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对教师幸福感的认识》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对教师幸福感的认识
教师心理问题增多、压力增大、职业倦怠的产生,导致教师职业幸福感下降。一个没有幸福感,没有积极向上心态的教师,不仅不利于其自身的身心健康,而且也不可能培养出具有积极心态的阳光学生。在一定意义上说,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职业幸福比关注教师的知识技能的专业化更加重要。
幸福是一种心理体验,具有主观性,因而人们完全可以依据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去评价幸福。在这个意义上,幸福是对自己生活的认可和满意度。作为主观的感受,幸福取决于自己的价值观。但这样说并非意味着幸福是绝对或纯粹的主观性。幸福的感受离不开它的内容。幸福就其内容来说,则是一种客观的东西,即人的基本需要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实现。人的基本需要是否实现,决定幸福的内容是客观的。因此,幸福必须建立在一定程度需要满足的基础上,这种需要是幸福的底线。没有或不能满足这些最基本的需要,一般人都不会产生幸福感。在这一底线上,其幸福感则取决于个人的感受。
教师首先是职业人,他也有物质的欲望和追求。但总的来看,教师的物质欲望不是非常强,物质利益也不是他们最大的追求。随着党和国家大力倡导与落实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和法规,教师的社会地位不断增强,生活待遇逐步提高,工作条件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历史地看,不仅有极大的提高,即便是横向地看,教师的收入也处于社会的中上层。对大多数教师而言,在物质需要达到一个基本点后,其职业幸福感,更多地来自其精神的感受。教师是一个文化人,一个以精神为业的人,他可以不追求金钱,也可以为学生、为事业而操劳,心甘情愿,但一定要尊重他,给他以尊严和自尊。尊重不只是人格上的平等、态度上的客气,更重要的是还他们专业的自主权,把他们当专家,相信他们,在专业范围内使他们拥有自主和创造。马克思早就说过,“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作为培育学生精神生命的工作,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只是借助于外在的工具,更是借助于自身的人格。教师的工作完全是个人知识、智慧和人格的展现,具有很强的个体性。现实中教师幸福感的失落,很大程度上源于对教师的过多干预和不尊重。所以,找回教师的幸福感,就外部条件而言,要为教师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使他们有一定的自由度,实行人性化的管理,充分调动教师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使其能充分发挥潜能。
外部环境和条件的改善,固然是教师找回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但无论怎样重要也只不过是外因,内因才是根本,尤其是对于幸福这种主观感受而言,更是如此。站在心理学的立场看,教师的幸福感还取决于教师的良好心态。对于心理问题,有时候换一个角度看,会是另一番景色。
曾经有两人一同登山,其中一人每跨一步就埋怨一句:“这么高的山,什么时候才到顶呀。”另外一个人每跨一步则鼓励自己说:“我离山顶又近了一步。”结果,埋怨者累得气喘吁吁也没能登上山顶,鼓励自己的人却似脚下生风轻松到达顶峰,饱览无限风光。
所以,作为教师要学会自我调适,正确地认识自我,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自己的工作,做一个积极、乐观、开朗、豁达、上进、充满激情和活力的阳光教师。
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职业的价值。一个人的职业幸福感取决于对自己职业的认同。一个不认同自己职业的人,看不到自己职业价值的人,哪怕是再好的条件,没有一点压力,也体会不到幸福。相反,对于那些钟情于该职业的人来说,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挫折可能就是考验,考验过后,其成功更加深他对职业的热爱。“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因为他担负着人类文明的传播,担负着国家下一代的培育。“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这是有远见的政治家的必然选择。中小学教师为学生的一生奠定基础,其对学生的影响要大于大学教授,其职业的价值更显重要。
