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读《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有感》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读《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有感
本学期读了《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这本书,书中总共有二十讲,是傅某某作家著作,讲述的重点在于介绍西方的美术名作以及这些作品的背景资料和欣赏的方向。读该书的初衷是为了能够更多地了解世界美术知识,以及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能够运用上去,在读完之后给予我很大的启发,不仅对西方美术作品的欣赏,还是在教学活动中也更加精进了一步,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四讲莱奥纳多达芬奇(上)至第十一讲的(下),里面文艺复兴三杰的代表作让我重新地认识了它,下面就其来讲讲我的感受。
首先,文艺复兴三杰大家都应该很熟悉,他们分别是熟悉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他们的代表作数不胜数,是西方美术史上无法避免的存在,推动了整个美术史从地中海的意大利出发,辐射到法国进而英国,甚至飘洋过海,在后来对美国和东方大陆也产生了影响。同时三杰身上不仅仅有文艺气息,生活气息也十分浓重,这也是我们美术教育中通过作品要不断熏陶学生的文艺气质,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起,联系生活,对生活拥有充沛的情感和欲望。例如讲到“家乡的古建筑”这一课,就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去感受建筑物的线条美、造型美的元素,特别是现在的新农村建设,把家乡都装扮有其特色,让家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这种浓浓的文艺气息其实就从我们身边能够熏陶出来以及去感受的。
其次,达芬奇的两幅作品也深深吸引我,是关于《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这两幅作品。《蒙娜丽莎》讲述的是神秘微笑的女子征服了整个世界,那唇间若有若无的一丝幅度,让多少人痴迷,而这种朦胧美感来自于反复不断的多次上色和晕染,一万小时的定律也许在此即得到了证明。这让我明白无论做什么事情欲速则不达,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也一样,要耐心地教导学生,因为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只有耐心栽培才能挖掘出、孕育出好的种子。《最后的晚餐》偏重于画面布局,通过人物表情和动作,如同看戏一般让人能感同身受不同画中人的情绪,进而感受到上帝、信徒、犹大的角度和心情。这《最后的晚餐》更让一个教师去明白如何授人以渔,作为美术老师的我,不仅仅要交给学生美术理论知识,更要让他们懂得如何去运用理论知识在绘画技能上获得方法,只有在实践中掌握方法才能终身受用。例如,二年级的“顶天立地”这一课,教师给他们讲授顶天立地是什么意思,该掌握的知识应该是什么,其实就是在画每一辐作品的时候都要注意到的问题,就是构图要饱满,但凭空跟学生这样讲,他们不会明白,所以在绘画实践中要告诉他们如何做到构图饱满的方法,先定最高点和最低点,左右两边留两个手指宽即可,教会他们用口诀的方法,在画每一辐作品的时候才能提醒自己。另外,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这辐宏大的壁画,表现手法极为高超,被誉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他的这幅作品在现今社会有很多种版本,最吸引小学生的是漫画卡通型的最后的晚餐,画面感非常有趣,还可以运用到各种方面上,例如文化墙面的装饰,小学书的粘土作品、软陶作品等等,就像上次装饰美术室外墙时运用上了,结合梵高的星空,显得更加宏大如图一。还有达芬奇的人品和学问,作为具有穿越迷雾的历史人物之一,达芬奇留下了太多超过当时科技水平但又未做出来的巧思妙想,同时达芬奇辗转于意大利和法国以及对作品烂尾的不在意,也侧面说明其一生的放荡不羁。
最后,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的作品也深受人们喜欢,米开朗琪罗心系雕塑,他的代表作《大卫》,该雕像展现了一个年轻有力的裸体男子形象,体态健美、神情坚定、肌肉饱满、有生命力,似乎能够感觉到人物身体血管的跳动,更突出了大卫作为一名英雄的高大形象。 虽然从小学生的角度来看可能会害羞,毕竟是裸体,但我们成年人来看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只要我们对生活还有希望,就不会停止对美的追求。世界那么大,或许不同的地域对美有不同的标准,但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把美最精华的部分截取出来,展现出来,只要一个人耐下心沉浸其中,都会有新的发现。傅某某先生这本作品就是在西方美术集大成者的精华作品解析,可以让我们以最直接的眼光发现那些作品究竟美在什么地方,让我们对世界美术大师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不会是只识其名。尽管如此,通过傅某某的娓娓道来,对书中的名作名画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对艺术流派的兴起和倾向有了更深刻的认知。艺术总是从自然、人类、生活中汲取能量,抽象出能被大众接受的部分,而这部分工作做得越好,作品自然也越发经久流传。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读《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有感》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