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逻辑真题解析

本文由用户“zhouha218”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3-03-21 12:45:34 举报文档

以下为《MBA逻辑真题解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三、逻辑推理:第26-55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A、B、C、D、E五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试题要求。

  26.晴朗的夜晚可以看到满天星斗,其中有些是自身发光的恒星,有些是自身不发光,但可以反射附近恒星光的行星,恒星尽管遥远但是有些可以被现有的光学望远镜“看到”。和恒星不同,由于行星本身不发光,而且体积还小于恒星,所以,太阳系的行星大多无法用现有的光学望远镜“看到”。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解释上述现象?

  A.?如果行星的体积够大,现有的光学望远镜就能“看到”

  B. 太阳系外的行星因距离遥远,很少能将恒星光反射到地球上

  C.?现有的光学望远镜只能“看到”自身发光或者反射光的天体

  D.?有些恒星没有被现有光学望远镜“看到”

  E. 太阳系内的行星大多可用现有光学望远镜“看到”

【C】题干的意思就是发光或者反射光是被现有光学望远镜观察到的必要条件。即只有自身发光或者反射光的天体,才能被现有光学望远镜观察到。

27.?长期以来,手机生产的电磁辐射是否威胁人体健康一直是极具争议的话题。一项达10年的研究显示,每天使用移动电话通话30分钟以上的人患神经胶质癌的风险比从未使用者要高出40%,由于某专家建议,在取得进一步证据之前,人们应该采取更加安全的措施,如尽量使用固定电话通话或使用短信进行沟通。

以下哪项如果是真,最能表明该专家的建议不切实际?()

  A.?大多数手机产生电磁辐射强度符合国家规定标准

  B.?现有在人类生活空间中的电磁辐射强度已经超过手机通话产生的电磁辐射强度

  C.经过较长一段时间,人们的体质逐渐适应强电磁辐射的环境

  D.在上述实验期间,有些每天使用移动电话通话超过40分钟,但他们很健康

  E.即使以手机短信进行沟通,发送和接收信息瞬间也会产生较强的电磁辐射

【E】显然A是无关选项,D是有些也是无用选项直接排除,C是未来,无法削弱专家现在的建议。那么只剩下B和E,首先题干讲了一个关于移动通话与神经胶质癌实验数据,已经把范围界定在这个关联性上。B否定的是这个实验数据,只有E是针对专家的建议提出的反驳。

28.?甲、乙、丙、丁、戊和巳等6人围坐在一张正六边形的小桌前,每边各坐一人。已知:

  (1)甲与乙正面相对

  (2)丙与丁不相邻,也不正面相对。

  如果乙与巳不相邻,则以下哪一项为真?

  A.?戊与乙相邻

  B.?甲与丁某某

  C.巳与乙正面相对

  D.如果甲与戊相邻,则丁与巳正面相对

  E.如果丙与戊不相邻,则丙与巳相邻

【E】画图并带选项。

由条件(1)(2)可知以下情况



又乙与巳不相邻,所以只剩下右边的情况。答案只可能是D或者E,带入可知选E。

  29.?人类经历了上百万年的自然进化,产生了直觉多层次抽象等独特智能。尽管现代计算机已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但这能力还需要人类指导,完全的自我学习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因此,计算机要走进人类的智能水平是不可能的。

  以下哪项最可能是上述论证的预设?

  A.?计算可以形成自然进化能力

  B.?计算机很难真正懂得人类语言,更不可能理解人类

  C.?理解人类负责的社会关系需要自我学习能力,就能形成直觉、多层次抽象等智能。

  D.?计算机如果具备完全的自我学习能力,就能形成直觉、多层次抽象等智能。

  E. 直觉多层次抽象学这些人类的独特智能无法通过学习获得

【E】预设题,只有预设为真,结论才为真。结论->预设(选项) 所以可以否定选项看是否对结论是否定。所以选E。如果这种独特智能可以通过学习获得,那么说明计算机走进人类的智能水平的结论是有可能的,只是目前计算机的自我学习能力还不够。

D为什么错,因为题干说的是预设,而D本身就是一个假设,可以直接排除。

 

30.为进一步加强对不遵守交通信号等违法行为的执法管理,规范执法程序,确保执法公正,某市交警支队要求:凡属交通信号不一致,有证据证明救助危难等情形,一律不得录入道路交通违法信息系统,对已录入信息系统的违法记录,必须完善异议受理、核查、处理等工作规范,最大限度减少执法争议。

  根据上述交警支队要求,可以得出以下哪项?

