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中国现代史学习调研报告》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中国现代史学习调研报告
(旧中国的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部分)
参与学生:范某某,杨某某
班级:高2020级四班
学校:*_**学
中国现代史概述
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也是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努力的历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和平解放西藏和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巩固了人 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恢复了遭受多年战乱破坏的国民经济。 从1953年开始,中国共产党有计划地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一五计划),并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 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到确立,中国进入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历史性伟大转折,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祖国 统一大业、对外交往等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大幅度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旧中国的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949年10月—1956年9月)
(一)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 国民经济的恢复
1.中共七届三中全会 争取国家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提出
为了全面分析建国初期的形势,确定党和国家在这个时期的任务以及党应采取的战略方针中国共产党于1950年6—9月在**_*。会上,毛泽东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和《不要四面出击》的重要讲话。在报告中,明确指出了中国共产党在今后三年左右时间内的中心任务是争取国家财经状况的根本好转,实现这个中心任务必须创造三个基本条件:(1)土地改革的完成:(2)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3)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为了创造这些条件,必须做好土地改革、稳定物价、调整工商业肃清反革命整党统一战线、民族、文教等八项工作。这个报告是国民经济恢复阶段我们国家的行动纲领。在讲话中,毛泽东阐明了党的战略策略思想及斗争方针。他指出:要稳步前进。调节同各方面的关系,要在工人阶级领导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把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民主党派、知识分子、少数民族都团结起来,集中力量肃清国民党残余、特务、土匪,推翻地主阶级,解放台湾、西藏,跟帝国主义斗争到底。为了孤立和打击这些敌人,必须在一个方面有所让步,有所缓和,集中力量向另一方面进攻。不要四面出击,造成全国紧张,绝不可树敌太多。他强调说:“民族资产阶级将来是要消灭的,但是现在要把他们团结在我们身边,不要把他们推开。我们一方面要同他们做斗争,另一方面要团结他们。”毛泽东所阐明的这些战略策略思想,就是七届三中全会的指导思想。会上,刘少奇、陈云、周恩来、XX臻分别就土改、财经、外交与统战、军事等问题做了报告。全会讨论通过了毛泽东的报告和讲话,还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草案)》。
七届三中全会制定的纲领和路线,对统一全党的思想和行动,对动员、组织各阶层人民群众进行民主改革和恢复经济起了极大的作用。
2.工商业的调整 “三反” “五反”运动
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合理调整工商业的工作,在会后全面展开,1950年9月底基本完成。调整的范围很广,突出的是三个基本环节:(一)调整公私关系,即调整国营经济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关系。当时,私营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1949年,全国私营工业有12.3万户,职工164万余人,占全国工业职工总数的54.6%,生产总值68亿元1,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63.2%。私营工业中以轻工业为主,在轻工产品产量上,棉纱占46%,棉布40%,面粉、卷烟、火柴均占80%。私营商业,1950年全国有402万户,从业人员662万人。商品销售额,批发占全国76%,零售占83.5%。这是一个不可急视的力量。通过调整,将他们的生产和销售大体纳入国家计划 家对私营工业扩大产品收购和加工、订货,对私营商业在经营范围和价格上给以出路。在保证物价稳定的条件下,国营零售商业紧缩了一部分机构,把经营品种减为只卖粮、煤、食油、食盐、石油纱布6种。在照顾产、运、销三方利益的条件下,调整批零差价、地区差价、季节差价、成品与原料差价等方面的价格比例,使私商有利可图。 17%降至13%,工商税目由1136 种减为 358种。工商税依率计征,盐税减半征收。同时对私营工商业发放贷款,予以扶持。(二)调整劳资关系。遵循确认工人阶级的民主权利、有利于发展生产、以协商方法解决劳资纠纷三条原则调整资本家与工人关系
1951年冬在国家机关、国营经济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11月30日毛泽东指示要在全党来一次大清理,彻底揭露一切大中小贪污事件,着重打击大贪污犯,对中小贪污犯采取教育改造不使重犯的方针。12月1日,“三反”运动在中央机关展开。1952年元旦毛泽东在团拜会上发出大张旗鼓地、雷厉风行地开展一个大规模的“三反”运动的号召后,运动在全国范围展开,并迅速进人高潮。运动中,先由单位领导干部检查官僚主义、浪费现象,向群众讲明运动的性质政.和策,号召贪污分子坦白交待和群众揭发检举,然后组织队伍同贪污分子,特别是大贪污分子作斗争(时某某“打虎”),主要是查经济、查账目和交待政策。起初,由于人为地分配打“老虎”数字,造成有些单位的过火和虚假现象,但很快得到纠正。在中央重材料、重证据、严禁逼供信的指示下,不久运动取得胜利。2月上旬大贪污犯薛某某、宋德贵刘某某、张某某等被处决,3月转入定案处理和建设阶段。4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惩治贪污条例》。根据“斗争从严,处理从宽”和“严肃与宽大相结合,改造与惩治相结合”的方针,经过对一切坦白、检举材料的查证核实,对所有案件都作了妥善处理。大约有4.5%的国家于部受到不同类型的处分。
