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五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 ——明清时期提纲

本文由用户“lIANG828”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1-05-22 15:23:56 举报文档

以下为《阶段五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 ——明清时期提纲》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阶段五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 ——明清时期

【时空框架】

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即公元14世纪到公元19世纪)

1、明朝(1368——1644年)2、清朝(1644——1912年)

【阶段特征】:

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和日趋腐朽衰落;

经济: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农业、手工业发展超过前代水平,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并缓慢发展,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发展缓慢,已开.经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思想:出现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传统科技进入总结停滞,近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明显落后于西方;文艺空前繁荣,反映封建制度的衰落。教育、科举、文化政策都体现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色彩。

课时1 明清时期的政治

考点一 明朝强化专制皇权

一、中央

1.废丞相

(1)原因:

①根本:相权过重,以致皇权不稳;

②直接: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当朝丞相。

(2)措施: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丞相,亲掌六部。

(3)影响: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皇帝政务繁多,力不从心,内阁制度应运而生

2.设内阁

(1)前身: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章某某,不参与决策。

(2)设立: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3)演变:内阁的地位逐渐上升,阁臣的权力越来越大,拥有“票拟”权。

(4)特点

(5)评价: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并不能对君主起制约作用。

3.选官制度: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加强了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4.监察制度: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和监察御史,又设六科给事中,负责监察百官

5.其他制度:明代特务政治、清代文字狱

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1.明初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废行省,设三司

①设承宣布政使司,分管地方行政

②设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监察和司法

③设都指挥使司,分管地方军事

明朝中期:为进一步提高地方行政效率,开始设立巡抚和总督

巡抚本为临时差遣带有监察性质,后兼地方军政,遂成为一级地方官员。总督因军事需要而设。初置督抚,主要是补“三司”的不足,但督抚干涉地方政务,事实上成为地方“三司”的上级,最终完成了其地方官化。

考点二 清代中枢决策机构

一、清初:设内阁,置六部,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皇权受到限制

二、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

背景:

①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而设立;

②加强皇权的需要

2.设立:雍正帝时,设立临时的军机房;后改名军机处,成为常设机关

3.职能:跪受笔录,皇帝裁决;奉旨拟文,传达执行。

4.特点:简、速、密

5.影响: (1)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2)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顶峰)的重要标志。

三、地方(边疆)治理:设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重难点知识突破]

1.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演变

1.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2.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刺史(巡查时代表中央,刺史制度在演变过程中逐渐地方官化)

3.唐:中央——御史台成为独立机构,监察权脱离相权

4.宋:中央——御史台;地方——通判

5.元:中央——御史台。全国划分监察区,派驻肃政廉访使监察地方

6.明:中央——监察御史,地方——提刑按察使司。另设厂卫特务机构,监察臣民

7.清:雍正设密折制,令地方大员密折奏事,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特点

1.组织独立,自成体系;

2.对官员的监察渗透于某某、奖惩制度之中,实行重奖重罚;

3.以轻制重,授予监察官员监察更高级别官员的权力;

4.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

作用

1.加强了皇权,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2.君主专制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作用是有限的,监察官员是皇帝的工具,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

2.古代中国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方式

(1)削弱相权: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一是分割相权;二是转移相权及其机构。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消灭。

(2)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XX字狱等。

(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分化事权,使其相互节制: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等。

(4)注重官吏选拔和任免: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之后的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径。

(5)加强监察机制:如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地方设通判,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

3.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明清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

②内容详尽而全面。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

③以强化君权为核心,程度空前。主要体现在废除丞相、军机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

④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影响

①积极影响:

a.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b.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c.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

②消极影响:

a.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

c.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4、古代中国中枢权力体制的异化

①.外戚干政:外戚指君主的母族、妻族,。外戚干政是古代皇帝的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或者无能而把持朝廷政权的现象。中国尤以汉朝为烈。

