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记背知识点填空题-完整版

本文由用户“土鳖8号”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7-09 01:21:59 举报文档

以下为《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记背知识点填空题-完整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第1章 代代相传的生命

第1节 新生命的诞生

①精子和卵细胞、人的生殖系统、受精与妊娠

1.精子和卵细胞:婴儿是从一个细胞——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一个受精卵细胞是由两个生殖细胞——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相结合而产生的。

2.人的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的组成:睾丸、附睾、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阴茎等器官。睾丸是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睾丸的作用:①产生精子。②分泌雄性激素。

(2)女性生殖系统的组成: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器官。

卵巢是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它能产生卵细胞,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卵巢还能分泌雌性激素。

3.受精与妊娠。

(1)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2)妊娠:受精卵形成后,一边进行细胞分裂,一边沿输卵管往子宫移动,随着分裂次数的增加,受精卵逐渐形成了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即妊娠。

②胚胎的发育、分娩和养育

1.胚胎的发育:胚胎的发育主要在子宫内进行。

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受精卵中的卵黄,植入子宫后,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物质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胎盘是胚胎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

2.分娩和养育。

(1)分娩:成熟的胎儿从母体的子宫经阴道产出的过程。分娩的三个阶段:宫口扩张、胎儿娩出、胎盘娩出。

(2)母乳是婴儿最好的食品。母乳中含有婴儿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另外还含有抗病物质。

第2节 走向成熟

①人的生长时期、青春期的发育

1.人的一生要经历婴幼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等。

2.青春期:儿童逐渐成为成年人的过渡时期,是指生殖器官开始发育到成熟的阶段。

女孩的青春期一般从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男孩的青春期一般比女孩晚两年左右。

3.第一性征: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

第二性征: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

到了青春期,男性和女性除了第一性征的差异外,还在身高、体重、声调、肌肉脂肪、体毛、喉结、骨盆大小、乳房发育等方面出现了不同的变化(第二性征差异)。

4.女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的标志——卵巢发育成熟,能产生卵细胞,出现月经。

男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的标志——睾丸发育成熟,能产生精子,出现遗精。

5.青春期的人体变化,还表现在心脏收缩力增强、肺通气量增大、脑调节功能增强等内脏器官功能的日渐健全上。

②青春期的身心健康、衰老和死亡

1.青春期的身心健康。

(1)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要保证全面丰富的营养、按时作息、端正姿势、参加日常的体育活动。

(2)正确对待自己或别人在青春期出现的第二性征的正常生理现象。

(3)处于青春期的人,大脑兴奋性强,易接受新事物,性意识逐渐增强,但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要注意培养自制能力,抵制各种不良诱惑。

2.衰老和死亡:新生命诞生后,经过生长发育,最终都要衰老、死亡。

(1)衰老是身体各部分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衰退的过程。

(2)影响衰老的因素: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精神状态等。

(3)衰老的最终结果是死亡,它是生命的终止,其主要特征是心脏、肺和大脑停止活动,其中大脑停止活动是死亡的主要标志。

第3节 动物的生长时期

①动物的生长时期

1.青蛙的生长时期:受精卵→蝌蚪→有腿的蝌蚪→幼蛙→成某某。

2蝌蚪和成某某的不同点:



3.昆虫的发育类型。

(1)家蚕、苍蝇、菜粉蝶等,一生经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2)蝗虫、蟋蟀、蝼蛄、臭虫、螳螂等,一生只经历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不经历蛹期。

4.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生殖、死亡等生长时期。动物所有生长时期的时间就是这种动物的寿命。影响动物寿命的因素有气候、食物、敌害等。

②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1.动物的生殖一般可以分为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大类,其中以有性生殖为主。

2.像人类一样,通过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而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称为有性生殖。

(1)按受精方式不同可分为体外受精和体内受精。

①体外受精的动物有无脊椎动物(如珊瑚虫等)、鱼类、两栖类(如青蛙等)三大类。

②体内受精的动物有许多昆虫、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

(2)按胚胎发育方式可分为卵生、胎生和卵胎生。

3.不需要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直接由一个母体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无性生殖。常见的无性生殖有分裂生殖和出芽生殖。

第4节 植物的一生

①种子的结构

1.菜豆种子由种皮和胚两部分组成,其中胚又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四部分组成。

2.玉米种子由果皮和种皮、胚乳、胚(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组成。

3.种子的分类。

(1)根据有无胚乳分为:

①有胚乳种子,如小麦、玉米、水稻、蓖麻、柿等。

②无胚乳种子,如菜豆、大豆(黄豆)、棉花、黄瓜、花生等。

(2)根据胚中子叶数目分为:

①双子叶植物:种子的胚中有两片子叶的植物,如菜豆、花生、大豆等。

②单子叶植物:种子的胚中只有一片子叶的植物,如玉米、高粱、小麦等。

②种子的萌发

1.种子萌发是种子的胚发育成幼苗的过程。

2.种子萌发的条件。

(1)外部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2)内部条件:种子的形态、大小、饱满程度以及是否处于休眠状态。

3.种子萌发过程中,首先是胚根发育成根,同时,胚芽逐渐长成茎和叶。

③芽的发育、花的结构、植物的生长时期

1.未发育的茎叶或花称为芽。根据着生部位不同可分为顶芽和侧芽。

顶芽发育和侧芽发育的关系:顶芽在生长上占有优势,顶芽的存在会抑制侧芽的生长,这就是顶端优势。

2.芽的结构及其发育结果如下表:



3.花的主要结构是雌蕊和雄蕊。



4.一年生的被子植物在经过受精、种子的形成和萌发、幼苗生长发育、植株开花结果等生长时期后,就会死亡。

第5节 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①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

1.植物的生殖方式可分为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大类。

2.植物开花后,雄蕊中的花粉从花药中散出来,落到雌蕊的柱头上的过程叫做传粉。传粉的方式分为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两种。

其中,较普遍的传粉方式是异花传粉。根据异花传粉途径的不同,可将花分为虫媒花和风媒花。

3.完成传粉后,花粉落到柱头上受到柱头分泌的黏液的刺激,会沿着花柱内部向下萌发形成花粉管,同时在花粉管内产生精子。雌蕊子房内的胚珠中有卵细胞。当花粉管到达胚珠时,其中的精子便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

4.受精后,子房就会发育成果实,花的其他结构枯萎或凋落。

受精卵发育成胚,珠被发育成种皮,子房壁发育成果皮。

5.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常采用人工方法给农作物传授花粉,这种方法叫做人工授粉。

②植物的无性生殖

1.蕨类植物(如蕨、胎生狗脊等)和苔藓植物(如地钱、葫芦藓等)都不开花,也不产生种子,利用孢子进行繁殖。

2.有些被子植物除了进行有性生殖外,还可用植物的根、茎、叶等营养器官进行繁殖,这种方式叫营养繁殖。常用的营养繁殖方法有分根、压条、扦插、嫁接。

营养繁殖能保持某些栽培植物的优良性状,而且繁殖速度较快,广泛应用于花卉和果树的栽培中。

3.组织培养是植物无性生殖的一种方法。它可以用一株植物的组织,甚至一个细胞,在无菌条件下,放在含有全面营养成分的培养基上培育出与原来的植物基本相同的新个体。

组织培养除了新个体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外,还具有亲本利用率高等特点,适用范围比营养繁殖广。

第6节 细菌和真菌的繁殖

①细菌

1.绝大多数细菌的直径只有0.5~5微米,用放大镜看不到单个的细菌,但是可以看到菌落。细菌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种形态。

2.细菌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等结构,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像细菌这样没有细胞核的细胞被称为原核细胞。有的细菌细胞壁外有保护荚膜,有的细菌细胞外有运动用的鞭毛。

3.细菌通过分裂进行生殖,属于无性生殖。

4.大多数细菌对人类有益,如醋酸杆菌(制醋)、乳酸菌(制泡菜、酸奶)等。

少数细菌对人类有害,如肺结核、炭疽病、霍乱、鼠疫等多种疾病都是由细菌引起的。

②真菌

1.真菌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成形的细胞核构成,属真核生物。一般按细胞组成,可将真菌分为单细胞真菌和多细胞真菌。

2.酵母菌属单细胞真菌,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

酵母菌的生殖方式主要是出芽生殖。

酵母菌的应用:酿酒、发面。

3.霉菌是多细胞真菌。常见的霉菌有根霉、青霉、曲霉等。在自然界中,霉菌主要依靠菌丝的顶端产生孢子进行繁殖。

4.常见的香菇、蘑菇、金针菇、木耳等食用菌也是通过孢子繁殖的。

5.为了防止或减慢微生物的生长,食物的保存方法主要有:干藏法、冷藏法、真空保存法、腌制法。

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

第1节 感觉世界

①人的感觉、皮肤和皮肤的感觉

1.人的基本感觉有触觉、听觉、视觉、味觉、嗅觉。人的基本感觉器官有皮肤、耳、眼睛、舌、鼻。

2.人的感觉器官和感受器感受到环境的刺激时会发出信息,信息沿着神经传到大脑,大脑作出分析,产生各种不同的感觉。

3.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皮肤产生的感觉有:触觉、痛觉、冷热觉等。

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

皮肤还能防止身体水分散失、排汗散热、保护身体免受细菌入侵等。

②鼻和嗅觉、舌和味觉

1.嗅觉的形成:气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产生信息,嗅神经将信息传到大脑,形成嗅觉。