在“三反”运动进入高潮后,1952年1月26日中共中央部***开展“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和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斗争。2月上旬在各大中城市展开。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发动群众批驳了一此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散布的“资产阶级没有向工人阶级进攻”的论调,并组织店员、工人和守法的资本家揭发检举:向违法的资本家交待政策,要他们走坦白立功之路,集中力量围攻大的不法资本家。2月人民政府逮捕法办了一批反动的不法资本家。3月转人定案处理阶段。3月5日中共中央规定了处理违法户的五条原则:"过去从宽,今后从严;多数从宽,少数从严;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工业从宽,商业从严普通商业从宽,投机商业从严”。依此原则,XX市以工商业户有无违法行为和违法行为的程度、违法性质的恶劣程度及违法户在“五反”中的态度为标准,将全部5万私营工商户分为五类:守法户,占10%;基本守法户,占60%;半守法半违法户占25%;严重违法户占4%:完全违法户占1%。***法处理,XX、XX分为4类,即将严重违法户和完全违法户合为一类,约占5%。这样划分,充分体现了“五反”的目的政.和策。整个运动于10月结束。
“五反”后期,一度出现公私关系、劳资关系紧张的情况。违法资本家最感困难的是退财补税。中央及时地明确了“先活后收”"先税后补”的方针。即第一要活,即除极少数大投机商人和完全有害无益的企业任其倒闭外,让私营工商业能够继续经营下去。第二先收现税,过去偷漏的税款一时无力补缴,可以立下欠约分期偿还。同时,国营经济继续对私营企业扩大加工订货,并大体确定了保证其获得合理利润的幅度,即在正常合理经营的情况下,按其资本计算,每年获得10%~30%的利润。国家又进一步调整了公私商业的比重和批零差价,调解了某些私营企业内的劳资关系。从***面。
"三反”、“五反”运动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内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是从国家机关和私营工商业两方面同时进行的从经济上、政治上、思想上击退资产阶级不法分子猖狂进攻的运动,其目的是确立和巩固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确立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秩序,为国家计划性的经济建设奠定基础。运动的胜利具有重大意义。一是纯洁了国家机关,对广大干部进行了一次阶级教育和廉洁奉公的教育,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人民中的威信。二是进一步查明了私营工商业的状况,巩固了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在私营企业中建立了工人监督、推进!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三是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资产阶级丑恶本质和贪污、浪费、官僚主义对社会的危害的认识
3、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
在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和社会民主改革的情况下,由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正确处理了面临的各种矛盾,始终把发展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环节,由于全国各族人民的忘我劳动、艰苦创业和团结奋斗,在1949 年到1952 年的短短三年中,就医治了战争创伤,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建立了以国营经济为主导、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 1952年,我国的工农业生产,都恢复到解放前的最高水平,而且大部分已经超过这个水平。工农业总产值由466亿元增至810亿元。比历史上最高年产值增长20%。同时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物价稳定,取得了财政经济情况的根本好转的伟大成就。
(二)计划经济的开始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人民代表大会制,是中国共产党在战争年代就已提出的新中
国应实行的国家政治制度。《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
有
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建国后三年
业 多的时间中,党领导人民完成了大陆的统一和各项民主革命的遗
留任务,恢复了国民经济,同时普遍召开了各级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积累了民主生活的经验,这就为正式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准备了条件。
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根据中共中央的提议,作出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并决定成立以毛泽东为主席的宪法起草委员会和以周恩来为主席的选举法起草委员会。2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组成以刘少奇为主席的中央选举委员会。接着进行人口普查和选民登记。截至1953年6月底,全国人口为60191万人。登记的选民为32000万人,占18岁以上人口总数的97%以上。按选举法规定,基层政权单位的人民代表,由选民直接选出;县以上各级由其下一级选出的人民代表选举。至1954年6月,基层选举完成,参加选举的选民占登记选民总数的85.88%。6月至8月,逐级召开了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分别选出出席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最后选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226人。
