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鲜为人知的秘密密秘:光学器材如何助力西方写实绘画》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鲜为人知的秘密密秘:光学器材如何助力西方写实绘画
借助光学器材作画的绝非维米尔一人,参与者还有很多,其中不乏名家大腕,如杨·凡·埃克、霍尔拜因、伦勃朗、哈里斯和委拉斯开兹等等,几乎贯穿了15世纪之后的西方绘画史。
1透视法催生光学器件
众所周知,西方写实绘画开始于文艺复兴时期。而作为写实绘画技法基础的透视法也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当时担任佛罗伦萨大教堂总建筑师的布鲁内斯基觉得要把自己的构思先画成草图告诉施工人员,必须要建立一套系统的透视画法才行(“透视”源于拉丁动词Pperspicio,即清楚地看到,仔细看的意思)。大约在1420年,他通过实验发现了透视规律:布鲁内斯基打开了教堂的一扇门,站在室内可以看到门外的广场,街道和已经竣工的“洗礼堂”。以门框为界不就是一幅风景画吗?他发现建筑物尺寸的缩小与它们离开观察者的距离是成正比例的。又经过他耐心仔细的观察,布鲁内斯基发现了当我们用单只眼睛观察街道时,随着街道的后退,两边鳞次栉比的建筑物的远离,建筑物和树木的高度会渐次变小……布鲁内斯基用直线把各个建筑物和各种树木的相应的顶点分别连起来,并把连线向远处延伸,确定这些直线将交会于一点,这一点即称作“消失点”或“灭点”。
透视规律的发现对写实绘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前画匠只知道“近大远小”的道理,但是不知道远处的人(物)应该缩小到什么程度才算是恰当的。有了透视法掌握起来就容易多了。但是,透视法则要借助数学,不易被广大画匠掌握。经德国画家丢勒等人的努力,发明了“透视窗”,即通过一个透明的纱幕(上面有细绳组成的方格),来观察绘画对象。然后在画板上画上同样的方格,借助方格来临摹纱幕上的影像,显然要比徒手写生容易得多。这种画法有点像我国画人像用的九宫格。由于有了这些器具,透视画法在西方流传起来并成为传统,可以说如果没有透视学也就没有西方500年光辉灿烂的经典绘画史。
/
图1丢勒著作《透视学》中的木刻插图
图1是丢勒著作《透视学》中的木刻插图,形象地说明了利用“透视窗”来实现透视画法。后来类似的透视器件悄悄地在行业内流行起来了,图2是当时画家使用的一种“取镜器”,原理有点像照相机,当把镜头对着外面的景物,后面的玻璃片上就会映现出景物的倒像,用它可以帮助画家取景和布局。图2所示的取景器据说还是画家伦勃朗用过的原件呢!
/
图2这个取景器据说是画家伦勃朗用过的原件
2破解“维米尔之谜”
2001年,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英国公开大学教授斯特德曼的著作《维米尔的照相机》,对17世纪荷兰大画家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1632-1675)是否借助“暗箱”来作画,作了极为深入的研究。为什么维米尔会成为艺术史家关注的目标呢?因为维米尔是一位生前穷困,死后萧条,直到许多年以后由于法国艺术史家托雷的发现和重新评估,才一时名声大噪,广为人知。所以他的生平有点神秘兮兮,格外引人注目。维米尔确实画得好,他以创作具有风俗性质的室内画最负盛名。他的画尺幅较小,没有多余的道具和背景,用色亦很简单,但通过对光的运用给人一种异乎寻常的宁静和安详。正是这种平淡的意境,令世界上无数粉丝为之倾倒。
维米尔作画相当缓慢,一生只创作了34~38幅作品,而且尺寸比较小(通常只有2张A4B5纸大小)。他没有收过学徒,也没有留下任何有关于画画的文字记录和草图,因此受不少人猜测:他可能使用了一个被称为“暗箱”的光学设备来帮助他构图确定写生对象的位置。
/
图3维米尔作品《绣花女工》
图3是他的作品《绣花女工》,这一幅被印象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的工具,构图的实验方法,乃至创作灵感的泉源。有案可查的,不光是柯某某、莫某某、德加,也包括未来派画家,甚至罗丹和毕加索也莫不如此。
而大卫·霍克尼本人也喜欢利用现成的照片来创造自己的新作品。他以角度略微不同的各种照片拼贴成一张新的图片,这一独特的形式被人们称为“霍克尼式”拼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所以大卫·霍克尼能够破译古代画家的失传技艺有着他得天独厚的优势。不过霍克尼却认为,这种发现只有当20世纪末,由于现代电脑技术使廉价的彩色印刷得以实现才有可能,否则是不可能被人发现的。
事实上对绘画作品的评价来说,创意始终是第一位的,技术是第二位的,至于技术中使用的辅助手段就更次要了!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鲜为人知的秘密密秘:光学器材如何助力西方写实绘画》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