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心理学主体/被试问题的演化逻辑及其心理学史效果

本文由用户“linri”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3-07-20 03:39:42 举报文档

以下为《西方心理学主体/被试问题的演化逻辑及其心理学史效果》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一、引言

在西方心理学中,主体和被试是两个关键的概念。主体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被试则是心理学实验中被观察和操纵的人。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心理学史效果一直是一个亟待深入开掘的问题。本文旨在探讨主体和被试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心理学史的影响。

在古希腊世界的图景中,主体被理解为一种非意识的存在。每一事物都以其所属的“基质”而存在,并延续着存在。这种“基质”是一种并不涉及意识的非意识主体。然而,随着笛卡尔以来的主体形而上学的兴起,主体的概念发生了变化。笛卡尔将对象表象为观念中的事物,并将意识主体视为每一事物由之而“是”的中心。这种向心灵内部后退的心理学化过程,确立了意识主体的无上地位。

心理学化的主体具有双重的模态。一方面,它守护着知识,成为知识的守护者。另一方面,主体本身也是知识的对象。然而,当自负的理性主体被置于心理学技术的凝视和操纵之下时,它就降格为接受审视的沉默对象,即被试。自然向主体生成的过程与被试向技术生成的过程相互作用,各种实验装置支配和规范着心理学王国被试的日常生活。

这种主体/被试关系在心理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试作为心理学技术的产物,失去了自主性和主体性。实验装置对被试的支配和规范使得被试成为实验的被动接受者,而非主动参与者。主体的失去自主性和主体性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主体和被试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心理学史的影响是一个重要而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通过深入探讨古希腊世界中的主体概念、笛卡尔以来的主体形而上学、主体与被试的转变以及心理学王某某的主体/被试关系等方面,揭示主体和被试之间的思想史关联及其心理学史效果。二、古希腊世界中的主体概念

A. “基质”作为每一事物的“主体”

在古希腊世界的图景中,主体的概念并非指意识主体,而是指“基质”。基质是每一事物所以存在并继续存在的主体。它是一种非意识的存在,与意识无关。基质的概念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思想。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的存在离不开它们所依附的物质基质。基质是一种非感知的实体,它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和根源。

B. “基质”作为非意识的存在

在古希腊世界中,基质被理解为一种非意识的存在。它与意识主体不同,不涉及意识和觉知。基质是事物存在的根本,是一种无意识的主体。它是每一事物所以“是”的基础,但并不涉及主体的个体意识。

古希腊哲学家们将基质视为每一事物的本质和存在的基础。基质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非意识的主体,它贯穿于整个宇宙,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基质不依赖于意识,它是超越主体性的存在。在古希腊世界中,基质被视为一种非个体化、非意识化的主体,它是事物存在的基础,但与个体的主体意识无关。

古希腊世界中的主体概念与现代心理学中的主体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古希腊的主体概念更加强调事物的本质和存在的基础,而不涉及个体的主体性和意识。这种非意识的主体概念与现代心理学中个体的主体性和意识的主体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通过对古希腊世界中的主体概念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主体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内涵和意义。古希腊世界中的主体概念强调事物的本质和存在的基础,与现代心理学中的主体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对主体概念的演化逻辑对于理解西方心理学中主体/被试问题的历史演变和心理学史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三、笛卡尔以来的主体形而上学

A. 观念中的事物作为意识主体

自笛卡尔以来,主体的概念在西方哲学中发生了演变,从古希腊世界中的非意识存在转变为意识中心的存在。笛卡尔将观念中的事物作为意识主体,将主体置于意识的中心地位。在笛卡尔的哲学体系中,主体是一个具有思维、意识和自我意识能力的存在。

笛卡尔认为,意识主体是一个能够思考、怀疑和判断的存在。他通过分析自我意识的思维过程,将主体定义为一个能够清晰而明确地认识自己的存在的思维实体。主体在这种理解下成为了思维的中心和源泉,意识的核心。

B. 心理学化的过程导致主体失去自主性和主体性

然而,随着心理学的发展,主体在心理学中逐渐失去了自主性和主体性。心理学将主体作为研究的对象,将其置于被观察和被实验的状态下。主体变成了心理学的被试,失去了自主选择和决策的能力。

心理学化的过程使得主体成为知识的守护者和对象,主体的内在世界被外在的实验方法所规训和规范。主体被迫接受心理学技术的凝视和操纵,失去了自我决定的能力。主体的自主性和主体性被剥夺,成为了被试的身份。

在心理学化的主体中,主体具有双重模态,既是知识的守护者,又是知识的对象。主体不再是一个自主选择和决策的存在,而是被动接受实验装置支配和规范的被试。

总结:

笛卡尔以来,主体的概念在西方哲学中发生了转变,从古希腊世界中的非意识存在转变为意识中心的存在。然而,随着心理学的发展,主体在心理学中逐渐失去了自主性和主体性,成为了被试的身份。主体被迫接受心理学技术的凝视和操纵,失去了自我决定的能力。这种心理学化的过程对主体的自主性和主体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四、主体与被试的转变

A. 自负的理性主体成为接受审视的沉默对象

自笛卡尔以来,主体在西方哲学中的地位发生了转变。笛卡尔将主体定义为意识的中心,将其置于思维和观念的核心位置。这种主体形而上学的观念使得主体成为知识的守护者和对象。然而,在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主体逐渐失去了自主性和主体性。