其次,要形成合理的职业期望。一个人如果对职业期望过高,而没有达到,便会带来更大的失落,尽管他的职业可能还不错。现实中的部分教师可能就是这样。与医生、律师相比,教师是在与快乐、单纯和上进的一类人群打交道。学生是快乐、单纯与上进的,他们纯真、可爱。律师、医生整日面对的是那些官司缠身、身患重病、心情不愉快的人,而教师面对的是最阳光的青少年,这是天然幸福感的源泉,是医生、律师等其他职业所不可比拟的。相比官场、商场,学校是最纯洁的地方,人与人之间是最容易相处的。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老师是最容易得到尊重的。有的老师总抱怨自己压力大,其实了解一下其他行业,没有一个行业没有压力,每个行业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教师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愉悦地接纳自己,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充满激情,才能使自己的工作充满幸福感。
再次,要以积极的心态看待一切。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用一种平常心态去欣赏他, 不断寻找他身上的优点;学生犯错时,冷静旁观,委婉地、不露痕迹地“送一轮智慧的明月”去照亮他们的心灵;用大爱的胸怀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与同事相处时,和睦友好,宽容待人。学校的规章制度可能不合理,但容忍管理者的无奈。对待这些外在的约束制度,我们不是去抱怨、去抵抗,而是以自我的约束和自我的激励,使这些外在的要求无有用武之地。这样,心胸开阔了,心态乐观了,心情舒畅了,幸福也就到来了。
最后,树立崇高的人生观,为教师的职业幸福插上翅膀。人生之所以有意义,就在于人生有追求,有目标。对有追求、有目标的人来说,困难就不是困难,而是磨练;挫折也不是挫折,而是动力。没有价值追求的人,再轻松也不一定有真正意义上的幸福感。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就揭示:“人的自我实现”是人的本质需要。教师就是在自己的追求中,不断地进行着创造,增强自己的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不断地走向成功的彼岸,在实现自己职业理想中,尽享职业的幸福。
职业幸福感对教师人生的意义
???? 一、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定义
我认为教师工作是辛苦的,我们每天都进行着大量的平凡、琐碎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么,是什么构成了无数教师兢兢业业、勤于奉献、淡泊名利、默默耕耘的内在动力呢?是什么使教师甘为寂寞、勤勤恳恳,充当人梯呢?我想那一定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的热爱,是这种爱岗敬业的精神让他们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教育事业,于细微处显精神,于小事中下功夫,在简单却又伟大的教育工作中体验人生价值实现的满足。“孺子牛奖”获得者几十年如一日扎根**_*思、所想、所为,恰好是一个说明。他说:“我的生命在一批又批孩子们身上延续,我的乐趣在一代又一代孩子身上寻找,我的幸福在一年复一年的工作中获得。”这是对职业幸福感最好的诠释,人只有感到幸福,他才会去热爱去努力,去支持,才会使他自觉地在所从事的工作中学习、研究、探索。因此职业幸福感是促进专业成长的不竭动力。
冰心老师也说过:“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有了爱,才有教育的先机”。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还有什么比学生的安危和家长的微笑更让人值得欣慰的呢!无法言语的。当家长们把孩子托付给我们时,就把自己此身的希望和自己未来完全嘱托给我们,这是一种怎样的信任和期望啊!