②.宦官专权:宦官专权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伴生物。宦官专权局面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当宦官在关键时刻帮助皇帝夺取或巩固皇位立了大功时, 以宠掌权;二是在王朝的中后期,当皇帝感到权臣或地方势力日渐膨胀, 便利用内朝宦官来分割外朝相权,或控制地方势力,宦官逐步操纵军政大权 。东汉、唐、明三朝,是中国历史宦官专权最严重的时期。

③.权臣专政:权臣,指有权势之臣,他们的权力往往超过其他的大臣,甚至凌驾于帝王之上。权臣身份有:当朝宗室、将帅、宰辅、外戚乃至宦官。

认识:

1. 专制皇权的延伸和变异,均不同程度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2.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伴生物,都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3.宦官专权是皇权旁落、皇权与相权、皇帝与朝臣、中央与地方矛盾斗争的结果,其实质乃是封建皇权的变形和延伸。宦官又多是统治阶级中最腐朽、最反动的代表,其专权则极易导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政治更加黑暗,最终致使王朝覆亡。

4、明清时期地方治理

宋明理学家们通过制定家礼、族规,规范家庭、宗族礼仪,倡行乡约,借助乡村宗法组织,对乡民进行道德约束;还通过建祠堂、立牌坊、崇先贤等化俗民间的道德实践,达到XX导民,醇厚乡俗的目的,与官方的乡党里甲等制度相结合,共同实现乡村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

课时2 明清时期的经济

考点一 农耕经济的发展

1.农业

(1))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这与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有关,佃农对田主的依附

关系进一步减弱。

(2)新作物引进:番薯、玉米,粮食产量提高

(3)农业结构变化:经济作物大量种植

(4)灌溉工具: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

(5)农业著作: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

2.手工业

(1)经营方式:明代中叶以后,私(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2)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明中期,江南一些地区;缓

慢发展)。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

(3)手工业成就:

①制瓷业:明朝:XX镇烧制出“斗彩”和“五彩瓷”;清朝:珐琅彩和粉彩

②丝织业:XX、*_**;XX成为棉织中心,棉布成为主要衣料 ;

使用花某某,代表我国古代织造技术最高成就。

③冶金业:

3.商业

(1)货币经济: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2)农产品商品化: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棉花、茶叶、甘蔗等经济作物被大量种植;

(3)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兴起;

(4)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

(5)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形成大商某某(徽商、晋商);

(6)区域分工:地区性的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出现;各地市场联系密切,地域分工趋势显现;

(7)对外贸易:朝贡贸易;在正当的中外贸易中,中国对外贸易占优势地位(顺差)。

4.经济政策:

(1)继续实行专卖制度,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2)对外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外贸易逐渐萎缩.

5.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1)条件:古代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2)出现

(3)点特



6、赋役变革

①一条鞭法(明朝1581年)

A.背景(目的):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

B.内容: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C.意义:

地位:是我国赋税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意义:赋役合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纳银代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赋役征银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但触动了大官僚和大地主的利益,贯彻不力弊端百出。

②明朝:丈量土地,鱼鳞图册

③摊丁入亩:清雍正帝 (1723年)

内容::清朝把固定下来的丁某某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某某。

影响:减轻农民负担、增加政府收入、放松人身控制、利于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改变赋役不均、缓和社会矛盾等。?

考点二 农耕经济的迟滞

1.重农抑商政策:明朝继续推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海禁”政策

(1)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2)沿革

(3)影响

[重难点知识突破]

1.中国古代赋役制度

历程:1.春秋:初税亩,实质承认土地私有,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

2.汉:编户齐某某,是汉代对百姓的一种严格的管理制度,也是比较完备的赋税制度

3.北魏:租调制

4.隋唐: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5.唐朝: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户税,按土地交地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扩大了税源,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6.明:一条鞭法(把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XX亩的多寡来分担)。纳银代役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赋役征银,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7.清: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康熙时“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废除了新生人口的人头税,雍正时把丁某某摊入田亩之中,征收统一赋税,地丁银制度正式实行)。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头税,进一步放松了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使中国人口迅速膨胀,增加了大量劳动力,有利于当时国家的发展。