2.嗅觉的特点。

(1)适应性:由于大脑的嗅觉中枢会疲劳,导致大脑嗅觉产生疲劳现象。

(2)差异性:

①人的嗅觉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

②不同的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

③动物对不同物质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3.舌的表面布满许多小凸点,小凸点内藏有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

4.味觉的形成:当食物进入口腔内,食物中的一些化学物质刺激味觉细胞,使其产生信息,再通过神经传到大脑,形成味觉。

5.味觉分为酸、甜、咸、苦、鲜味等,而麻、辣、涩等味觉是人对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

第2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通过振动产生声音。

2.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传声所需的物质称为介质。

3.声音是以波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这个波叫声波。

4.同一温度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在液体中,声音在气体中传播得最慢。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m/s。

气温每升高1℃,每秒传播的距离约增加0.6m。

第3节 耳和听觉

①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1.耳的结构和各部分功能:



2.听觉的形成:声波→外耳道→鼓膜→鼓室内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3.鼓膜、听小骨受损引起传导性耳聋。

耳蜗(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受损引起神经性耳聋。神经性耳聋使用助听器也很难再听到声音。

4.耳具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内耳中的半规管、前庭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

晕车、晕船、航空病的原因是由于位觉感受器过于敏感。

②声音的特性、噪声污染

1.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和音色。

(1)音调高低主要由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与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不同的人对声音的感觉不同。

(3)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的音色就不同。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2.人可以听到频率在20Hz到20000Hz之间的声音。低于20Hz的声音被称为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被称为超声波。

3.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说,凡影响人们正常工作、生活和休息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控制噪声的措施: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第4节 光和颜色

①光源、光的传播、光速

1.光源指能够自己发光的物体。

如太阳、点燃的蜡烛、发光的电灯等。

2.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线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3.小孔成像:

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大小与物距和像距有关。

4.光在不同的物质中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一般是真空>空气>液体>固体。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5km/s=3×108m/s。

5.光在真空中一年里传播的距离称为1光年,1光年约等于9.46×1015m。

②光的色散、物体的颜色、看不见的光

1.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通过三棱镜可以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光,这种现象被称为光的色散。

单色光是指不能再分解的光,复色光是指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

2.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三者叠加可得白色。

3.物体吸收光的能力。

(1)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能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与它被反射的色光的颜色是一样的。

(2)白色物体反射照射在它表面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物体吸收照射在它表面的所有颜色的光。

4.红外线具有热效应,能传递热量;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杀死微生物。

第5节 光的反射和折射

①光的反射

1.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光的反射定律:



(1)光发生反射时,入射光线MO、反射光线ON、法线OP在同一平面内。

(2)反射光线ON和入射光线MO分别位于法线OP两侧。

(3)反射角β(∠NOP)等于入射角α(∠MOP)。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一束平行光线射到光滑平整的镜面时,反射光线仍然是平行光束。

(2)漫反射:平行光束照射到凹凸不平的反射面时,反射光线不再平行,而是向着不同的方向无规则散开的光束。



(3)不管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它们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②平面镜

1.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定律,像与物相对于平面镜来说是对称的。平面镜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2.平面镜成像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等大,像和物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平面镜成的是左右相反的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3.凸面镜和凹面镜。



第6节 透镜和视觉

①透镜

1.凸透镜和凹透镜。



2.透镜的结构。

(1)主光轴: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连线。

(2)光心:位于透镜的中心,光通过它时传播方向不变。

(3)焦点(F):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焦点。凸透镜有2个焦点。

(4)焦距(f):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5)物距(u):物体到透镜中心的距离。

像距(v):像到透镜中心的距离。

②凸透镜成像规律(探究)

1.能够在光屏上得到的像叫实像,它是实际光线的交点;不能在光屏上得到的像叫虚像。

2.在做凸透镜成像探究实验时,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成像装置上,为了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的中间,要调节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3.凸透镜成像规律:



③放大镜和照相机、眼睛

1.放大镜和照相机。

(1)放大镜是一种焦距较小的凸透镜。

原理:根据凸透镜u2f时的成像规律,通过调节物体与照相机间的距离、镜头到影像传感器的距离,使得影像传感器上出现倒立、缩小的实像。

2.眼的结构和功能。

眼球是一个精巧的成像结构,主要由角膜、虹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巩膜和视网膜等部分组成。眼球的功能主要是折光和感光。

(1)眼球中的折光系统由角膜、房某某、晶状体、玻璃体等构成。

(2)视觉的形成过程:光→角膜→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感光细胞)→视神经→大脑(形成视觉)。

(3)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4)虹膜的作用是通过调节瞳孔的大小来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强弱。

瞳孔的变化与光强弱的关系:当光强某某,瞳孔缩小,使进入眼球的光减少;当光弱时则相反。

④人类视觉上的限制;视力缺陷与矫正;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1.人类的视觉存在一定的限制:人眼睛看清物体的距离有远点和近点,眼球结构上存在盲点。

视神经离开视网膜的地方没有感光细胞,称为盲点。

2.视力缺陷与矫正:

(1)近视:视网膜距晶状体过凸或晶状体曲度过大(焦距过小),远处物体的光线经折光系统折射后成像于视网膜前(如图甲所示),需配戴凹透镜矫正。



(2)远视:近处物体的光线经折光系统折射后成像于视网膜后(如图乙所示),需配戴凸透镜矫正。

(3)色盲:失去正常人辨别颜色能力的先天性色觉障碍的现象,它是由先天遗传决定的。根据不能辨别的颜色种类,色盲可以分为红色盲、绿色盲、红绿色盲、黄蓝色盲和全色盲。

第3章 运动和力

第1节 机械运动

①参照物、机械运动的分类

1.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不同,描述的结果也会不同。

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2.根据物体运动的路线,可将物体的机械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直线运动根据其速度的变化特点又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②速度、速度公式的应用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比较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另一种是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如果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那么必须用“速度”来比较其运动快慢。

2.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

速度可以定量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3.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路程时间,v=st。变形公式:s=vt,t=sv。

4.速度的单位是米/秒,符号为m/s,读作米每秒。常用的速度单位还有千米/时,符号为km/h,读作千米每时。1m/s=3.6km/h。

5.运用速度公式计算的要求:①公式中,速度、路程、时间的单位必须统一。②复杂问题可以画示意图,明确各个量之间的关系。③计算时,先进行字母运算,再代入数据,数据后面要带上单位。

第2节 力的存在

①力是什么、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也同样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

②力的测量

1.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是测力计,常见的测力计是弹簧测力计。

2.实验表明,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拉伸的长度也越长,弹簧测力计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造出来的。

3.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

①使用弹簧测力计时,首先要看清其量程,所要测量的力不能超过它的量程。

②测量前,要看清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以便测量时读数。

③测量前,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处,否则要进行校零。

④测量时,拉弹簧测力计挂钩的力要与测力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

③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

1.人们通常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取决于力的三要素,当其中一个因素改变时,力的作用效果就会改变。

2.科学上通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直观地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在箭头边上标上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这种表示力的图形叫做力的示意图。

第3节 重力

1.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2.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3.物体受到的重力与物体的质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木星最显著的特征是大红斑,土星和木星一样有光环。

3.彗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彗核、彗发、彗尾。哈雷彗星是著名的彗星,绕日公转的周期是76年。

流星现象是流星体与大气摩擦燃烧发光而划亮夜空的现象。

4.那些没有烧尽的流星体降落到地球表面叫陨星。主要由岩石构成的陨星称为陨石。

第7节 探索宇宙

1.国际上把天空划分为88个区域,命名为88个星座。

2.在北半球,北极星是指北最好的参照物。寻找北极星的方法:

把大熊座的北斗星斗前的两星连线,并朝斗口方向延伸约5倍距离即可找到北极星。

3.星等:星星的明暗程度。星等越小,星越亮。

最亮的星属1等星。肉眼可见的最暗的星是6等星。

4.银河系是

由众多恒星及星际物质组成的一个庞大的天体系统。在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

几千亿颗。

5.天文学上,常用光年来表示天体之间的距离。

6.从侧视方向看,银河系像个中间厚、四周薄的铁饼;从俯视方向看,银河系又像个大漩涡,其中的光点是一颗颗恒星。

7.目前,人类观测到的类似于银河系的天体系统,就有千亿个左右,这些天体系统被称为河外星系。人类可观测到的最远天体距离地球约130亿光年。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记背知识点填空题-完整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

热门关注

相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