在此期间,中央人民政府为了加强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实省市级领导,于1954年6月决定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同时对部分省市建制进行调整。辽东、辽西两省合并为XX省,XX省并入XX省,**_*后宁***,又从**_*,绥远省划人XX区,京、津、沪以外的中央直辖市均改为省辖市。
·55.经
议 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宪法》的制定
设
建 人民代表大会制,是中国共产党在战争年代就已提出的新中
国应实行的国家政治制度。《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
有
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建国后三年
业 多的时间中,党领导人民完成了大陆的统一和各项民主革命的遗
留任务,恢复了国民经济,同时普遍召开了各级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积累了民主生活的经验,这就为正式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准备了条件。
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根据中共中央的提议,作出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并决定成立以毛泽东为主席的宪法起草委员会和以周恩来为主席的选举法起草委员会。2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组成以刘少奇为主席的中央选举委员会。接着进行人口普查和选民登记。截至1953年6月底,全国人口为60191万人。登记的选民为32000万人,占18岁以上人口总数的97%以上。按选举法规定,基层政权单位的人民代表,由选民直接选出;县以上各级由其下一级选出的人民代表选举。至1954年6月,基层选举完成,参加选举的选民占登记选民总数的85.88%。6月至8月,逐级召开了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分别选出出席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最后选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226人。
在此期间,中央人民政府为了加强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实省市级领导,于1954年6月决定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同时对部分省市建制进行调整。辽东、辽西两省合并为XX省,XX省并入XX省,**_*后宁***,又从**_*,绥远省划人XX区,京、津、沪以外的中央直辖市均改为省辖市。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54年9月15日至28日在XX举行。毛泽东致开幕词。他说:“我们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人民,争取一切国际朋友的支援,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为了保卫国际和平和发展人类进步事业面奋斗”。他还着重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刘少奇代表宪法起草委员会作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对宪法草案起草的根据、宪法草案的性质和基本内容、全民讨论中提出的意见等作了说明。经过认真讨论,大会于9月20日一致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会还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等。周恩来代表中央人民政府作了《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全面总结了建国五年来国家取得的巨大成就,庄严地提出在我国建设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的任务。大会于9月26日一致通过了《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批准这个报告。大会最后选举和决定了根据宪法设立的新的国家机构的领导人。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选举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庆龄、林某某、李某某、张某某、罗荣桓、沈某某、郭沫若、黄炎培、彭真、李某某、陈某某、达赖喇嘛·丹增嘉措、赛XX等13人为副委员长;选举董必武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某某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根据毛泽东主席提名,大会决定周恩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根据周恩来总理提名,大会通过国务院组成人选的决定,陈云、林彪、彭德怀、邓小平、邓某某、贺龙、陈毅、XX夫、李某某、李某某等10人为副总理。月28日大会闭幕。
大会通过的宪法,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广大人民意志的社会主艾类型的究法。它是采取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制定的。中共一央在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起草工作后提出宪法草案初稿,1954年3月交宪法起草委员会讨论通过,然后在**_*经织各方面代表人物8000多人进行两个多月的讨论。根据讨论意见修改而成宪法草案,于6月14日公布,交全国人民讨论。又经两个多月时间,约有1.5亿人参加讨论。根据全国讨论中提出的修改和补充意见,宪法起草委员会对原草案再次进行修改,并经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最后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这个过程说明了宪法制定的严肃性和群众性,使它能够更充分地反映全国人民的意志和愿望。