当我们拿着一定数额的工资,过着尚且稳定的生活时;当我们在假期中休息,而别人冒着严寒酷暑上班时,我们应该忘记工作时的辛苦,感到满足、快乐。我们在知识结构方面有自求自得的充实感;在精神寄托方面有“育天下英才”的自豪感;在人际沟通方面有师生相处融洽和谐的亲切感……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热爱这个曾经遭受冷落而今受人尊敬的教师职业呢?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感到幸福呢?作为一名教师,需要不断增强自己作为教师职业幸福感。在教师文化中具有的许多积极的因素,如纯朴、勤奋、善良、自律等,这些作为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但教师文化中的一些消极因素,如狭隘、封闭等都是教师文化中的负累,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应该加以改造。现时代的教师应该是既自主自律,又充满人性关怀和社会责任感,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和理性精神的。现代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知识的建构者、研究者、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指导者、模范公民、社会公正的维护者等。教师要善于从时代的要求和所处的各种教育关系中对自身的角色加以定位,明确自己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在新的历史时期,教师要担负起社会改造和文化重建的责任。教师要通过对自身角色的反思、对学校课程的反思、对学校文化的反思、对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反思等,创新教师文化。教师要积极行动起来,在各主体间、各文化间、各阶层间开展互相尊重的平等的对话,分享知识、分享理解、分享多元文化。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经验环境,让学生在交往和活动中,在经验分享中相互促进生长;鼓励学生自由地交换意见,大胆创新,主动参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权威式的教学形式必须让位于以独立性、互相负责和交流意见为标志的师生关系,使教学更接近学生的经验世界。在传递文化的过程中不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学生。教师有责任从课程文化、教学文化、教师文化的角度,通过创设一种有利于民主精神、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生长的文化环境,从根本上改造僵化的思维模式,真正实现受教育者主体性和创造性的解放。教师不仅要善于与学生分享知识和经验,而且要善于与同事、与学生家长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合作,从多方面汲取教育的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只有在这种富有创造性的合作性劳动中教师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才能更多地体验到职业的幸福感。
二、获得职业幸福感的途径
1、享受工作。以工作为乐,要为自己工作,薪水是工作的副主品,能力比金钱重要万倍,因为它不会遗失也不会被偷,它能创造财富,它能增值,但能力是一个长期积累、学习的结果,决非一蹴而就。对待工作心怀感激,在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都应将自己的心态回归到零,把自己放在空无状态,抱着学习的态度,每次任务都视为一个新的开始,一段新的体验、一扇通往成功的机会之间,千万不要视工作如鸡肋食无味,弃之可惜,结果做到心不甘情不愿,于公于私都没有裨益。
2、享受成功。只有成功了你才会幸福,失败乃成功之母,但老是失败你就不会成功,你就会灰心丧气,放弃你的追求。所以成功乃成功之母,用小成功积累大成功。那么如何成功呢?
①关注过程,抓住环节,搞好系统管理是成功的关键,很多人认为“把工作做到60%太危险,会被单位炒鱿鱼,做到100%太辛苦,也不太现实,把工作做到90%就很不错了”,但工作的过程是由一个一个细微的环节串联而成的,每个环节都以上一个环节为基础,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以乘法为基准最终产生结果,而不是百分比的简单叠加。环环相扣的一系列过程结束后,“很不错”的90分最终带来结果可能是59分——一个不及格的分数,这就是过程控制效应。
如果你不能在每个环节认真对待,对第一个环节及时反馈和修正,不致力于每一个环节的完美,而是想当然地认为“结果不会有太大的问题”那么最终的结局可能就是这个环节你做到了90%,在5个环节之后,你的工作成绩就不是平均值90%,而是59%——一个会被激烈的竞争环境淘汰的分数。在有些情况下可能还会低于这个分数,甚至变成负数!到了这个时候,你再回过头来按照100%的标准进行“检修”就可能意味道着整个项目、整个工程都需要“推倒重来”意味着时间和资源的浪费。意味着效率低下和错失良机,意味着先前的努力付诸东流。5个90%相乘等于59%这个简单的等式数学之外的意义就是执行过程不能打折!追求完美,不唯完美。使结果尽可能达到完美。