  A.有些因救助危难而违法的情形,如果仅有当事人说辞但缺乏当时现场的录音录像证明,就应录入道路交通违法信息系统。

  B.因信号灯相位设置和配时不合理等造成交通信号不一致而引发的交通违法情形,可以不录入道路交通违法信息系统。

  C.如果汽车使用了行车记录仪,就可以提供现场实时证据,大大减少被录入道路交通违法信息的可能性。

  D.只要对已录入系统的交通违法记录进行异议受理,核查和处理就能最大限度减少执法争议。

  E.对已录入系统的交通违法记录,只有倾听群众异议,加强群众监督才能最大限度减少执法争议。

【B】与29题异曲同工,这道题推论题。即如果题干成立,则选项中哪个结论成立。

即可所谓的 题干->选项。 也是可以否定选项->否定题干。

所以选B,因为B选项否定后,就与题干矛盾了。

31~32是基于以下题干:某次讨论会共有18名参与者。已知:

  (1)至少有5名青年教师是女性;

  (2)至少有6名女教师年过中年;

  (3)至少有7名女青年是教师。

31.根据上述信息,关于参与人员可以得出以下哪项?

  A.?有些女青年不是教师。

  B.?有些青年教师不是女性。

  C.青年教师至少11名。

  D.女教师至少13名

  E.女青年至多11名。

【D】(1)青年女教师>=5, (2)中年女教师>=6,(3)青年女教师>=7

所以至少有7+6=13个女教师。

32.?如果上述三句话有两真一假,那么关于参与人员可以得出以下哪项?

  A.?女青年都是教师。

  B.?青年教师都是女性。

  C.青年教师至少5名。

  D.男教师至多10名。

  E.女青年至少有7名。

  【参考答案】E

  【考查知识点】语义理解

【E】(1)(3)同真或同假,两真一假,这(1)(3)真,(2)假

(1)(3)真->青年女教师>=7

(2)假-> 中年女教师坐飞机。

其他3句都是在有限范围内的推理。 (1)得出确定结论需要的条件是 李华同行,只有A。但是(1)条件里和李华同行则坐大巴,并不代表李华必然会选择与张云一起乘坐大巴。

(2)则限定了如果只能乘坐飞机和高铁,则价格比较。出现了价格比较的只有D,而D的充分必要条件搞反了。

(4)航班合适,选项里根本就没出现,所以这个条件是废话。

35.?某市推出一项月度社会公益活动,市民报名踊跃。由于活动规模有限,主办方决定通过摇号抽签方式选择参与者,第一个月中签率为1:20,随后连创新低,到下半年的十月份已达1:70,***,但从今年7月到10月,“李某某”这个名字连续四个月中签,不少市民据此认为有人作弊,并对主办方提出质疑。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消除市民质疑的是()

  A.已经中签的申请者中,叫“张磊”的有7人

  B.曾有一段时间,家长给孩子取名不同避免重名

  C.在报名市民中,名叫“李某某”的近300人

  D.摇号抽签全过程是在有关部门监督下进行的

  E.在摇号系统中,每一位申请人都被随机赋予了一个不重复的编码

  【C】只有C选项的质疑与整个题干的逻辑推理关系最紧密。

36.?美国扁桃仁于上世纪70年代出口到我国,当时被误译为“美国大杏仁”。这种误译大多数消费者根本不知道扁桃仁、杏仁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产品。对此,我国林业专家一再努力澄清,但学界的声音很难传达到相关企业和民众中,因此,必须制定林果的统一标准,这样才能还相关产品以本来面目。

以下哪项是上述论证的假设?

  A.美国扁桃仁和中国大杏仁的外形很相似。

  B.我国相关工业和大众并不认可我国林果专家意见。

  C.进口商品名称的误译会扰乱我国企业正常对外贸易。

  D.长期以来,我国没有林果的统一标准。

  E.美国“大杏仁”***国杏仁。

 【D】否定选项看是否能推出题干的相反的意思。如果长期以来,我国有林果的统一标准,那么原题干的结论就是错误的。所以D选项必须的假设。

话外音:有统一的标准,只是宣传力度不够,导致民间的误解,这样的结论就不应该是制定标准而是加强宣传。

  37. 10月6日晚上,张强要么去电影院看电影,要么去拜访朋友秦某某。如果那天晚上张强开车回家,他就没去电影院看电影,只有张强事先与秦某某约定,张强才能拜访她,事实上,张强不可能事先约定。根据上述陈述,可以得出结论:

  A.那天晚上张强没有开车回家。

  B.张强那天晚上拜访了朋友。

  C.张强晚上没有去电影院看电影。

  D.那天晚上张强与秦某某一起看电影了。

  E.那天晚上张强开车去电影院看电影。

【A】 (1)张看电影 or 拜访秦,二选一 (2)张某某->不看电影 (3)拜访秦->事先约定 (4)没有事先约定

(4)+(3)后假推前假->没有拜访秦 +(1)->张看电影+(2)后假推前假->没有开车回家

所以选A.

