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隶书的复兴

本文由用户“yubin1006”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9-28 21:25:22 举报文档

以下为《清代隶书的复兴》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清代隶书的复兴及其文化基础

清代隶书的复兴既是书法自身发展的结果,又有着广泛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晚明豪放书风虽然是帖学内部的变革,但已在审美思想上开启了清代书学思想转换的思潮.帖学的衰落促使清初的有识之书家进行新的探索,因而出现了隶书的复苏;文物的大量出土,金石考据学的兴起,以及在此基础上碑学理论的创立,极大地促进了隶书创作的繁荣,从而迎来了清代隶书的全面复兴.

清代隶书复兴过程

清初隶书毕竟处于复苏阶段,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由于隶书积弱已久,首先要恢复隶书的元气,重整隶书的基本法理。因此,在隶书的创作上,继承有余,融会不够,创新不足,艺术内涵还显得幼稚和浮浅。虽然出现了一些专攻隶书的书家,毕竟人数有限,多数书家兼习隶书,难以达到艺术的高水平。碑学书法理论刚刚起步,还没有形成完备的理论系统,对于汉碑隶书艺术价值的认识尚欠深入。清初隶书处于书风转换的酝酿阶段,尚不足以和帖学相抗衡,还不可能产生足以领时代风骚的代表人物。尽管如此,清初面对隶书长期衰落的状况,终于踏上了复兴之路,起到了率先垂范的作用,代表了书坛的积极因素和发展方向。

高潮期的隶书不仅表现在书家数量的增多,更重要的是正确地解决了继承与创新的问题,表现出伟大的艺术创造力。一方面清隶书家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基础和深刻的理性思考,直追隶书本源且涉猎广泛,取法高古脱俗,善于从传统精华中汲取营养,寻求创新的依据。另一方面又融会贯通,不断深化对隶书艺术价值的理解,并贯彻到创作实践中,赋予隶书以新的艺术内涵,在体现隶书共性的基础上,形成了各自的审美观,从不同的角度丰富隶书的艺术表现力,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清代隶书家大多都富于创造性,在坚持隶书基本法理的基础上,融入篆籀、北碑、甚或是行草的笔法,并能达到和谐统一,使隶书在形式与内容上更具有时代感。清代隶书家在学习传统中各有所得,个性特征各不相同,在共性上又能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从而达到了多样化统一,这正是书法繁荣的重要表现。

清隶的复兴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书法发展的规律。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书法的变革往往是以复古为前提的。帖学书法以魏晋为依归,又能与时俱进赋予新的艺术内涵,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时代风格。碑学书法则突破了魏晋的界限,直追秦汉乃至先秦,复古之路更远,且广泛挖掘民间书法的艺术价值为我所用。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问题,这是书法文化发展的永恒主题。简单的复古,机械重复传统,只会停滞不前,书法不会有生命力。反之,如果脱离了丰厚的传统精华,搞历史虚无主义,就会步入歧途,终入野道俗格。只有扎根于书法民族传统的沃土之中,又不断地赋予书法以时代的精神,增添新的审美内容,书法这棵大树才能根深叶茂,生机勃勃。碑学书法和帖学书法都是书法传统的积淀,二者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完全可以互补。尊碑抑帖失之偏颇,帖学独尊有失公允。碑学兴而帖不废才能迎来书法的繁荣。

清代隶书代表书家

邓某某清代碑学书家)

邓某某(1743年—1805年),初名琰,字石某某,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笈游道人、完白山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安徽怀宁县白某某(今*_**五横乡白某某)邓家大屋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篆刻创始人。

少好篆刻,客居金陵梅昤家八年,尽摹所藏秦汉以来金石善本。遂工四体书,尤长于篆书,以秦李某某、唐李某某为宗,稍参隶意,称为神品。性廉介,遍游名山水,以书刻自给。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存世。

何某某

何某某(1799年—1873年),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噊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

道光十六年进士。咸丰初简四川学政,曾典福建等乡试。历主山东泺源、*_**院。通经史,精小学金石碑版。据《大戴记》考证《礼经》。书法初学颜真卿,又融汉魏而自成一家,尤长草书。著有《惜道味斋经说》、《东洲草堂诗·文某某》、《说文段注驳正》等。