②关注细节,细节从语义上来说,是“细小的环节或情节”,它包含了细微、细致、精细等含义。其实,细节是构成事物最基本的内容和方式,是对事物细微仔细的观察与把握。它的存在状态和改善的程度,是决定事物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甚至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对每个细节的关注与关心,才能凝聚成我们所期望的理想结果。因此,细节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础,伟大源于细节的积累,聚集细节,才能升华事物的品质。在很多时候,细节是关系全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因素。如果说任何事物都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那么,体现量变的细节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细节可以看到事物发展的面貌与方向,事物的发展又要通过细节去展开行动,在细节上去落实的“执行力”。
教育其实就是“润物细无声”的自然效应。教育中让人感动、感念并终身记忆的,总是一个个触发了心灵记忆的细节。细节决定了教育品质。
教育过程的意义就隐藏在学校生活所有细节中,如果学校中有更多的细节被注意、被发觉、被关注,教育就一定会显现其本真的品质,会变得更加美好。
③努力做好三个一,特别是新教师面对新学生,要说好第一句话,上好第一堂课,带好第一届学生。如果一位青年教师在3-5年内没有明确专业成长规划,工作上没有明显的进步,没有取得较好的成绩,那么可以认为你今后在所从事的工作方面基本没戏。
④注重对学生兴趣培养,学而不厌,这是针对优生而言,而大多数学生是厌而不学,因此要注重对学生的兴趣培养。
⑤注重对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和学习方法指导。这点要长抓不懈,循循善诱。
3、享受课堂。课堂是教师生命最重要的舞台,一个懂得享受上课的人,课堂便自然会成为其享受幸福的重要舞台,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和学生一起痛苦、一起欢乐,你就会少了许多教学的焦虑和烦恼。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差异,那么课堂将会是充满生机。
4、享受学生。教师职业幸福感最重要的源泉一定是学生的成功和他们对你的真情回报,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许多不利因素都可以从学生对教师的尊重、理解、感激中得到弥补。但要让学生感恩你,你就必须学会感恩学生、呵护学生、尊重学生,真正做到这点并不容易,但如果你只知道权威,那也许你会离幸福更远。作为教师,个人的成功体现在学生的成功,只有学生进步了,我们才感到幸福和快乐。快乐着学生的快乐,所以我很快乐。
其次对自己要合理定位,科学、合理、符合自己最近发展区、又不断在动态变化提升的目标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前提,不断的自我价值实现是人不断前进的不竭“内驱力”。过高的目标定位容易让人因体验不到经常的成功而沮丧。
三、人、工作、财富的关系总和=职业幸福
怎样对待别人。严于律已,宽以待人,总是以仁爱之心去善待他人,考虑问题多从他人角度去想,对待他人的缺点或不敬要多包容,多体谅。多给别人以帮助,少给别人添麻烦,多一点关心,少一点要求,多一点理解,少一点指责,多一点大度,少一点狭隘,用你虔诚的态度去改变你身边人。其实许多人是可以改变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大好人。
怎样看待工作。若把工作当作事业去做,就像对待爱情,你会无怨无悔,你会为之付出,你不会计较回报,这是最崇高的也是最完美的,这样会把工作当作享受,会做的很精彩,很有成就。若把事业当作工作去做,就像对待婚姻,你要尽到职责,忠于职守,履行全部的义务。你会说我做的很称职,能取得好的成绩也很伟大。若把工作当作负担、累赘,就像一个背叛爱情,逃避婚姻的人,你会推脱责任、逃避现实。给别人带来痛苦,给社会带来负担。你的工作自然一团糟,不仅害了自己也害了别人(单位)。因此态度决定命运,忠诚决定成败。
怎样对待报酬。一个追求财富目标越高的人,他的幸福指数就越低,知足者常乐。财富没有不行,多了也麻烦,够用就行了。因此对于我们所得到的东西,常常有一种感恩的心,只有这样你才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你才能潜心教书,耐心做学问。这样人生才充实,人格才光辉,活得才轻松、超脱!幸福才会充满心间。
2002年,经济学家卡尼曼在诺贝尔颁奖演说中推介华裔学者奚恺元的“幸福学”研究,学术界终于睁开了被GDP增长“烟尘”所遮蔽的双眼,发现人生还有更深层次的目标,即追求幸福。幸福感,通常是对生活状态和生命质量的描述。而职业幸福感,就意味着要将职业与生活,尤其是职业与生命质量之间建立某种关联。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幸福就是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的一种教育主体生存状态。”教师对幸福的追求是教师职业赋予的神圣使命。是引领学生走向幸福人生的重要资源,是当一名好教师的应某某要求,是实现教育真谛的必然选择。