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历史1-15课练习卷(五一假期作业)[最终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1-15课综合练习卷
(时间:80分钟 满分:100分)
班级:________ 学号: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隋某某》卷六十八记载:“将兴辽东之役,自洛口开渠达涿郡以通漕。”材料反映了隋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是 ( )
A.解决粮食供应 B.满足军事运输需要
C.贯通五大水系 D.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2.“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材料说明 ( )
A.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B.科举制度阻断贵族入仕途径
C.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D.取士标准出现多样化的趋势
3.唐太宗说:“耕夫碌碌,多无隔夜之粮;织女波波,少有御寒之衣。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
A.完善三省六部制 B.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C.减轻人民劳役负担 D.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4.据记载,贞观年间,商旅野外停留,没有盗贼之忧,监狱常常空置;马牛遍布田野,连年获得丰收,斗米三四钱;往来旅客从山东到沧海,不用自带干粮,可以取给于路。该记载 ( )
A.反映了唐初经济的恢复发展 B.反映了唐玄宗前期的社会面貌
C.为政要类的记载提供了范例 D.说明了贞观年间百姓生活富足
5.下面有关唐朝的诗句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
周轮排短筒,俯吸仰而沛。夹岸饶农田,接竹引其内。
——《筒车》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秘色越器》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登观音台望城》
A.经济的繁荣发展 B.农业技术的进步
C.开放的社会风气 D.多彩的文学艺术
6.“天王”称号从周代就有,为周天子称号;十六国及西魏、北周时期的若干君主,在称帝前先称“天王”;“可汗”一词最早出现在鲜卑语中,贞观四年,西北诸藩咸请上尊号为“天可汗”,太宗欣然接受。这些现象说明 ( )
A.各民族文化差异消失 B.唐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C.民族交融的趋势凸显 D.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完成
7.开元年间,长安、扬州、广州等城市聚集着从丝绸之路来华的胡商某某,仅长安就有留居的胡人4000—5000家,许多外商在西市经营店铺,国子监接收了众多外国留学生。由此可知 ( )
A.唐朝政治清明廉洁 B.唐朝社会风气开放
C.宋代经济重心南移 D.明清商业繁荣发展
8.外国将中国或与中国有关的事物称之为“唐”,称中国人为“唐人”,称华人在其他国家城市聚居的地区为“唐人街”。这些与“唐”有关的词语反映了 ( )
A.唐朝对海外的巨大影响 B.唐朝海外贸易发达
C.唐朝对外交流最为频繁 D.唐朝社会风气开放
7.唐诗中言及在长安生活的对象较为广泛,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皆有记述;涉及的内容既有日常生活,亦有节日庆典。总之,大至百官的元日朝贺,小到平民的悠闲品茗,唐诗再现了长安人民的生活百相。这反映了唐朝( )
A.科举制推动了文学发展
B.社会生活对诗歌影响广泛
C.文人趋炎附势之风盛行
D.市民阶层的地位不断提高
10.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无家别》中“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3分,任选一个人物回答即可)精神: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坚定信仰、百折不挠的品质。(2分,言之有理即可)
(2)涉及领域广泛,文化领域最突出;持续时间较长;交往人员的素质高。(2分,任答两点即可)
(3)变化:由唐朝海陆并重到宋朝以海路为主。(1分)原因: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海外贸易发达;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北方少数民族崛起,传统陆上贸易道路不畅。(2分,任答两点即可)
(4)国家统一安定;经济文化繁荣;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对外交通发达;外交家的杰出贡献等。(4分,任答四点即可)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历史1-15课练习卷(五一假期作业)[最终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