38-39题于以下题干

  天南大学准备派两名研究生、三名本科生到山村小学支教。经过个人报名和民主决议,最终人选将在研究生赵某某、唐某某和殷某某等3人和本科生周艳、李某某、文某某、徐某某、朱敏等5人中产生。按规定***或者同一社团至多选派一人。已知(1)唐某某和朱敏均来自***(2)周艳和徐某某均来***(3)李某某和朱敏均来自辩论协会

  38、根据上述条件,以下必定入选的是:

  A.?文某某

  B.?唐某某

  C.?段某某

  D.周艳

  E.赵某某

 【A】研究生:赵,唐,殷 三选二

本科生:周,李,文,徐,朱 五选三

(1)唐,朱只能去一个

(2)周,徐只能去一个

(3)李,朱只能去一个

由(2)(3)可知,本科生要去三个人的选项为周or徐,李or朱,文。

所以文必去,选A

39、如果唐某某入选,下面必定入选的是:

  A.?赵某某

  B.?殷某某

  C.?周艳

  D.李某某

  E.徐某某

 【D】前面我们知道:本科生要去三个人的选项为周or徐,李or朱,文。

唐某某+(1)->朱不能去+(3)->李某某

40.?有些阔叶树是常绿植物,因此阔叶树都不生长在寒带地区。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反驳上述结论?()

  A.?有些阔叶树不生长在寒带地区

  B.?常绿植物都生长在寒带地区

  C.寒带某些地区不生长常绿植物

  D.常绿植物都不生长在寒带地区

  E.常绿植物不都是阔叶树

 【B】题干的意思是,题干的前提+选项可以推出与题干结论矛盾的结论。

(选项)+有些阔叶树是常绿植物->有些阔叶树生长在寒带地区

可知选项由常绿植物和寒带地区组成,中项是常绿植物,所以选B。

41-42.某大学运动会即将召开,经管院拟组建一支12人的代表队参赛,参赛队员将从该院4个年级学生中选拔,每个年级须在长跑、短跑、跳高、跳远、铅球等5个项目中选1-2项比赛,其余项目可任意选择,一个年级如果选择长跑,就不能选短跑或跳高,一个年级如果选跳远,就不能选长跑或铅球,每名队员只参加一项比赛,已知该院:(1)每个年级均有队员被选拔进入代表队;(2)每个年级被选拔进入代表队的人数各不相同;(3)有两个年级的队员人数相乘等于另一个年级的队员人数。

  41.根据以上信息一个年级最多可选拔

  A.?8人

  B.?7人

  C.?6人

  D.?5人

  E.?4人

【C】基本是数学题。两个年级的队员人数相乘等于另一个年级的队员人数。基本就可以断定这个年级的人最多。

8=2*4 2+4+8>12 X

7 X

6=2*3 2+3+6=11 √,1+2+3+6=12

4=2*2 X

42.如果某年级队员人数不是最少的,且选择长跑,那么对该年级来说,以下哪项不可能?

  A.?选择铅球或跳远

  B.?选择短跑或铅球

  C.?选择短跑或跳远

  D.?选择长跑或跳高

  E.?选择铅球或跳高

【C】一个年级如果选择长跑,就不能选短跑或跳高

43.?为防御电脑受病毒侵袭,研究人员开发了防御病毒、查杀病毒的程序,前者启动后能使程序运行免受病毒侵袭,后者启动后能迅速查杀电脑中可能存在的病毒。某台电脑上现出甲、乙、丙三种程序。已知:(1)甲程序能查杀目前已知所有病毒;(2)若乙程序不能防御已知的一号病毒,则丙程序也不能查杀该病毒。(3)只有丙程序能防御已知一号病毒,电脑才能查杀目前已知的所有病毒;(4)只有启动甲程序,才能启动丙程序。

  根据上述信息可以得出以下哪项:

  A.?只有启动丙程序,才能防御并查杀一号病毒。

  B.?只有启动乙程序,才能防御并查杀一号病毒。

  C.如果启动丙程序,就能防御并查杀一号病毒。

  D.如果启动了乙程序,那么不必启动丙程序也能查杀一号病毒。

  E.如果启动了甲程序,那么不必启动乙程序也能查杀所有病毒。

  【C】

(1)的意思就是只要启动了甲程序就能查杀所有病毒。启动甲程序->查杀所有病毒

(2)乙不能防御一号病毒->丙不能防御一号病毒

(3)电脑查杀所有病毒->丙防御一号病毒

(4)丙程序启动->甲程序启动

所以整理1-4的逻辑:

(4)丙程序启动->甲程序启动(1)->电脑查杀所有病毒(3)->丙能够防御一号病毒(2)->乙能够防御一号病毒

本题可能有争议的选项是E。

E为什么不选呢,这里牵涉到一个含义的理解,虽然题干告诉我们的是甲程序可以查杀所有的病毒,但是有可能甲程序是通过启动乙程序的方式来进行某些病毒的查杀。所以,不能确定是否需要启动乙程序。

44.?研究人员将角膜感觉神经断裂的兔子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他们给实验组兔子注射了一种从土壤霉菌中提取的化合物。3周后检查发现,实验组兔子的角膜感觉神经已经复合,而对照组兔子未注射这种化合物,其角膜感觉神经都没有复合。研究人员由此得出结论:该化合物可以使兔子断裂的角膜感觉神经复合。

  以下哪项与上述研究人员得出的结论的方式最为类似?

  A.?一个整数或者是偶数,或者是奇数

  B.?绿色植物在光照充足的环境下能茁壮成长,而在光照不足的环境下只能缓慢生长,所以,光照有助于绿色植物生长

  C.年逾花甲的老王戴上老花镜可以读书看报,不戴则视力模糊,所以年龄大的人都要戴老花镜

  D.科学家***发现了细菌,而该地区的寒冷气候与木卫的冰冷环境有着惊人的相似,所以木卫可能存在生命

  E.昆虫都有三对足,蜘蛛并非三对足,所以蜘蛛不是昆虫

【B】C是个体推全体,结构上不类似。

45.?张教授指出,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分为四级,即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院试在县府举行,考中者称“生员”,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生员才有资格参加,考中者为举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于乡试后第二年在京城元都举行,举人才有资格参加,考中者称为“贡士”,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在会试当年举行,由皇帝主持,贡士才有资格参加,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二甲三甲各若干名,统称为“进士”,一甲第一名称“状元”。

  根据张教授后陈述,以下哪项是不可能的?

  A.?中举者不曾中进士

  B.?中状元者曾为生员和举人

  C.中会元者不曾中举

  D.可有连中三元者(解元、会元、状元)

  E.未中解某某,不曾中会元

  【C】会元是贡士的头名,只有先中了举人才有资格参加会试选拔贡士。

进士(头名状元)->贡士殿试选拔

贡士(头名会元)->举人会试选拔

举人(头名解元)->生员乡试选拔

生员->考生院试选拔

46.?有人认为,任何一个机构都包括不同的职位等级或层级,每个人都隶属于其中一个层次。如果某人在原来级别岗位上干得出色,就会被提拔,而被提拔者得到重用后却碌碌无为,这会造成机构效率低下,人浮于事。以下哪项为真,最能质疑上述观点?

  A.个人晋升常某某在一定程序上影响所在机构的发展。

  B.不同岗位的工作方式不同,对新的岗位要有一个适应过程。

  C.王副教授教学科研都很强,而晋升正教授后却表现平平。

  D.李明的体育运动成绩并不理想,但他进入管理层后却干得得心应手。

  E.部门经理王先生业绩出众,被提***总经理后工作依然出色。

  【E】题干的意思就是每个人有隶属于自己层次的级别岗位,在原岗位干的出色,被提拔后反而会碌碌无为,造成机构效率低下。选项E恰为反例。

注意反例就是与题干相同的设定,得出不同的结论,最为质疑。

  47.如果把一杯酒倒入一桶污水中,你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杯污水倒入一桶酒中,你得到的依然是一桶污水。在任何组织中,都可能存在几个难缠人物。他们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把事情搞糟。如果一个组织不加强内部管理,一个正直能干的人进入某低效的部门就会被吞没。而一个无德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以下哪项?

  A.***招聘化学专业。

  B.***招聘管理专业。

  C.***招聘数学专业。

  D.***招聘物理专业。

  E.***招聘物理专业。

【D】由(2)***招聘的专业,***也招聘,可知,所有只有***招聘的专业,都不可能是***。

所以***没有招聘物理专业(排除E)也没有招聘文秘专业。

由(4)-》***也没有招聘管理专业(排除B)

由(5)-》***招聘文秘专业,由(3)->***没有招聘物理专业

既然***和***都没有招聘物理专业,那么招聘物理专业的只能是***。

55.?如果***都招聘了三个专业若干毕业生,那么可以得出以下哪项?

  A.***招聘化学专业。

  B.***招聘法学专业。

  C.***招聘化学专业。

  D.***招聘数学专业。

  E.***招聘物理专业。

【D】由上题的推论我们可知:***:没招物理,没招文秘

对于***来说,还剩下数学、化学、管理、法学四个职位选三个,由(1)可知,数学和化学捆绑的。那也就是说***招聘数学和化学。

由(2)所以***也招聘数学和化学。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MBA逻辑真题解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

热门关注

相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