特点:

1.征税标准由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

2.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商品经济在不断发展)

3.征税时间趋于基本定时

4.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代役

5.税种由繁到简

6.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进步,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君主专制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

2.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概况

①.商朝——商业初步发展。商朝人善于经商,后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②.西周——商品交易活动日益频繁。工商食官,政府垄断商业

③.春秋战国——私营商业兴起。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思想兴起

④.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

⑤.汉朝——汉初,宽商政策,商运活跃;汉武帝,盐铁官营

⑥.南北朝——社会动荡,商业发展相对缓慢

⑦.唐朝——政策开放,商业进一步发展;对外贸易繁荣,设市舶司管理外贸

⑧.宋朝——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业繁荣;

商家更加注重包装、广告和品牌效应,开始使用“商标”

以加强对质量的保证;海外贸易利润成为国家财政收入

来源之一

⑨.元朝——商业继续繁荣

⑩.明清——明朝一条鞭法和清朝地丁银制度,赋税征银,农产品商品化

得到发展;商某某形成,区域间的长途贩运发达,但海外贸易

受限制

古代商业发展变化特点

1.起源早,虽受抑但仍不断发展,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商业活动逐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商业始终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主导地位

3.商业活动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固定时间地点后打破时空限制

4.商业交易产品先以地区间的土特产和奢侈品为主,后农产品、手工业品等日常用品也流向市场

5.商业交易媒介由物物交换到一般等价物再到固定金银为货币,北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6.商人组织由亲缘组织发展为地缘和业缘组织

7.流通领域由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及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

影 响

1.积极:封建社会前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封建政权

2.消极: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在经济上冲击着封建自然经济,在政治上冲击着封建统治秩序,在思想上也产生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从而对封建制度起到了瓦解的作用

3.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变化

①.经济结构的变化:主体经济发生的变化,包括旧的怎样,新的又怎样。——农耕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

②社会结构的变动:社会阶层结构发生的变化,如原有的社会阶层向另外一个阶层的流动,或出现新的社会阶层结构。——工商市民壮大

③农业结构的变动:简单来说就是指农作物种植结构发生的变化,如原来大量种植粮食作物,现在大量种植经济作物。

④“市民阶层”主要是指平民等级中的商人与手工业者。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日益发达,以商贾和百工为主体的市民阶层逐渐壮大,从而影响到晚明社会的整体风貌,社会影响日益扩大。

⑤价值观念:拜金逐利、享乐意识、自主意识、商业意识等.

⑥社会风尚:逐利崇商,弃儒经商者比比皆是;去朴从艳,追逐奢靡、物质享受。

4.明清市民阶层的壮大及其影响

(1)“市民阶层”主要是指平民等级中的商人与手工业者。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日益发达,以商贾和百工为主体的市民阶层逐渐壮大,所要求的商业社会的原则和封建传统体系产生冲突,既有经济基础的矛盾,又表现在上层建筑方面,从而影响到晚明社会的整体风貌,社会影响日益扩大。

(2)影响

①社会风气:明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不再是士人标榜的信条,仕途未明而弃儒经商者比比皆是;进一步导致传统地位等级的松动。

②个性解放:反抗封建礼教束缚,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与市民阶层要求参政议政的社会思潮相一致。

③构筑价值体系: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具有“对友谊和忠义的崇拜”“劝善戒恶的道德观”等特点。市民阶层已开始构建自己的价值系统。

④世俗文学发展:戏曲、小说等“杂书”的消费成为江南地区的一种时尚。

⑤市民意识觉醒:市民享乐意识、自主意识与商业意识觉醒。随着市民意识的觉醒,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给传统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

5.“海禁”与“闭关锁国”的实施原因

(1)经济原因: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是最好印证。

(2)政治原因: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割断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维护其统治。

(3)客观原因: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扩张,侵扰我国东南沿海。

(4)主观原因:与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有一定关系。

6.影响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变革的因素

(1)制度因素: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使得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

