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梁山伯与祝英台音乐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梁山伯与祝英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乐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感受歌曲中舒缓、柔和的特点,进一步养成对音乐的热爱,养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过程与方法】
学习过程中运用聆听、表现、合作等方法,学生能够提升音乐感受能力及表现能力。
【知识与技能】
了解协奏曲及奏鸣曲式,能够感知作品表达的情感,能够哼唱歌曲主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够了解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哼唱乐曲主题旋律。
【难点】
了解协奏曲特点、奏鸣曲式结构。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创设情境,为学生讲解《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提问学生: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他们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相传,在中国西晋时期,青年学子梁山伯辞家攻读,途遇女扮男装的学子祝英台,两人一见如故,志趣相投,遂于草桥结拜为兄弟,后同到红罗山书院就读。在书院两人朝夕相处,感情日深。三年后,英台返家,山伯十八里相送,二人依依惜别。山伯经师母指点,带上英台留下的蝴蝶玉扇坠到祝家求婚遭拒绝,回家后悲愤交加,一病不起,不治身亡。英台闻山伯为己而死,悲痛欲绝。不久,马家前来迎娶,英台被迫含愤上轿。行至山伯墓前,英台执意下轿,哭拜亡灵,因过度悲痛而死亡,后被葬在山伯墓东侧。)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引入课题——《梁山伯与祝英台》
(二)感受体验
1.初听歌曲
并设问:“乐曲的旋律如何,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乐曲旋律舒缓、柔和,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2.作品创作背景简析
这是一部以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以越剧音乐为素材而写成的单乐章小提琴协奏曲。如今已列入世界名曲。
(1)简单介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作者以及协奏曲。
协奏曲是指一件或多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相互竟奏,并显示其个性及技巧的一种大型器乐套曲。
(2)作品曲式结构介绍。
(三)分段聆听
1.对乐曲分段。
2.教师引导学生分主题聆听,分别体会各个部分不同的情绪及情感,深入了解奏鸣曲式结构。
引子:乐曲开始用长笛模仿春天的鸟鸣,接着双簧管以柔和抒情的引子主题展示出了一幅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美丽景色。
呈示部主部主题:先是在竖琴的伴奏下由小提琴奏出富有诗意的爱情主题。接下来大提琴以浑厚圆润的音调与小提琴的轻盈柔和形成对答,描写梁、祝“草桥结拜”的情景。最后由全体乐队再奏出爱情主题表现出梁祝二人真挚纯洁的情谊不断加深和相互爱慕的深情。
呈示部副部主题:副部是活泼的回旋曲独奏小提琴和乐队交替演奏,描写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的幸福生活。
呈示部结束部:独奏小提琴用半吟半唱的演奏表现出“长亭惜别”时梁祝千言万语、有口难开的情景。接着又出现小提琴与大提琴的对答,形成如泣如诉的二重唱。
展开部:由三部分构成——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大管和大提琴低沉、阴郁的曲调伴随着深重的锣声,预示着不详的征兆。
抗婚:独奏小提琴先用散板朗诵调描绘祝英台痛苦不安的心情,然后奏出由强烈的切分和弦组成的反抗迫嫁的主题。
楼台会:独奏小提琴在弦乐器和竖琴的伴奏及长笛的呼应下,奏出凄楚悲苦的插部主题,大提琴迅速起来应和,互诉衷肠。如泣如诉的音调,把梁祝相会楼台时百感交集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哭灵控诉:运用了戏剧音乐中的“导板”和“紧拉慢唱”的手法。在音乐急转直下、板鼓声声催逼中,独奏小提琴奏出哭泣般的音调,表现祝英台在梁山伯坟前呼天号地的控诉。当独奏小提琴奏完最后一个激动人心的华彩句以后,锣鼓齐鸣,表现祝英台纵身投坟,这时音乐达到全曲最高潮,乐队悲切地奏着爱情主题的片段。
再现部:描写梁祝双双化蝶,翩翩起舞。长笛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曲,让学生喜欢以中国民间传说《梁祝》为题材的音乐,能受到梁祝的真挚爱情及对封建势力强烈反抗精神的
感染,产生对这一爱情悲剧的理解与同情。
2、初步认识奏鸣曲式的结构,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
3、欣赏过程中音乐的表现手段与故事内容相融合,理性分析与情感抒发相结合,情感在音乐中获得体验,并能展开一定的联想空间。
设计思路 音乐与文学是两对不同的范畴,文学具有语义性而音乐具有非语义性.文学具有视觉的直观性,而音乐则是拥有听觉的直观性.但二者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谓音乐中有文学,文学中有音乐.本课通过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来进行分析,来讨论音乐与文学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梁山伯与祝英台音乐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