内,不准从产妇家借物,否则“踩断奶路”或“带走奶”。产褥污秽,须远处掩埋,以免污渎天、佛,招致灾难。产妇、婴儿住处须挂帷幔,与外人隔绝。
(3)丧葬禁忌。寿衣为兰某某、白某某,不穿棉衣。儿女不许伸手给死者穿寿衣。忌长时间停灵,一般不超过一个时辰(两小时),即卯时死,卯时出。入殓时忌尸从门过,要从窗户抬出。出殡时,忌灵车上死者头朝前,而须脚朝前。青海蒙古族实行天葬,送葬者将尸体送至葬场后,须立即返身跨越点起的人火堆,以除污秽,后急速回家,不能回头。服丧期,孝男孝女禁娱乐,禁着艳服。
(4)生活习俗禁忌。吃肉时须用刀,给人递刀时忌刀尖冲接刀者,应反之。忌用碗在水缸、锅中取水。忌碗口朝下扣放。忌从衣、帽、碗、桌、粮袋、锅台、磨台、井口、绳上跨过。忌以鞋、袜、裤为枕。忌乱摸乱动有宗教意义的法器、经典、佛像、佛阁等。敖包上的石头、树枝忌随便拿走。
(五)火忌 :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认为火、火神或灶神是驱妖避邪的圣洁物。所以进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炉灶,或脚蹬炉灶,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将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从锅中取肉。
(六)水忌: ?蒙古族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
忌讳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许洗女人的脏衣物,或者将不干净的东西投入河中。草原干旱缺水,逐水草放牧,无水则无法生存。所以牧民习惯节约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洁,并视水为生命之源。 病忌 牧民家有重病号或病危的人时,一般在蒙古包左侧挂一根绳子,并将绳子的一端埋在东侧,说明家里有重患者,不待客。
(七)忌蹬门槛 到牧民家作客,出入蒙古包时,绝不许踩蹬门槛。农区、半牧区的蒙古人也有此禁忌。在古代,如果有人误踏蒙古可汗宫帐的门槛,即被处死。这种禁忌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八)忌摸头 蒙古族忌讳生人用手摸小孩的头部。旧观念认为生人的手不清洁,如果模孩子的头,会对孩子的健康发育不利。
??(九)忌打狗 到牧民家作客时,要在蒙古包附近勒马慢行,待主人出包迎接,并看住狗后再下马,以免狗扑过来咬伤人。千万不能打狗、骂狗,闯入蒙古包。
?(十)做客忌讳 牧民虽好客,但作客的忌讳也比较多。客人进蒙古包时,要注意整装,切勿挽着袖子,把衣襟掖在腰带上。也不可提着马鞭子进去,要把鞭子放在蒙古包门的右方,并且要立着放。进蒙古包后,忌坐佛龛前面。否则主人就会冷待客人,并认为客人不懂礼俗,不尊重民族习惯。
伊犁职业***讲稿
锡伯族
第五节 锡伯族
一、分布
? 锡伯族,现有人口十七万余人。主要分布在某地伊犁地区的察布***和辽宁、吉林等省。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纪中叶西迁至某地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某地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某某、巩留等县,在东北的沈阳、开原、义县、北镇、新民、凤城、扶余、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二、族源
? “锡伯”为其本民族的自称。口语称siwe,书面语称sibe。历史上有“须卜”、“室韦”、“失比”、“西伯”、“锡伯”、“席某某”、“史某某”、“锡窝”等不同译音,皆为siwe之同音异写。“锡伯”之称,至明末清初才定型。?锡伯族历史源远流长。其祖先拓跋鲜卑早在东汉以前便活动在大兴安岭北段以“嘎善洞”为中心的地带。他们“畜牧迁徙,射猎为业”。 公元48年,匈奴第二次分裂后,拓跋鲜卑自大兴安岭南迁到呼伦贝尔地区,此后又继续南迁,到东汉末年,到达五原郡境内。 公元386年,拓跋鲜卑的大部分进入中原,建立北魏封建政权;而另一部分则以“室韦”为称号,于北魏初年开始在嫩江左岸的绰尔河、洮儿河等河流域活动。 唐朝时期,绰尔河等河流域的锡伯族归属于唐,唐政府曾在此处设立都督府进行管辖。当丽势力向东北扩张时,部分锡伯族先祖被征入唐军,与薛仁贵军一起到扶余、前郭一带与高丽军作战,为东北的统一作出了贡献。 至辽代,锡伯族祖先处在契丹统治之下,多数人在绰尔河流域从事农业生产。辽亡金兴,锡伯族先祖又处在了女真统调之下,多数人仍在泰州等地从事农业生产 元代锡伯族开始被蒙古族统治。元明清初,绰尔河流域是蒙古族游牧地及屯垦重地,此时,锡伯族仍活动于某某,处在兀良哈三卫中的福余卫的统辖之下。 清代,清政府把锡伯族编入满洲八旗,分散各处驻防,并规定,驻防兵丁要附丁随行,附丁要垦荒种田,为官生命提供军需。这样,多数锡伯族主要从事农业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烛放在中间向着月亮,周围是各家送的小烛象征群星。有时小烛多达千余多支。节日的早晨,喇嘛事先点烛祭祀,这时,人们已赶到庙里。等到一声令下宣布抢烛开始,大家也不怕烛火烫手,经过激烈的争抢,人们把抢得的面烛带回家去,再做成烤面饼,当天早晨食用,他们认为节日抢得面烛,家中无子会有子,有子的今后人丁回更加兴旺。????7、锡伯族祭星,是锡伯族传统的节日
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七日举行。节日这天,各家选一只肥公羊,用水洗干净,宰后,在院中放一张桌子,把宰杀的羊放在桌前,在再在院靠西屋的墙角放一小炕桌,在上面摆七根蜡烛,摆成北斗七星的样子,然后点燃。又在院的西北墙上按北斗七星的位置锭好事先削好的七根木桩,在每根木桩上点燃一根蜡烛。将当晚煮好的羊腿供一夜,祈祷七星保佑。
六、礼仪与禁忌
1、锡伯族人忌食狗肉,忌穿戴狗皮制品;
2、不许坐、踩或跨过衣帽、被、枕;
3、穿过的裤子、鞋袜不能放高某某;
4、不许坐、踩锅灶,也不许坐或站立在门槛上;
5、不能在屋内吹口哨,不能用筷子敲桌子和碗碟等;若大门口挂有红布条或一束草,表示家有病人或产妇,外人不得入内。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第四章某地少数民族礼仪讲稿》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