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名著《长征》导读材料和专项练习题(附答案)

本文由用户“gd_feng123”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3-18 13:27:07 举报文档

以下为《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名著《长征》导读材料和专项练习题(附答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名著《长征》导读材料和专项练习题(附答案)

(其中包括四部分:作品导读、试题集训和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作品导读

作者简介

王某某 1952年2月生于北京。当代著名的军旅作家。著有长篇纪实文学《长征》《远东朝鲜战争》《解放战争》《抗日战争》,长篇历史随笔《1901》《1911》等。他的作品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等。

背景知识

《长征》创作于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2000年底,王某某看到了美国时代生活***出版的一本书——《人类1000年》。该书由西方各个领域的专家评选出公元1000年到2000年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件大事,其中一件是1934年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他认为,对于发生在70多年前的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中国的青少年对它认识得还远远不够。于是,他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当代的中国人眼中的长征和西方人眼中的长征到底有多大差异。另外还有一个现象,就是近些年来,有不少外国青年重走长征路。这些物质条件非常优越的青年在这条路上寻找什么呢?他说:“我相信这些外国青年走在红军长征的路上,是在朝拜和寻找某种精神。西方专家把它列入100件大事,我觉得根本的理由是,它前所未有地体现出了人类还有如此坚韧的精神、如此为了信仰的实现而前仆后继的精神,在其规模上人类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迁徙,在其精神上体现了人类能够不断取得进步和发展的最为可贵的精神基础,那就是永不言败、勇往直前、前仆后继。”

王某某为写《长征》,差不多翻阅了数千万字的资料,仅笔记就做了二百多万字,写作时参阅的长征地图几乎都被“时间”磨破了。对于一个严肃的写作者来说,这是一次漫长而艰苦的精神之旅。

王某某创作了两大系列的历史文学作品:一是中国革命史系列,包括《远东朝鲜战争》《长征》《解放战争》和《抗日战争》;还有一个是中国近代史系列,包括《1901》《1911》和(1921》。这些书都是写给当代中国青年人看的,他希望年轻人通过自己的作品读懂历史。王某某说:“当代青年对中国民族历史的解读还远远不够。一个民族把自己经历的悲伤的或者欢乐的往事当作珍宝一样捧在手里,把它作为照耀未来民族前进的一盏灯。我们的青年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环境之中,无论如何不能丢失信念和信仰。中国人一直是生存信念最坚定、生命力最强的一个民族。”

作品概述

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是一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险、不畏牺牲的远征。中国工农红军跨越了中国十一个省份,翻越了二十多座巨大的山脉,渡过了三十多条河流,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且始终在数倍于己的敌人的追击、堵截与合围之中,历尽艰辛之后,最终胜利会师。中国工农红军转战大半个中国,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传播着共产觉人改天换地的革命理想。

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某某历时六年、精心打造的巨著《长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是红军长征80年以来,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最全面地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全书以长征的时间推进和地域转换为基本架构,从1934年10月贵州甘溪突围写到1936年10月**_*师,完整地展现了分散在不同地域的红军历尽艰险转战大半个中国的历史。全景式的写法,使得《长征》有着史诗般的宏大与庄严。

第一章 突出重围 1934年7月23日,已经在根据地转战了近五年的第六军团,接到了中革军委的命令——由于根据地外围的局势日益恶化,他们必须在敌人逐渐压缩的重重包围中冲出去,然后在偌大的国土上重新寻找一块可以生存之地。于是,红六军团就成了伟大长征的急先锋。

第二章 绚丽之梦 由于“左”倾教条主义领导者实行了错误的军事路线,导致了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在蒋介石以三十一个师的兵力向中央苏区的腹地瑞金逼近之时,博古、李德做出了撤出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的决定。一场被全世界称为“长征”的军事远征就此拉开了序幕。

第三章 十送红军 人类历史上一次惊心动魄的军事远征就要开始了,踏上征程的每一个红军都将成为这部前所未有的英雄史诗的主人公,都将成为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夫,百姓送红军……红军转移的浩大场面,在作品中得到真实而翔实地再现,令人震动和感慨。

第四章 路在何方 1934年10月,湘江之战,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最惨烈、最惊心动魄的一战。中央红军突破了蒋介石精心布置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其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只剩下3万多人,付出沉重代价,红军血染湘江,红军路在何方?

