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本文由用户“mcloveing”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1-09-22 16:53:24 举报文档

以下为《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简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1949—2019)》由当代中国研究所著,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发展历程,解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伟大实践以及在中国语境中的运用,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宝贵经验及对后人的启示,证明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具有光明未来的一种选择。

第一,该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新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起步,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各项事业全面推进,综合国力蒸蒸日上,将发达国家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发展任务集中在几十年里完成,其间涌现的重大事件、重大成就、理论成果、英雄模范不胜枚举。该书文字虽简,但气势磅礴;篇幅虽薄,却意蕴深厚,便于读者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作用,了解中国人民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的艰辛历程。精简的篇幅,也有利于读者快速建立起对新中国史完整连贯的认识。

第二,该书以客观的笔触全面诠释了“中国道路”和“中国精神”。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对中国误解甚多,其中不乏诽谤之辞。因此,全面了解中国的发展显得特别重要。本简史的出版,可以帮助中外读者在最短时间内认识中国道路,从而激浊扬清,发挥舆论传播“定音鼓”的作用。

阅读该书有助于更全面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艰辛探索和历史必然,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深刻内涵,了解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民族气节与和平包容的民族性格。同时,也向世界表明:尽管中国发展取得伟大成就,但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面临着改革发展稳定的难题;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中国所推动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也必将为人类和平发展带来福祉。

第三,该书展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实践和创造性探索,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书中不仅客观记录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在探索中取得的成绩和遇到的曲折;还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并用雄辩的史实证明:科学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阅读该书,可以更全面深刻地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全面深刻地认识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如何给中国人民带来福祉、给世界发展注入活力。该书的出版,对于消除国外一些人的偏见、推动国际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造性研究和探索,将发挥积极作用。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纲要

1949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950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51年,镇压反革命。

1952年,三反五反。

1953年,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

1954年,一定要解放台湾。

1955年,走合作化道路。

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957年,大跃进万岁。

1958年,人民公社好。

1960年,忙时吃干,闲时吃稀。

1962年,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1963年,向雷锋同志学习。

1964年,工业学XX,农业学大寨。

1965年,备战备荒为人民。

1966年,横扫一切牛鬼蛇神。1967年,革命无罪,造反有理。

1968年,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1969年,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1974年,批林某某。

1975年,反击右倾翻案风。

1976年,打倒四人帮。

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78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980年,改革开放。

1980年,只生一个好。

1981年,五讲四美三热爱。

1982年,翻两番。

1984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1986年,理解万岁。

1987年,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989年,稳定压倒一切。

1990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992年,发展才是硬道理。1992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95年,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

1997年,国企三年解困。

2000年,三个代表。

2003年,和谐社会。

2006年,八荣八耻。

2007年,科学发展观。

2009年,稳定压倒一切。

2013年,中国梦。

2014年,依法治国,亚太梦。

三、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中国不仅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开展了大规模建设,而且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与巩固

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没有新中国。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届全体会议,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组成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统一,建立各级人民政权。

(1)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28年奋斗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清朝封建统治的腐败,使中国在世界资本主义的工业化浪潮中落伍,民族危机加深。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前的80年里,许多中国人一直在不断寻求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道路和办法。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都失败了。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但是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随之而来的是军阀割据和帝国主义侵略压迫的加深。在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时刻,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成功为苦苦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中国优选分子提供了榜样。正如所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优选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十月革命胜利后,中国的优选分子在苏联共产党的帮助下,于1921年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中华民族历目前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它使中国民主革命从此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有了可以依靠的革命力量—工农大众,有了革命方法—组织武装力量夺取政权。从此,中国革命的目标不再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是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共和国,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不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一经建立并登上政治舞台,立即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中国的民主革命。1924年,中国共产党与孙山.中领导并经过改组后的国民党合作,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和北伐战争。由于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时期,政治上、组织上还不够成熟,既缺乏经验,也没有自己领导的独立武装力量,因此,当代表地主和资产阶级利益的蒋介石背叛革命并控制国民党后,中国共产党人遭到了残酷的屠杀,大革命失败了。1928年底,背叛了孙山.中新三民主义的国民党实现了全国统一,在*_**央政府(一般简称“XX国民党政府”)。

在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镇压工农运动时,中国共产党奋起反抗,开展武装斗争,于1927年下半年先后组织了XX起义、秋收起义、XX起义。由于城市反动势力的强大,起义屡遭失败,而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则深入农村,在反动势力统治薄弱环节的农村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武装和革命根据地,从而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很后夺取全国胜利的中国革命道路。经过24年的艰辛探索,到1945年中国共产党在XX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时,中国共产党终于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次历史飞跃。

?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和随后掀起的抗日浪潮,标志着民族矛盾开始逐渐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1937年的“七七事变”则标志着全国抗战的开始。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和促成下,建立了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和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还始终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积极开展敌后斗争,建立了许多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特别困难的年代,中国共产党开展了“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战胜了严重困难,巩固和扩大了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1945年8月,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力量也在这场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中壮大起来。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依仗军事上的优势,于1946年悍然发动全面内战,妄图一举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XX区和人民武装。中国面临两种命运:要么把革命进行到底,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要么民主革命失败,中国仍旧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分裂、贫弱状态。在两种命运决战关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用革命战争应对国民党发动的反革命战争。经过战略反攻和决战,到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取得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的胜利,并于1949年4月百万大军渡过长江,解放XX、XX、XX,并向全国进军。到1949年底,除西藏、XX岛、台湾地区外,中国的绝大部分地区已经解放。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结束了一百多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中国人民从此获得解放,这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水到渠成。1949年9月,中国共产党为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而领导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举行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XXXX堂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来自党派、区域、军队、团体以及特邀五类界别,共662人。大会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等重要文件。

