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必修4《哲学与文化》 复习》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2023届高考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唯物论+辩证法)
【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1.哲学的本义、哲学的产生、了解真正的哲学(相关链接)P3-4
2.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和联系P5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P6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和联系P76-7
3.全面理解哲学(从本义上、从与世界观关系、从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关系、从与具体科学关系)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两个内容?哲学派别是什么,划分标准是什么?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基本内容?基本形态?(相关链接理解各种形态合理性局限性)P10-11
6.哲学上两个对子是什么?
7.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阶级基础、直接理论来源、自然科学前提、社会科学前提)P12
8.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历史使命?P12 马哲的基本特征P13-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和的理论成果P15
【特别提醒】
①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世界观:怎么看,认识世界;方法论:怎么办,改造世界。
②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升华)
③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哲学≠真正的哲学。
④哲学是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
⑤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第二课】探索世界的本质 (唯物论)(辩证唯物论)
物质的概念?唯一特性?P18 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什么?P21 意识活动有哪些特点?P23
【特别提醒】
①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 客观存在≠客观实在(“物质”)
②唯一特性≠固有的根本属性
③意识有正确错误之分,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④意识是大脑的机能(×)有了人脑就一定有意识(×)
⑤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辩证)唯物论原理总结
1.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是客观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体系。
方法论:要求我们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
3.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能动的指导人们改造世界,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的东西。
(3)意识的能动性受客观规律的制约。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的;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4.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能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规律的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产生阻碍作用。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1)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我们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惩罚。
(2)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利用把握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6.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做事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②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唯物论角度)
②要认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把握变化的客观实际;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一分为二地对待客观实际。(辩证法角度)
【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2.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矛盾的观点
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矛盾)
4.事物发展的形式或状态是?P33 事物发展的前途为什么是光明的?P34 发展的道路为什么曲折?P35
5.如何理解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P37 斗争性与同一性的关系?P37
6.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是什么?P38 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什么?P39
7.事物的性质由什么决定?P41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要反对哪些错误倾向?P42
8.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地位、作用?P42-43
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分别坚持什么观点?它们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是什么?认识事物根本方法是?P46
【特别提醒】
①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②整体的功能一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关键部分的功能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
③事物发展的状态是前进行与曲折性。(×)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
④量变(数量、结构、场所)≠质变(根本性质变化) ≠ 发展(积极向上的质变)
⑤重视量的积累=做好好量的积累+防止坏量的积累。
⑥斗争性与同一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⑦事物的性质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特殊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普遍性。(×)
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原理总结---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
把握世界的规律之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联系是客观的,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总)
(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强调整体)
(2)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功能。要求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强调部分)
5.掌握系统优化方法
(1)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的结构的优化趋向。
(2)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要立足整体,把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把握世界的规律之二: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物质世界处于永恒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2.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状态原理)
(1)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2)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飞跃;当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稳定时,必需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坚持适度原则。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
(1)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2)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把握世界的规律之三:对立统一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当中,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 使矛盾向有利方向转化(趋利避害)。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普遍性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直面矛盾,分析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1)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中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矛盾问题的精髓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要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注意: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场合还可以相互转化)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办事情:解决问题
(1)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2)主、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办事情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看问题:评价人、事、物
(1)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每一个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7.矛盾分析法
(1)矛盾即对立统一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2)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直面矛盾,分析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
【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认识论)
1.认识的含义、反映形式?P48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及关系?P48-49
2.实践的含义、特点?(要深入分析实践的4个特点)P48
3.认识的来源?途径?P50 为什么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P52
4.真理的含义?基本属性?P53 为什么认识具有反复性?P55 为什么认识具有无限性?P56
【特别提醒】
①盲目的实践是指在错误意识指导下的实践,而不是缺乏意识指导的实践。
②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直接经验(实践)+间接经验(学习)是认识的两个途径。
③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 真理和谬误相互包含。
④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直接上升)
⑤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推翻自己,超越历史,超越现实)。
⑥实践的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⑦坚持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认识论原理总结
1.实践的含义、特点原理: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推动作用。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原理
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价值观、人生观
【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唯物史观)(社会历史观)
1.了解历史唯心主义形成的原因P59
2.全面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时间上+作用上+主体上)P61
3. 社会性质和面貌由谁决定?社会形态更替由什么决定?P62
4.生产方式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生产力、生产方式具体内容有哪些?P62
5.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作者的表现?P66
6.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P68 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是?P68
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P68
【特别提醒】
①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马某某是从实践出发,才创立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②范围上看,公民>人民群众>劳动群众。人民群众的主体、决定力量 ≠ 领导力量。
③社会发展的各种力量
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
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 社会发展决定力量、主体力量——人民群众
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动力——初心和使命 个人前进强大动力——理想信念
④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
社会历史观(唯物史观)原理总结
1.社会历史的本质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辨证关系原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我们要根据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正确的社会意识。
3.社会历史发展的原理(2个矛盾——2组关系——2条规律——1个改革)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2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3)社会发展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
(4)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要求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和走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
【第六课】实现人生的价值(价值观、人生观 )
1.如何评价一个人的价值?最根本的是看?P59
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关系?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与实践的关系?P74
3.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特征有哪些?P75-76 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社会历史性的含义和意义?P75
4.如何处理好各方利益?P77
【特别提醒】
①人的价值体现了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
/
②价值判断、选择差异性的原因:社会实践不同,价值观不同,价值判断和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价值判断和选择的主体差异性。
价值观、人生观原理总结
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
②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③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
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基本特征: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和主体差异性特征。
(2)评价标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就必须①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②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如何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
3.人的价值原理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4.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原理(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1)弘扬劳动精神,实现人生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根本途径。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客观条件)
(3)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主观条件)
①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④需要锤炼品德修为,不断打牢道德根基。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伟大实践。
③来源: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④作用: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中华文化获得空前发展、重新走向辉煌必然选择。
⑤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⑥特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⑦立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⑧基本要求: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⑨根本目的: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
4.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P112-115
5.文化与人民知识体系?(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创作的源泉、文化创作导向、文化发展根本目的)P113-114
6.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P115 融通不同资源的要求?实现综合创新的要求?P115
7.如何建设文化强国?P116-118 坚持文化自信的原因和表现?P119 坚持文化自信要求?P119
【特别提醒】“四个自信”是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请同学们自主利用综合思维、发散思维认真构建此题可能涉及到的知识体系!(结合P109导言)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必修4《哲学与文化》 复习》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