第五章 山河苍茫 1934年11月,贺龙领导的第二军团和萧克领导的第六军团在不断的移动作战中,最大限度地牵制了湖南境内的国民党军队。在安徽与浙江交界处,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团与第十军团在此处会合,艰苦转战并顽强生存着。

第六章 橘子红了 1934年11月,中央红军已经完整清晰地了解了国民党军准备在湘江和潇水之间与红军决战的意图和部署,中央红军决定继续西进,就必须尽一切可能在国民党军调动完毕之前渡过湘江,一场恶战即将爆发。

第七章 血漫湘江 湘江一战,红军从瑞金出来时的8万多人锐减到3万人。无数倒下的红军将士再也不能追随党的队伍了,他们再也不能看到我们的队伍越了老山界,横穿乌蒙,飞跃金沙江,强渡大渡河……不能看到我们的胜利。但是,他们在湘江留下了一腔热血和铮铮的铁骨,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军旗,染红了军帽上的那顺闪闪的红星。

第八章 恭贺新年 1935年1月,新年来临之际,作为长征征途上的首次中央政治局会议,黎平会议没有触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所面临最严重的领导层问题,仅就红军的走向在军事层面做出了决定;而强渡乌江战役的胜利,则为红军北上遵义打开了通道,为红军长征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九章 夜郎之月 1935年1月15日,在*_**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它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某某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毛某某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党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第十章 残阳如血 1935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与黔军大战娄山关前,经过反复争夺,以两个团的兵力歼灭黔军六个团,揭开遵义大捷的序幕,赢得长征以来的第一次巨大胜利,展示了遵义会议的曙光。从此,红军战斗过的娄山关,便成为黔北著名的革命纪念地。

第十一章 巴山蜀水 红四方面军原在川陕根据地,为了向川甘边发展,1935年3月28日至4月28日取得强渡嘉陵江战役的重大胜利。然而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等擅自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向西转移。5月初,共八万余人开始长征。

第十二章 金沙水畔 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它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峡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如果红军过不去江,就有被敌人压进深山峡谷,招致全军覆灭的危险。1935年5月初,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第十三章 喜极之泪 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彝族区,并得到了彝族同胞的大力支持。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1935年6月中旬,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

第十四章 黑暗时刻 1935年8月,红军征服了雪山以后,在毛某某、波罗子一带集结休整待命。前面就是纵横数百里、神秘莫测、人烟稀少的水草地。党中央在毛某某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红军第一、第四方面军分别在毛某某和卓克基两地集中,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在中共中央统一指挥下,继续北上过草地。

第十五章 北斗高悬 1935年9月,一个个胜利果实在不断证实,毛某某继续北进,以游击战争打通国际联系,在临近苏联边界的地区创造根据地,以便获得援助,尔后向东发展的战略方针是正确的;而事实也证明张国焘反对中央北上的战略方针,坚持向川康藏边境退却的方针是极端错误的。

第十六章 天高某某 1935年9月,毛某某率领的红军,在六盘山前又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在战斗胜利的鼓舞下,当天下午便一鼓作气翻过了六盘山,六盘山是1935年毛某某主席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天高某某,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毛某某一首《清平乐·六盘山》,使之名扬海内外。

第十七章 北上北上 红二、六军团历尽千难万险于1936年7月到达四川甘孜地区,同红四方面军会师。会师后,以红二、六军团为主组成红二方面军。两军会合后,对张国焘的反党和分裂红军的错误进行了肃斗争。随后,红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

第十八章 江山多娇 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历经千辛万苦,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中央红军胜利会师。三大主力的会师,标志着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中国革命开始了一个新局面。

作者在创作中着力发掘伟大的长征精神。他认为:“坚定的信仰,这是长征留给我们非常宝贵的精神遗产。”在阅读《长征》的过程中,读者既能回顾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更能感受到历经苦难依然高扬的革命理想,认识到面临艰险永不屈服的革命精神,体会到个人与民族命运融为一体的生命荣光。

作为纪实文学作品,真实是必须坚守的原则。作者认为:“非虚构写作,要求创作者即使在细节上也不能虚构,一切都是从档案、史料、采访、勘查中推演出来。”为此,他搜集并披露了大量资料,采访了许多红军老战士,还进行了实地调查,“如果史料不能够查清楚,我宁可不写”。《长征》的饱满、厚重、震撼人心,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这种严谨认真的写作方式。

在遵循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长征》有着浓厚的文学色彩。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来表现长征中的“人”,既有对毛某某、周恩来等革命领袖浓墨重彩的描绘,也有对很多无名红军战士细致入微的刻画。作者善于表现历史事件中的精彩细节,使历史人物真正“活”起来,令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内容提要

