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报告文学:交叉的新闻与文学》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报告文学:交叉的新闻与文学》教案
【教学目标】
一、了解报告文学的主要特征,体会其新闻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
二、学习《儒学飞人》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品味富有内涵的语句。?
三、学习《澳星风险发射》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通过细节烘托气氛的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报告文学的“新闻性”和“文学性”两个特点。
【教学难点】对比学习《儒学飞人》《澳星风险发射》两篇课文。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讲解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教师方法指导与学生写作训练相结合)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
教学过程
备注补充
导入新课:
一、阅读教材79-81页 1、完成下列表格:
报告文学——真实性
通讯
同
写作对象都是真人真事;注重细节描写,以反映重大社会事件为己任
异
可用合理想象,人物内心独白等来大胆创作
客观报道,是消息的放大和延伸
完全形象化的艺术方式表现客观事实,给人以强烈的形象感
形象化的手段是辅助性的,以详尽的叙述事实、展示人物为主
较短,时效高
较长,发表较晚
报告文学——文学性
小说
同
表达手法(情节的描写和人物的刻画等)
异
写实
虚构
2、报告文学的特征:真实性(新闻性) 、文学性 、政论性 。
二、阅读《儒学飞人》(第82-87页)
1、结构层次
第一个小标题:描述杜维明先生的学术活动和教育活动。
/(1)课间:飞往各地 讲学的情形。 奔波劳碌、
与时间赛跑
//(2-9)课上:授课风采 (2)授课的精神感受和效果。
/和课堂气氛。 人数之多、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MISSING IMAGE](3-4)最大的课堂: 空间之大
听课之踊跃
(5-7)讲课的风采和课堂气氛。
/(8-9)引来的关注 (8)女学生的观察。
(9)生活中的“洞”。
///(10-15)课后 ①与博士生的讨论首创汉语讨论;
提出的理念;儒学从书斋引到世界
治学态度
[MISSING IMAGE]儒学对话的宽广;
学生的抱怨;
“和尚尼姑”的决心。
//②对女儿的家教 自愿念中文
以中国人自居 把教育延伸到家庭
第二个小标题:杜维明的学术活动和哈佛的学术氛围。
/
第三个小标题:杜维明教授的家庭生活。
/2、人物形象。
1)杜维明的形象:敬业、执着、严谨、宽容,颇具学术品格、精神气质、形象风采的学者、教授。
2)次要人物
①女学生“超越儒家伦理的观察”老师的形貌衣着;
②“她们很惋惜地觉得老师太不顾及自己了……”;
③杜教授不到十岁女儿“以中国人自居,能背《庄子》……”;她又不能完全听懂汉语。
明确:次要人物的价值:参与营造主人公活动背景和氛围;提供不尽相同的视角和关注点;人物人生观、价值观差异一目了然。
问题:杜维明为什么被誉为“儒学飞人”?
明确:杜维明坐飞机在哈佛与世界各地来回演讲;杜维明输送的中国儒家文化,吸引了众多有独立思想、不受束缚的哈佛学生,只有他在山德斯剧院上课,在哈佛,杜维明的课堂最大,中国文化的课堂最大,他让中国文化迅速走向世界,所以他被誉为“儒学飞人”。
3、写作特色
(1)淡化的肖像描写。 一是授课情景时的肩膀和眉毛;
二是黑头发中已经开始偶有银某某。
【淡化外貌描写,为集中笔墨写学术活动和课堂风采。】
(2)小处见风采 ①“杜维明左手插在裤兜里……儒雅而有风度”
②“他着力讲话时,脑袋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次发射之前的失败;发射时间的不便和天气的限制;全国电视直播带来的压力;准备过程中的两次意外事件。
作者在情感基调上先抑后扬,在叙述过程中不断强调发射的紧张气氛和航天人面对的沉重压力;在语言用方面,涉及关键情节的时候多用短促的句式营造气氛;在人物描写方面,用人物的内心描写与情节相映衬,用极其简单的外貌描写表现紧张气氛对人的影响。
5、讨论:第十节主要用了哪种手法?【对比】
奥运健儿和航天功臣的待遇对比,给你什么感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引导学生探讨人生观和人生价值,认识社会现实,并且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地、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反思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报告文学:交叉的新闻与文学》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