清代隶书复兴的特点

清代前期的隶书,更多的反映出隶书书法从取法唐人、随意书写状态转向回归汉代隶书、以古为师的转变过程。

清代隶书的复兴

隶书的这一低迷现象,一直持续到清代中叶,由于碑学和金石考据之学的兴起,才得到根本的改变。

历史的前进给清代书法送来了福音。社会的安 定、经济的繁荣,以及浓厚的文化学术氛围,为清代 书法的复兴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经过几代书家 的不懈努力,终于使隶、篆书重新崛起,再创辉煌。 关于清代书法,杨某某评日:“国朝行草不及明 代,而篆分则超轶前代直接汉人。”王某某先生认 为:“自汉至清近二千年间,隶书未有多大改观,而 楷、行、草的各种风格、流派却层出不穷;清人一变其 势,杂取众体之长,在汉隶基础上创造了清隶,瞻之 巍巍,蔚为大观。”(引自《清代隶书简论》) 清初,金石考据之学兴起,汉碑开始成为人们搜 集的对象和学习的范本。由于未能摆脱元明萎靡书 风的影响,此时的隶书皆病于某某、枯瘦,不得秦汉 遗意。至傅某某、郑某某、朱彝尊辈出,才使清初隶书面 目为之一变。郑氏是清代开隶书新风的先驱人物。 他大胆地将行草笔意引进隶书,故其书法醇厚古拙, 绮丽飘逸。傅、朱隶书亦佳,可人能品。 清代中叶,正逢乾嘉盛世,经济的繁荣促进了碑 学的兴盛,也促进了包括隶书在内的艺术和文学的 发展。此时书家“由唐碑上溯六朝碑版,以至三代、 秦、汉、魏、晋各种金石文字,开拓了书法继承与革新 的新的广阔天地” ?J,迎来了隶书创作的新高潮。 其“擅隶书者,数倍于前,真是名家辈出,项背相望, 造成清代隶书欣欣向荣的鼎盛局面,无论在理论和 实践上都达到最高点”(引自王某某《清代隶书简 论》)。理论上,如翁方纲的《两汉金石记》,是研究 汉代隶书的权威著作,在书学史上影响很大。实践 上,成就最高的书家是邓某某、伊秉绶和金农。他们 的可贵之处,是在广泛、深人研究周、秦、两汉以来书 法的基础上,一方面继承汉隶传统,使汉人隶法为己 所用;一方面汲取其他书体之长,融会贯通,自立门 户。无论是邓某某以篆笔人隶,伊秉绶以颜楷人隶, 还是金农以吴碑入隶,都表现出一种前无古人的胆 识勇气,一种超越传统的创造精神。他们的作品既蕴含汉人风骨,又富有时代新意,书艺之高超,功力之深厚,个性之强烈吗,风格之鲜明实为东汉以来所仅见。分而言之,邓某某隶书雄健古某某,豪劲浑朴,具阳刚之美;金农隶书古朴风雅,旷达不羁,有奇逸之美;伊秉绶隶书宽博伟岸,气度恢宏,显崇高之美。邓、伊“分分隶之治,而启碑法之,开山作祖” 金农“分隶冠绝一时” (引自李某某《国朝先正事略》) 三人隶书尽善尽美,各领风骚,给清隶树起了三面旗帜。其他如蒋和、石涛、汪某某、高翔、郑某某、高风翰、丁某某、钱某某、桂某某、黄易、奚某某、孙某某、巴慰祖、钱某某、阮某某、张某某、陈某某等,似繁星在天,光华璀璨,皆名重一时,成就斐然。晚清隶书承前余波,仍然有所发展,但已不及中

期的鼎盛和辉煌了。其时工隶名家亦多,如莫友芝、杨某某、俞某某、杨某某、翁某某、吴某某、杨某某、沈某某 尽变化之能事,或取篆籀笔势,运用行草笔意;或掺 植、郑某某、李某某??而能风格独具、卓有成就的 以缪篆、魏碑、唐楷之法;更有熔真草隶篆于一炉者, 大家,则应数何某某、赵某某、吴某某、曾某某等人。 非隶非分,亦隶亦分,以清人之意趣,合汉隶之神理,

