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4 繁星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4* 繁星
文本分析:
这是现代著名作家巴金于1927年1月创作的一篇散文,作于作者赴法留学途中。文章按照时间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抒写了“我”由此产生的种种感受,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美的享受。作品中三次写繁星,由于主观条件(年龄、阅历、心情等)和客观条件(时间、地点、氛围等)的不同,表现出的意境和感受也就不同。本文是自读课文,重在使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进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在描写繁星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某种情感,因此教师在讲解时要启发学生在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合理想象,感受作者所抒之情。另外,文章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运用这些修辞手法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昧、坠、怀”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以及不同的感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学会描写景物,理解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以及不同的感受。
2.把握文章的写作技巧,了解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教学难点培养观察、想象能力,学会表达自己观察后的感受。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冰心的诗集《繁星》中的片段,引导学生想象繁星满天的景象。
繁星闪烁着——
深蓝的天空
何曾听得见他们对语
沉默中
微光里
他们深深的互相颂赞了
导语:晴朗的夜晚,星光灿烂。冰心先生在闪烁的星光中听到它们的对话,原来它们在互相赞颂啊!而当我们仰望星空,又会产生哪些遐想呢?你们是否会想起那些动人的传说?是否会想一探星空的奥秘?是否想起远方的某位亲人?……有一位作家,他经常独自仰望星空。面对闪烁的繁星,他思过往,想未来,抒发自己的真情。今天,我们就随他一起去欣赏夜空中繁星闪烁的情景,去表达对生活最诚挚的情感。
2.出示课题,引导学生理解题目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繁星”是文章记叙的核心,作者就是通过观察“繁星”抒发了种种思绪。紧紧抓住“繁星”理解课文,会更容易把握文章内容。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巴金(1904—2005) 原名李某某,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等。他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被誉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篇小说《憩园》《寒夜》,散文集《保卫和平的人们》《友谊集》《随想录》《赞歌集》等,还有不少短篇小说、童话、杂文、文学译著等。
写作背景 1923年,19岁的巴金和三哥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了上海、南京,考入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在学习期间,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巴金的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1927年1月15日,他乘法国轮船“昂热号”离沪赴法。他去法国是为了学习经济学,“向西方找真理”。2月18日,“昂热号”邮船抵达马塞。19日,巴金抵达巴黎。在邮船航行期间,巴金撰写了《海行杂记》38则。《繁星》是其中的一篇游记,写于1927年1月。
2.听音频朗读,把握朗读的节奏和语气。注意标记自己读不通的地方。
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4.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会认的字:半明半 摇摇欲 抱
(2)指导学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读、写的方式,训练学生形成终身受用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通过感知作家在文中表达的情感,调动学生的经验世界、想象世界,激活学生的思维。这样,语文教学便真正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针对本文,在教学时就应抓住作家感受自然时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引导学生去认知、去感悟,并在语文活动中做积极、有效的实践,使课堂教学始终在自由、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
回过头来看整堂课的教学,自己感觉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但仍然感觉自己有许多的不足之处,由于教学设计不当,导致了学生对课文的把握欠缺。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呢?我认为应当挑选重要知识点讲解,多留时间给学生阅读、思考。这还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摸索、改进。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4 繁星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