【全书概览】

王某某所著的《长征》以崇高的历史责任感记述了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惊人壮举,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生动、动情的长征纪实作品。作品以客观、真实的态度叙述历史,并以宏大、厚重的笔触展开这一考验人类意志的大规模转移。红军转移的浩大场面,在作品中得到真实而翔实的再现,令人震动和感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赋予了长征以崭新的认知高度——长征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最壮丽的英雄主义史诗,长征给予人类的精神财富是走向理想所必需的永不磨灭的信念。

【内容分析】

长征前奏

《突出重围》《绚丽之梦》《十送红军》三个章节向我们讲述了红军长征的背景和准备。



迷途与鲜血

《路在何方》《山河苍茫》《橘子红了》《血漫湘江》几个章节是长征初期的探索,是湘江边的战役。



新的开始

《恭贺新年》《夜郎之月》《残阳如血》《巴山蜀水》《金沙水畔》《喜极之泪》《黑暗时刻》《北斗高悬》《天高某某》几章是毛某某领导中国伟大的革命的开端,也是共产国际进入中国的开端。



长征尾声

《北上北上》《江山多娇》是长征的尾声。国共两党的战争因为日本侵略而结束,国共合作即将拉开序幕。



长征的各阶段

长征准备阶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

长征失利阶段(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

长征转折阶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

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19日)

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1日)

大会师阶段(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各部队

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福建的长汀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_*今吴某某),行程达二万五千里;

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最早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 。

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

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某某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某某,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基本路线

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_*1936年10月),宣告长征的胜利结束。

长征路线图







各方面军的领导人

 红一方面军

总司令员:朱德; 总政委:周恩来; 总参谋长:刘伯承;?总政治部主任:王某某;?总政治部代主任:李某某。

红二方面军 总指挥:贺龙; 副总指挥:肖 克 ; 总政委:在弼时; 副总政委:关某某; 参谋长:李某某。

红四方面军 军政委员会主席:张国焘; 总指挥:徐某某; 副总指挥:王某某; 政委:陈某某; 政治部副主任:傅 钟; 参谋主任:舒某某。

人物分析

性格特征

信念坚定,深谋远虑,风趣乐观





主要事件

1.当选为江西瑞金苏维埃政府主席;2.提出红军北上陕甘宁的主张;3.在遭国民党疯狂“围剿”的时候极力主张北上,并在危急时刻提出了正确的军事主张。



周

恩来

性格特征

温文尔雅,意志坚定





主要事件

1.当选为红军长征的总政委,领导红军长征;2.接受毛某某对红军正确的主张,遏制了博古等人的错误军事指挥;3.与张学良谈判,为中共与国民党的第二次合作开辟了道路。



朱德

性格特征

忠厚英勇,平易近人,艰苦朴素





主要事件

1.作为红军长征的总司令,与毛某某等共同指挥红军长征;2.1935年,奉命到张国焘所在的红四方面军执行任务;3.带领红四方面军、红二、红六军团来到陕甘宁边区。





【艺术特色】

1.第一部最客观、最全面反映长征的纪实文学。《长征》采用纪实文学的形式,客观真实地再现了长征中许多历史事件,生动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在两年时间里行程两万五千里、转战大江南北的艰苦卓绝斗争的全貌。突破封锁线、血染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每一个故事都跌容起伏,叙事生动活泼,细节精彩

感人。

2.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情怀构成主旋律。长征途中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粮食奇缺、路途坎坷等恶劣环境,红军战士们依然士气高昂,苦中作乐,笑对困难。为了驱赶疲劳、困乏,战士们在安全的路段或唱歌,或讲故事,或说笑话,以活跃气氛,体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3.以小见大,普通战士身上折射出崇高的精神。王某某说:“历史往往是群体的历史。长征是一个群体的英雄行为,每个战士都是历史的主角。”本书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他把视线彻底放在每一个战士身上、每一个细节上。他在那些普普通通的小战士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许多以前被忽视或者被遮蔽的小人物和细节得到了充分呈现。用绑腿带把在奄一息的政委背出敌人包围圈的黄某某、为了追上部队女扮男装潜入国军的女战士张某某、无名小红军坚持肩杠油印机渡河等等,像这样的普通战士感人的故事在《长征》中比比皆是,从战士们的感人小事和丰富生动的细节我们可以窥见当时历史的波澜壮阔。