清代隶书之所以复兴,有着深刻的社会的、学术 变化汉隶,改变汉隶,神奇变幻,不可方某某”(引自王某某《清代隶书简论》),把古老的隶书艺术创新、发 达于民间,因而爱好书法便成为清代的普遍风尚。 挥到绚烂多姿、淋漓尽致的境地。 雍正、乾隆年间,“金石之出土日多,摹拓之流传亦 清代隶书总的特点是:尚质、清新、儒雅。若以

日广”(引自马某某《书林藻鉴》)。它使人们大开眼 个人风格、艺术成就而论,领袖群伦的大家当推隽雅 界,也给习书者带来极大便利。但其时专制统治严 飘逸的郑某某、苍古奇崛的金农、古质浑朴的邓某某、 酷,社会空前黑暗。“避席畏闻文字狱”,文人学者 博大高旷的伊秉绶、超迈多姿的陈某某、空灵古拙的 为全身远祸,纷纷改行去研究金石考据之学,于是汉 何某某、姿媚风流的赵某某、沉古遒厚的吴某某。他 碑考据一下成为热门学科。“初所资以考古者,后 们高扬个性,独标灵采,“实为有清一代隶书之翘 遂资以学书”(引自马某某《书林藻鉴》),这样由考 楚,他们的隶书代表了清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不同风格

书家们从这里 获得了创作的灵感,找到了创新的契机,于是毅然告 别馆阁隶书,追本溯源,直师汉隶;同时又撷取其他 书体之长,以建立自己的风格,终于在汉人留下的十 分狭窄的天地里走出了自己的路子,成功地创造出 了面目全新的隶书,开辟了汉以来隶书创作的新领 域。他们的艺术眼光和求索勇气,是令人折服和值 得钦佩的。另外,长锋羊毫笔的使用,文人画与篆刻 艺术的发展,都对清隶的繁荣产生过积极的作用和 影响。

清代隶书是站在汉隶这个“巨人”的肩上来求 变创新的。起点高,所达到的境界自然就高。无论 是在作品的质量上或数量上,它都远远超过魏、晋某某 元、明时期而直逼汉人,成为隶书发展史上继汉隶之 后的又一高峰。

与篆书一样,清代隶书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群星 灿烂的时代。据有关史籍记载,擅长隶书的名家有 三百多人,他们分布在上至帝王、下至庶民的社会各 阶层。而文人学者和画家印人则是倡导碑学、复兴 书法的生力军。“这些书家集古今书体之大成,极尽变化之能事,或取篆籀笔势,运用行草笔意;或掺以缪篆、魏碑、唐楷之法;更有熔真草隶篆于一炉者,非隶非分,亦隶亦分,以清人之意趣,合汉隶之神理,变化汉隶 改变汉隶,神奇变幻,不可方某某”(引自王某某《清代隶书简论》),把古老的隶书艺术创新、发挥到绚烂多姿、淋漓尽致的境地。清代隶书总的特点是:尚质、清新、儒雅。若以个人风格、艺术成就而论,领袖群伦的大家当推隽雅飘逸的郑某某、苍古奇崛的金农、古质浑朴的邓某某、博大高旷的伊秉绶、超迈多姿的陈某某、空灵古拙的何某某、姿媚风流的赵某某、沉古遒厚的吴某某。他们高扬个性,独标灵采,“实为有清一代隶书之翘楚,他们的隶书代表了清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不同风格,具有新时代新意。他们在隶书上取得的成就,对隶属的发展以至整个清代书法产生了巨大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引自王某某《清代隶书简论》)

清隶和汉隶是隶属发展史上两座并峙的艺术高峰。如果说秦汉隶属是源的话,那么清代隶书就是流;汉隶是清隶的楷模和先导,清隶是汉隶的发展和创新。二者一前一后,相互辉映,“同为钟古之独绝,百代之楷式”。千百年来,流传不衰

“沾溉后人,其泽甚远”[1 0|。不仅是我们今天学习、研究、创作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而且对周边国家尤其是对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书法也产生了并且 必将继续产生重大的影响。

书法一班

王某某

***05

以上为《清代隶书的复兴》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