(2)政策因素: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3)经济结构因素:古代中国以小农经济为核心,不利于市场发育,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4)思想观念因素:古代中国以“农本”为立国的经济思想,导致民间大量资本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



7明清朝贡贸易

①概念:朝贡贸易是指海外诸国与明清政府进行的以朝贡为名的有限制的贸易。

②特点:厚往薄来;有限制的贸易(官府控制和垄断);目的宣扬国威(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

③影响:财政负担大;官方垄断,导致民间走私频繁,影响社会安定

保持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是有益的。

课时3 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

考点一 明清时期的思想

一、背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君主专制加强,社会矛盾尖锐;传统儒学走向僵化;文化专制;西学东渐;市民阶层壮大;社会风气变化。

二、主张

1.王明.阳心学:主张克服私欲,“致良知”;知行合一。著有《传习录》

2.李贽思想:

①思想:鞭挞程朱理学,否定孔孟至圣;认为人皆有私,主张个性自由;提倡男女平等;提出“童心说”。

②著作:《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

(③影响: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3.明末清初三位进步思想家

(1)黄宗羲

①思想:

A.最精彩之处——批判君主专制:

B.经济思想——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

②著作:《明夷待访录》。



(2)顾某某

①思想: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经世致用;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原始的主权在民思想)

②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③影响: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是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为后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王夫之

总结:明末清初思想思想的共同点:

经济上:批判重农抑商,倡导工商皆本。

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鼓吹早期民主。

思想上:批判宋明理学,主张人性解放。

学术上:批判脱离现实,主张经世致用

明末清初思想思想特点

①反传统、反教条 ②反封建专制 ③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④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三、明末清初思想的评价:

1.积极: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冲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为传统儒学注入新活力,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2.局限: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不占统治地位,无法撼动程朱理学主流地位,仍是传统儒学的一部分;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不能引起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易错易混

明清之际批判思想并非近代民主思想:明末清初批判思想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但是,由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手工工场主尚未从地主、官僚中分化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新视角]

目前史学界主流观点认为明清时期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材料中的观点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商业缺乏“资本主义之性格”,没有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材料中黄仁宇认为明朝商业经济“缺乏资本主义之性格”的理由:

(1)商业资本运作缺乏经济效益。

(2)道德义务超过商业利益。

(3)商业缺乏法律保障。

(4)家族式的经营方式不利于商业资本的发展等。

2.学者周广庆认为所谓的“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是一个伪命题,其与黄仁宇的观点基本一致,他从社会基本结构方面分四个角度来进行论证:

(1)中国古代实行的是诸子共同分割家产的“分家制度”,导致农村人口可以在工商业和农业之间进行角色转换,自始至终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工商人口。

(2)中国古代城市是旧社会顽固的堡垒,城市工商业在大一统的权杖之下,没有一息自由的空气和一点独立的空间。

(3)中国古代商人“以末致富,以本守之”,工商资本用于买房置地,分家析产,建祠建庙,捐买官位,送子孙读书仕进,不可能出现质的飞跃。

(4)中国工商业者只有一个最底层的行会组织,而且成为旧王权的走卒。中国工商业者没有自己独立的组织体系,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其结局只能是悲惨的。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1. 幼儿园通风消毒制度
  2. 隔离观察制度
  3. 2020幼儿园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4. 2统筹推进十二项教育惠民制度的通知(便函2040)
  5. 习近平:关于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说明
  6. 内部控制提纲(企业)
  7. 餐饮服务类食品经营许可制度参考
  8. 被审计村委提交有关审计材料
  9. XX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评估细则
  10. 2.法治政府建设计划
  11. 附件2:中小学(幼儿园)预防性侵害工作检查表
  12. 骨干培训钉钉线上签到制度
  13. 劳务部考勤制度
  14. 幼儿园消毒通风制度
  15. 幼儿园消防安全制度
  16. 幼儿园废弃口罩集中处理制度
  17. 西周监察制度ppt课件

以上为《阶段五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 ——明清时期提纲》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