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党史小故事三篇》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党史故事
中国共产党自发展以来,有着许许多多触目惊心的故事。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一些触动最深刻的党史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毛泽东与三口红井的故事
“喝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每当听到这句耳熟能详的话,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瑞金的那口红井。那甘甜清澈的井水哟,至今源远流长,沁人心脾。其实与一代伟人毛泽东息息相关的还有两口井,同样恩泽一方,口口相传。
距江西永新县城39公里的三湾村,仅有一口小小的水井,水深不过两尺,供全村人畜饮用,要是遇上干旱天,村民们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1927年9月29日,秋收起义前委书记毛泽东从文家市转兵后,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开进了三湾村,住在协盛和杂货铺,开始着手总结秋收起义失败的教训,酝酿策划部队下一步的发展大计。
第二天上午,毛泽东在路上踱步思考问题时,恰巧看见伙夫挑水走过,发现桶里的水浑浊不堪,随即到井边看个究竟。只见井小人多,泉水刚流出来就被人舀走了,部队驻扎在此用水将更加困难。
“饮水问题是大事,我们不能影响群众的生活,要及时予以解决。”正筹划起义部队下步发展方向的毛泽东,对这样的小事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傍晚时分,飞鸟归林,霞光四射,他带领几个战士从当地老百姓家里借来锄头、铁锹,带头卷起衣袖和裤脚,跳下井里清理淤泥,还对井进行了加深拓宽。考虑到部队人多,用水需求大,他又带领战士紧挨着老井挖了一口新井。为优先保证当地村民的用水需求,毛泽东让战士们在两口井中间用砖头石块砌了一堵墙,规定部队只能饮用右边的井水,左边的井水留给老百姓用。
这两口井紧靠山脚,为了防止山上的污水和杂物流进井中,毛泽东第二天又带人用砖头和石块在两口井的周围砌了堵墙。后来村民们称之为“红双井”。这两口井每天汩汩地冒出清澈甘甜的泉水,祖辈缺水的难题彻底解决了,村民们乐得合不拢嘴,对毛泽东和红军更是敬佩和感激,热情捐款捐粮,为部队带路送情报。
就是在这小山村水井不远处,34岁的毛泽东气宇轩昂地站在会师坪的青石台阶上挥动巨手,以叱咤风云的雄才伟略,将秋收起义的部队由师整编为团,首次提出支部和士兵委员会建在连上,营、团设立党委,班、排建立党小组,这就是我军著名的“三湾改编”。
如今,90多年过去了,“红双井”的水质依然清澈,不同的是当年的鹅卵石围墙已经换成了水泥围墙。这两口井也按一比一的比例,搬进了“三湾改编纪念馆”。每天馆中的讲解员都向南来北往的游人介绍这井的来历,讲述毛泽东领导的军队当年为群众办实事的感人故事。
白霜如雪,寒气逼人。1932年10月,因受到“左”倾错误领导的打击,被撤销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职务的毛泽东策马简从,翻山越岭,来到福建长汀疗养,住在汀州福音医院。这一住就三四个月,他这是第7次到长汀了,也是在此停留最久的一次。
福音医院建在风景秀丽的卧龙山脚下,山腰有口年代久远的水井,毛泽东每天早上都和周围群众一起到老井里取水洗脸、洗衣服。当发现这口老井因长年没有清洗、水浑浊不堪时,刚刚被撤掉职务的毛泽东,并没有为革职的事而郁郁寡欢,而是依然心忧百姓生活,关心群众疾苦。当天,他就带着警卫员下井掏污泥,清除青苔,把这口老井清洗得干干净净,周边的杂草也割掉了,令老井焕然一新,群众取名为红井。
水清井净,山下来打水和洗衣的群众越来越多,毛泽东常在老古井旁和群众聊天,了解社情民意。他在社会调查中发现汀州苏维埃政府只注重扩大红军,而忽略了群众的生活疾苦等问题,便不顾身体有病,在福音医院休养所的卧室里,秉灯夜书,起草了著名的《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领导人,邓小平特别强调两点:其一,“进入新的政治局、书记处特别是会的人,要从改革开放这个角度选”。其二,“我们现在就是要选人民公认是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并有政绩的人,大胆地将他们放进新的领导机构里,要使人民感到我们真心实意要搞改革开放”。
总之,选改革者、开放者、实干者、公认者以及“三要”思路是邓小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最终取得胜利的历史时期的主要用人原则和标准。
邓小平最后明确讲:“我请你们把我的话带给将要在新的领导机构里面工作的每一个同志。这就算是我的政治交待。”邓小平关于怎样选好中央领导人的五条标准集中体现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组成一个实行改革的有希望的领导集体》一文中。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党史小故事三篇》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