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国家相册》观后感》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中国照片档案馆以保留的历史照片为素材所拍摄的系列专题纪录片取名《国家相册》,这个题目道出了这部纪录片的意义——用《国家相册》留住这个国家不应忘却的记忆。
“胜利的日子”是这部系列专题片的第一集,展现了日本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惨痛历史,也记录了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对于历史的铭记。在抗日战争胜利71周年到来之际,《国家相册》以“胜利的日子”作为这部系列纪录片第一集,这表明《国家相册》用影像记录国家、民族的兴亡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不畏强暴、抗争到底的气概驱散了民族自卑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所面对的不仅民族危机,也是共同面对的人类文明的危机。抗战的胜利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奴役中国的图谋,显示了中国人民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大无畏气概,维护的是世界和平,捍卫了人类朝向自由、文明迈进的历史进程。
抗战初期,中、日军事力量相差悬殊,中国人民在极为不利的条件下通过顽强的民族精神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也使中华民族又经历了一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洗礼。不畏强暴、抗争到底的气概驱散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自卑,建立了中华民族克服一切困难、勇往直前的民族自信,因此,抗战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近代以来的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在在抗日战争胜利71周年到来之际,以“胜利的日子”重温这段历史,让我们再次领略全民族共同拥有的强大的精神财富,这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疑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删繁就简,以三代摄影师形成了清晰的影片叙事
要在短短的5分钟某某“抗战胜利”做跨越70年的检阅并不容易。创作者删繁就简,以三代摄影师的拍摄为叙事逻辑,形成了清晰而又生动的影片叙事。影片从第一代摄影师——当时受雇于美国米***的电影摄影师王小亭子拍摄的1937年8月28日被日军轰炸后的XX南站的照片开始。王小亭用拍摄到的影像让全世界知道了中国人民正在遭受的苦难。
对于八年抗战的艰苦卓绝,“胜利的日子”只以几张最具代表性的照片做了平实的讲述,之后便以1945年8月15日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宣布无条件投降等几张照片将叙事转入“胜利”的主题,这种看似粗线条的表述使该片形成了独特的短小精悍的叙事特点。
影片的另一组连续的照片是1956年由中国人自己担任审判官,独立地审判外国侵略者,时任新华社记者的于肇拍摄了“溥仪出庭作证”、“中国战争受害者控诉侵略者罪行”和“日本侵略者低头认罪”等珍贵的历史镜头。影片在呈现这些照片的同时讲述了两代拍摄者不同的人生遭遇——将日本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苦难公之于世的王小亭因日本侵略者的悬赏捉拿而不得不携全家逃往香港。拍摄了新中国独立审判日本战犯的于肇则常年坚持把自己拍摄到的新中国审判日本战犯的经历讲给新一代的中国军人听,让他们铭记历史。同样是用胶片记录下历史的真实,但是人生的境遇竟有如此之大的不同,这充分说明了抗日战争胜利为中国人民赢得的民族独立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也说明了勿忘国耻、铭记历史是关乎每一个国人命运的大事。
2015年9月3日,在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的仪式上,部分抗战老兵受邀乘坐敞篷车在万众瞩目下走过天安门广场,这是这部纪录片的最后一组系列照片,这些耄耋之年的老人以行军礼的独特方式来展现他们对于为民族独立所建立的不朽历史功勋的自豪,拍摄下这些珍贵照片的是新华社的年轻记者们已经是这部影片中出现的第三代摄影师了。
克制的视觉特效呈现平实的影像风格
“胜利的日子”风格平实。片中对于视觉特效的运用非常克制,很多照片都是以原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片增添了感人的人文气息和艺术魅力。
在这部纪录片中,有大量的照片的拍摄对象是普通的民众。在影片的开始,王小亭以影像记录了普通的中国民众在日本的侵略战争中所遭受的苦难;在抗战胜利后,画面上出现的是普通民众欢欣鼓舞的笑脸和普通的抗战军人被民众夹道欢迎的场面。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典礼的画面中,抗战老兵以参加了抗日战争的普通一兵的身份参加阅兵。这些对于普通民众的表现,体现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历史真谛,也体现出抗战的胜利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的胜利。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对于《国家相册》来说,强调“人民性”的叙事特点对这部纪录片增强对于广XX众的感染力无疑也是非常有益的。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国家相册》观后感》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