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前和超额完成 高度集中统一的经
济体制的形成
从1953年开始实施的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进展顺利。至1956年,在社会主义改造方面,不仅提前完成了五”计划规定的任务,而且提前11年完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任务(即三个五年计划的任务)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许多重要指标也都提前一年完成了。1956年春,在工业建设中曾出现贪多求快急躁冒进的倾向基本建设项目不断追加,基建投资额大大超过原定计划基建投资增长速度不仅大大超出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而且大大超出生产资料生产增长速度。在农业方面,几次调高粮、棉产量指标,离开了现实可能,又不顾客观条件地推广双轮双铧犁,造成资财和人力的巨大浪费。此外,在文化教育职工人数工资调整、财政信贷等方面也都出现高指标超指标、超计划的现象。结果,财政紧张,重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严重供不应求。周恩来、陈云、李某某等主持经济工作的中央领导人,在发现急躁冒进后,及时主动采取有效措施,纠正这一倾向。1956年6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情绪》,着重批评了当时发生的“急踝冒进的偏向”,要求“使我们的计划、步骤符合于客观实际的可能性”。接着,修订了年度计划,压缩了工农业总产值、粮棉产量增长指标和基建投资额,开展了增产节约运动。反冒进取得良好效果,不仅保证了1956年计划的完成,而且使1957年的经济建设得以更加健康地发展。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基本建设。五年内,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为550亿元,折合黄金5.7亿两以上,其中国家对经济和文化部门的基本建设投资为493亿元,超过原定计划的15.3%。生产性建设投资占76%,消费性建设投资占24%。新增固定资产411亿元,其中交通运输:1957年底,全国铁路通车里程达到29862公里比1952年增加22%。工程巨大条件险恶的宝(鸡)成(都)铁路XX)厦(门)铁路及通往蒙古苏联的集(宁)二(连)铁路先后建成。XX长江大桥提前两年通车。全国公路通车里程,1957年底达25万公里,比1952年增加一倍,海拔高、工作艰巨的康某某、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五年内,内河通航里程增加52%,航空线路长度增加一倍,现代化运输工具的货运量及货物周转量均增长近1.5倍。
商业:1957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1952年增长71%。市场物价基本稳定。以1952年为100,1957年全国农产品采购价格指数为1224,29个大、中城市的零售物价指数为109.5,12个大城市职工生活费指数为109.2。1957年进出口贸易总额比1952年增长62%。
人民物质、文化生活:1957年,全国职工人数达到2451万人,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大批失业人员基本得到了安置。全国职工的年平均工资达到637元,比1952年增长42.8%,全国农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五年内,高等学校共招生56万人,毕业27万人(不包括研究生);中等专业学校招生112万人,毕业84万人;普通中学招生875万人,小学招生8800万人1957 年各级学校在校学生数中高等学校为44.1万人,中等专业学校(包括工农中学、农业中学、职业中学、技工学校)为86.7万人,普通中学为628.1万人,小学为6428.3万人,比1952年分别增长130.1%、29.4%、152.2%、25.8%。业余文化学习和扫盲工作,都有很大的发展。1957年全国出版图书2.7万多种,报纸364种,杂志634种,分别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顾到了发展生产与改善人民生活两个方面的因素。此外,在基本建设和工业生产中比较注意经济核算、经济效果,努力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此期间,广大人民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和高度的政治热情积极投人社会主义建设。人们对革命胜利的喜悦还没有完全过去,社会主义美好前景又展示在眼前。全国广大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爱国工商业者和其他爱国人士,都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和高度负责、积极进取的精神对待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共产党的每一个号召都能迅速变成广大群众的行动。增产节约运动不断开展,先进生产者、先进工作者大量涌现出来。整个国家都呈现着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期间,苏联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对我国的建设给予了很大的援助。“一五”计划的重点,就是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这些项目对建立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起了骨干作用。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也给我国以很大的启示和帮助。当然,由此也出现照搬苏联模式的偏向,但当时向苏联学习,积极作用是主要的。所有这些因索,保证了“一五”计划的胜利完成。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即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实行大统一小自由、大集中小分散原则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基本形成。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中国现代史学习调研报告》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