心理学以实证研究为基础,试图通过实验证据来验证和证实理论。在这个过程中,理性主体被置于被试的位置。作为被试,主体被要求接受审视和操纵,成为实验装置支配和规范的对象。主体不再是自主思考和决策的主体,而是被动接受研究者的指令和控制的对象。

这种转变使得主体失去了自主性和主体性。作为被试,主体的行为和反应被实验条件和研究者的预期所限制。主体的个体差异和独特性被忽视,而更多地关注普遍规律和一般性结论。主体成为实验的工具和数据的来源,而不再是具有主观体验和意识的独立存在。

B. 被试作为心理学技术的产物

被试的出现与心理学的发展和实验方法的应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研究者能够更好地观察和测量主体的行为和心理过程。被试成为心理学实验的产物,他们的角色是被设计和安排的。

被试的身份和角色在实验设计中被严格规定和控制。实验条件和操作过程被精确地安排和控制,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被试在实验中被要求按照研究者的要求和指令进行行动和反应,而不是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选择。

这种技术化的过程使得被试失去了主体性和自主性。他们的行为和反应被实验条件和研究者的预期所限制,无法真实地反映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被试成为了研究者的工具和实验装置的一部分,而不是具有独立意识和主观体验的个体。

在心理学王某某,被试的角色和地位被实验装置支配和规范。他们的行为和反应被作为数据和证据来解释和验证理论。被试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被忽视,而更多地关注他们作为被研究对象的普遍性和一般性特征。

总结:主体与被试的转变反映了心理学的发展和实验方法的应用。自负的理性主体被置于被试的位置,失去了自主性和主体性。被试成为了心理学技术的产物,他们的角色和行为被严格规定和控制。这种转变对主体的主观体验和意识进行了剥夺,使得心理学的研究更加注重普遍规律和一般性结论,而忽视了主体的个体差异和独特性。五、心理学王某某的主体/被试关系

A. 实验装置对被试的支配和规范

在心理学王某某,实验装置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对被试进行支配和规范。实验装置是一种技术工具,通过特定的操作和测量手段,可以获取关于被试内部过程和行为的数据。这些装置的设计和使用往往建立在对主体的假设上,试图揭示主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

实验装置的使用给予了心理学研究者对被试的控制权和监视权。被试在实验装置中被要求按照特定的指令和程序进行操作,以产生特定的反应或行为。他们的行为被规范化和标准化,被试需要按照固定的时间表和步骤进行实验,不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实验装置的存在使得被试的主体性受到限制,他们被迫接受实验者的要求和控制。

B. 主体失去自主性的后果

实验装置对被试的支配和规范导致了被试的主体失去了自主性。被试在实验中的行为和反应往往不再是出于自己的内在动机和意愿,而是受到实验者的要求和控制。他们可能会因为实验的目的和要求而产生压力和焦虑,试图按照实验者的期望来表现自己,而不是真实地反映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此外,实验装置对被试的支配和规范也可能导致被试的行为和反应失去真实性。被试可能会因为知道自己正处于一个实验环境中而产生表演效应,试图给出符合实验者期望的回答或行为。他们可能会试图猜测实验者的意图和假设,以求得到实验者的认可和好评。这样,被试的行为和反应可能不再真实地反映自己的内在状态和想法,而是被外部因素所影响和塑造。

被试失去自主性和真实性可能会对心理学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产生负面影响。如果被试的行为和反应不再真实和自主,那么研究结果可能会受到偏差和误导。心理学研究的目标是深入理解主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但如果被试的主体性受到限制和扭曲,那么研究结果可能无法准确地反映主体的真实状态。

因此,心理学研究者需要认识到实验装置对被试的支配和规范可能带来的问题,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保护被试的自主性和真实性。例如,可以通过提供充分的信息和解释,让被试了解实验的目的和过程,减少他们的焦虑和压力。同时,研究者也可以设计更加自然和真实的实验环境,以促使被试表现出更真实和自主的行为和反应。

六、结论

本文对西方心理学中关于主体和被试问题的演化逻辑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这种演化对心理学史的影响。在古希腊世界中,主体被理解为一种非意识的存在,而笛卡尔以来的主体形而上学将其置于意识的中心。这种心理学化的进程使得主体成为知识的守护者和对象。

然而,随着心理学技术的发展,理性主体被降格为被试,失去了自主性和主体性。实验装置对被试的支配和规范使得被试成为被动的接受者,而不再具有主动性和自主性。被试的日常生活被实验装置所支配,主体性被剥夺。

这种演化逻辑对心理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心理学的发展建立在对被试的实验研究之上,而被试往往失去了自己的主体地位。心理学研究强调对被试的观察和控制,而忽视了被试作为主体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这种心理学化的过程限制了我们对主体内在世界的理解,使得我们无法真正了解主体的主观经验和内在感受。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主体与被试的关系,恢复被试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我们应该摆脱对被试的实验控制,关注被试作为主体的主观体验和内在世界。同时,我们也需要反思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探索更加多元化和综合性的研究方法,以更好地理解主体的心理过程和行为。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主体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尊重被试的主观经验和内在感受。通过与被试的合作和互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主体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推动心理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以上为《西方心理学主体/被试问题的演化逻辑及其心理学史效果》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