《共同纲领》确定了新中国的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靠前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大会通过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定于北平,自即日起,改名北平为XX;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今年为1949年;在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国旗为五星红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

10月1日下午3时某某,在首都XX隆重举行有30万人民群众参加的开国盛典。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专享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他亲手启动电钮,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54门礼炮齐鸣28响。接着,举行盛大的阅兵式。阅兵式结束后,举行群众庆祝游行。同一天,中国已经解放的各大城市也举行了热烈隆重的庆祝活动。

新中国的诞生,从根本上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历史,劳动人民次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华民族一洗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的诞生,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中国历史从此开辟了新纪元。

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中国不仅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开展了大规模建设,而且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没有新中国。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统一,建立各级人民政权。

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人民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士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彻底荡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赌博、吸毒等污泥浊水,树立新的社会风尚,使中国实现了从旧社会到新社会的深刻变革。党和人民政府还通过开展“三反”、“五反”运动,有力地抵制了旧社会的恶习和资产阶级的腐蚀。

新中国成立初期财政经济中心工作是:没收官低资本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打击和取缔金融投机,遏制恶性通货膨胀,稳定物价:实行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统-管理,建立稳定的社会经济秩序,恢复国民经济,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奠定基础。

为了争取形成有利的国家建设国际环境,新中国按照三大外交方针,与人民民主国家和周边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进行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斗争,顶住了美国在业洲的侵略扩张势头,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便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中国首倡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提出谈判解决分歧的“求同存异”原则,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关系做出了贡献。

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在国民经济获得迅速恢复的基础上,中国从1953年开始进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按照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和各项主要指标的要求,国家经济建设的重点是:为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并为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创造前提。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这个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标志着人民政协实现了职能转换。与此同时,在各民族平等团结、繁荣进步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了民族区城自治制度。

1953年6月,中共中央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规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一体两翼”和“一化三改”。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总路线的主体,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总路线的两翼。主体和两翼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为适应工业化这个总路线主体要求,社会主义改造也相应加快了步伐,并提前实现。

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

1956年至1978年是新中国在曲折中艰辛探索的时期。为了尽快实现国家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探索新路,不断纠正探索中的失误,积累了经验,终于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发展了国防尖端科技,培养了一大批建设人才,为1978年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新中国面临系列新的问题: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任务是什么?应当走条什么样的建设道路?对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共八大前后进行了积极探索。

60年代前期,在战胜三年经济困难的斗争中,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个方面,仍然取得了重要成就,涌现出大量英雄模范人物。

20世纪60年代前后,国际形势处于大动荡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挫败了美国分裂中国的图谋;同时由于苏联共产党与中国共产党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导致了中苏两国关系恶化。

1976年9月毛泽东逝世。以同年10月粉碎“四人帮”为标志,结束了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内乱。“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党政.和府一方面实行“拨乱反正”和加快国民经济的发展,并酝酿着改革开放;另一方面受长期形成的“左”的思想束缚,国家在徘徊中前进。

改革开放的起步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以改革开放为鲜明特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此次全会后,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下,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形成,外交、国防开创了新局面,祖国统一大业取得新进展,经济社会发展上了一个大台阶,形成了邓小平理论。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经受住国内外各种严峻考验,妥善处理国内和对外关系中的重大问题,站稳了脚跟,坚定了推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与此同时,中国用3年时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治理整顿任务,并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大课题。

1978年,全国开展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揭开了思想解放的序幕。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很快,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各条战线取得拨乱反正的重大胜利,并开启改革开放的进程,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实践的初步成功,使中国共产党对于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识越来越深刻。1982年9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进一步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面开展。

中共十二大以后,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现新的局面。

科教文卫改革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序推进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中国国防、外交都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进行了重大调整。与此同时,出于对整个国家民族利益与前途的考虑,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实事求是、照顾各方利益的原则,中共中央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改革开放的全新实践,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认识。到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时,中共中央提出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确定了“三步走”的中国发展战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出初步概括。这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改革开放的步伐大为加快,整个国民经济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平息政治风波,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受住了苏联东欧剧变的冲击,逐步打破西方“制裁”,在国际上站稳了脚跟;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开发、开放XX浦东,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健XX稳的轨道。

深化改革开放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空前巨大的困难和压力。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成效显著,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实施,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在国家发展方向和大政方针面临抉择的重大历史关头,中共十四大根据1992年初邓小XX方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香港、澳门的全面管治权,深化内地与港澳地区交流合作,保持香港、澳门繁荣稳定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两岸领导人历史性会晤:妥善应对台湾局势变化,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有力维护台海和平稳定,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一系列重理.大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对外工作呈现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高。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发生了历史性演变,为中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条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新的重大贡献。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自我革命的勇气,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推进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加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