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01绪论数学课程改革的若干问题》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绪论: 数学课程改革的若干问题
21世纪之初设计并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次具有影响深远的教育变革。从2001年公布并实施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到2011年公布的《标准(修订稿)》,经过10年的探索和实验,对数学教育与数学课程问题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促使人们不断思考和探索数学教育问题,推进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一、由大纲到标准
2001年公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本次课程改革重要标志。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在课程理念、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其中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将以往的教学大纲变为课程标准。
大纲和标准有什么区别呢?大纲重点关注两个事情,第一是数学学科应该教什么内容,第二是这些内容学生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大纲详细规定的每一个学年、甚至学期学生应该学习的内容和这些内容的要求。因此,由大纲影响的考试基本也是从这两方面考虑。把数学教育的关注点主要放在规定的知识学生是不是掌握了,学生是否达到了大纲规定的程度。所以,按照大纲进行的数学教育在本质上培养一种专门性人才,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不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进入20世纪以来,人类的知识总量在急剧增加,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不可能掌握越来越多的知识,必须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继续学习,能够自我提高。现代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不是传统的专门性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发展观和教育观,也是由教学大纲过渡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素养的提高。在本次课程标准修订中,明确提出了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中获得数学思想和数学活动的经验。这是学生数学能力和素养的重要表现。因为能力的养成不是靠老师教授就能够掌握的,能力的养成是需要本人亲自参与其中的一些活动、需要学生独立的思考。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特征是重视过程性目标和要求。在标准中,除了知识、技能目标之外,特征强调过程性目标,如要求学生“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解决简单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义务教育是公民教育,要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负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培养合格公民是一个学科都应该做出贡献的,数学学科也同样需要重视这一功能。学生未来的成长,人格塑造,这方面的要求在课程标准中体现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中。在本质上是培养一个人能够积极向上、能够思考问题,能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为未来继续学生和自我提高打下一个基础。数学教育的这个功能不容忽视。这个功能在所有的学科都应该能够完成,数学、语文,包括其他的学科。从大纲到课标是时代的要求,而且在培养目标方面也有了明确的变化。对人的整个发展阶段来说,在义务教育阶段是一个人逐渐长成的很关键的时期,所以义务教育阶段这三方面的目标都应该努力的达成。
二、 数学的价值与功能:
正确理解数学及其价值和功能对于把握课程标准至关重要。数学对于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语言和工具。对一般人来说,它作为一种工具,对自然科学来说它作为一种语言,这两方面的功能都非常重要。《标准》中对数学的表述是,“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二学段中的统计与概率内容有所减少,有些内容移到第三学段。本次修订对课程实施建议也做了较大的修改,这些建议有助于教师理解和把握课程目标,设计和组织教学与评价。为了使教师和教材编写者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本次修订增加了一些案例,并对案例做详细说明,特别是大大加强了对案例的设计意图,教学中应当如何处理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等的解释和说明。通过这些例子,帮助教师和教材编写者理解理念和目标,有助于在实际教学中落实。
数学教育的改革是一个过程,本次标准的修订是对标准的进一步完善,是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阶段。《标准》中提出的理念、目标、内容与方法,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落实,也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01绪论数学课程改革的若干问题》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