第二部分:试题集训

填空题

1934年10月17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开始,至1936年10月22日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_*师结束。红军长征总里程约为两万五千余里。

2.红军长征中翻过的山有30多座,主要有五岭山地的越城岭,云贵高原的苗某某、大娄山、乌蒙山,横断山脉东部的岷山(大雪山)、夹金山、崃山,以及六盘山等。

3.红军在长征中渡过的大河有30多条,主要有江西的章某某、贡水、信丰水,湖南的潇水、湘水,贵州的乌江、赤水河,云南的金沙江,四川的大渡河、小金川,甘肃的渭水等。

4.1934年,中央红军进行长征的直接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5.指挥红军粉碎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第四次“围剿”的是周恩来。

红军第四次反“围剿”胜利的原因是朱德采用了大兵团伏击歼敌的战术。

6.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博古、李德推行王明“左”倾错误路线,提出的口号是“御敌于国门外”“不丧失守土”。

7.红军翻越的长征途中的第一座大雪山是 夹金山。

8.长征中红军跳出敌人包围是在渡过金沙江之后。

9.红军长证途中有几次重要的会师,懋mào功会师是长征途中的重大事件之一,红军先头部队于1935年6月14日到达懋功与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会师。

10.1934-1935年间,红军长征的路上,因为遵义会议,毛某某重新回到了红军的领导层,重新得了军事指挥权,从而改变了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命运。

11.1935年1月至3月,毛某某等指挥的四渡赤水(填战役名),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机动,近穿插于敌人重兵之间,成为我军战史上的光辉典范。

12.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对共产主义坚定信仰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无私奉献团结友爱的精神;顾全大局集体主义精神。

《长征》中描述了这样一位共产党的最主要创始人——他在1927年四月被奉系军阀张作霖逮捕,受审时,他态度极其从容,毫无惊慌。入狱二十二天后,他被处以绞刑。他生前曾描述过他一生最望看到的情景:“不出十年,红旗将飘满北京……”这位伟大的共产党人就是李大钊。

简答题

请说出红军长征途中有哪些重要的会议,不少于三个。

通道会议、改变战略方向的黎平会议、跨年度的猴场会议、遵义会议、巩固和发展*_**议、争论最激烈的苟坝会议、毛某某严厉批评林彪的会理会议,此后的两河口会议、沙窝会议、芦花会议、俄界会议、哈达铺会议、榜罗镇会议等。

请说出中央红军长征中的几个重要事件。

①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某某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②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③巧渡金沙江,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④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⑤爬雪山,过草地;

⑥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红军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开始长征的?长征胜利有什么伟大的历史意义?

长征背景: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军队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重点围攻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组织反“围剿”。中共临时中央完全抛弃了毛某某的军事路线,推行王明的“左”倾错误主张。在反“围剿”开始时,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命令红军全线出击,攻打敌人的坚固阵地;进攻受到挫折后,又主张分兵把守,节节抵御。结果,红军奋战一年没能粉碎敌人的“围剿”。于某某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八万余人被迫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历史意义: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促使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到来。

4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中国的壮举,更是世界的奇迹,我们有理由来发扬这种精神,我建议把它发展成一项体育运动,定期组织活动,让全世界人民都来参加这项比马拉松还厉害得多的运动,以纪念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91岁高龄的李中权将军曾参加过长征,他告诉选手们:“我当年长征时,才二十出头,真的是吃过草根,吃过皮带。你们重走长征路是继承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应该千秋万代传下去。”

材料二 除了走路外一切都是形式:没有敌人围攻追杀;渡河有人给准备船;洪水过了再

下水;爬山给准备向导、绳索并提供天气预报……有医生全程跟踪,没有任何危险。这是什么长征呀?分明是在作秀。

材料三 崔永元坦诚:“的确,现在长征路线的交通等条件已经发生了巨变,也没有敌人在追我们但是如果他们认为这是在炒作,那请他们来走一回。我们不光是用脚在行动,更是用心在丈量,在体会一种精神!”

【答案】长征是中国共产党用鲜血一步一步开辟成的,这体现着中国人民执着不屈的斗争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确实,崔永元这次的“长征”难以真正地体会到长征老前辈的辛酸沧桑,但是这次模拟长征同样表达出了崔永元等人对于中国工农红军的敬意,对中华民族魂的敬意!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名著《长征》导读材料和专项练习题(附答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