因此,解读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内涵,剖析当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现状,对广大教师享受职业的尊严与快乐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当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现状 一组调查数据: 12006年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14个城市168所城乡学校的2292名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的抽样调查,结果令人震惊:超过一半(51.2%)的教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16.5%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32.2%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另有2.5%的教师已出现“心理疾病”。 2惊慌**_*15所小学554名教师的调查发现,58.46%的教师在工作中烦恼多于快乐;55.98%的教师经常患病或患慢性病;甚至有3.64%的教师在校内很少同别人交往。 3上海市心理健康问题研究***3055名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测试,结果心理问题检出率也高达48%,其中有明显心理疾病症状的教师占12%。 新课改实施一年后的2006年9月,《当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现状研究》课题组对常某某4所市属中小学(其中重点中小学校各1所,普通中小学校各1所)教师的职业幸福状态进行了随机访谈,并作了抽样调查,发现真正体验到职业幸福的教师为数不多,主动追求职业幸福、创造职业幸福的教师则更少。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工作中时常经受着各种压力的侵扰,其对于自身的职业满意率低,缺乏自豪感,存在职业倦怠和弃教改行的念头。 当前,正如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体验不到学习的快乐一样,越来越多的教师也忧心忡忡。上述“一组镜头”和课题组调研的相关信息向我们传达了这样的信息:我们的教师特别是一些中小学教师,长期处于身心疲惫的状态,他们的职业幸福感在下降。 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症结剖析 影响教师幸福指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生活收入水平、个人健康状况、家庭生活和谐程度、学校制度、社会人际关系、业余精神文化生活、社会声望和评价体系等等。具体而言,影响原因是多层面的: 1教师职业符号的神圣化、高某某的额外附加 自古以来,教师职业在我国一直受到格外尊重,有“天地君亲师”之说。在当代,教师更是被贴上了诸多令人肃然起敬的“标签”——“蜡炬”“春蚕”“灵魂工程师”。无论是作为一种职业符号还是文化标志,教师都被社会附加了太多额外的荣耀与绚烂。于是,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名义下,教师被要求是不能有个性的、不能犯错误并且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完人”。这种“高某某”的救世主情结把教师祭上了“神坛”,承载起社会太高的期待、太多的要求。 不仅如此,教师往往扮演的都是悲情诉苦的道德楷模,尤其是带有悲剧色彩的“蜡炬”“春蚕”,都要像类似于宗教祭品那样以牺牲自己为前提来谋他人之幸福,却鲜有教师自身美丽人生的幸福体验,其人性界面上的本真生活遭受前所未有的压抑和排挤。社会大众一味要求教师奉献、付出,却漠视教师的生活情感需求,这种强烈的、单向度的索取必然导致教师职业角色的断裂与失衡,以及教师自我认知的偏差,其劳动付出与实际地位、物质报酬间的矛盾在所难免。从而导致了教师对道德目标的漠视,也在无形中放大了这种教师职业的崇高形象“设定”带来的消极心理感受。 2教师职业特点的程式化、草根化的现实定位 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我一天的时间表是这样:早晨6点准时起床,奔赴学校,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检查班级卫生、辅导早自习、检查学生早操、上课、批改作业、中午个别学生补差辅导及找个别学生谈话、检查和辅导学生晚自习、放学回家继续准备第二天的课,通常忙到凌晨才能休息。除了每天例行的这些工作之外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性,谁就是在根本上不理解教师的劳动。”这对一个中学教师来说,尤为重要。新课程要求教材内容贴近学生实际,降低教学难度。但审视中学各科教材不难发现:现行教材理论性仍然较强,对于中学生来说,理解较困难。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有创造性地处理、使用教材。
3,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不进行教育研究的教师,不可能真正尝到当教师的乐趣,并
成为真正出色的教师。”特别是新课程的推进,对教师提出转型的要求,要求教师角色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教师必须学会反思、创新,成为实践的研究者。
首先,教师应充分认识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其次,
教师要重构自身的知识结构,适应新的课堂教学改革要求。如教师需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不断学习新知识,把课堂教学改革的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充分发挥网络和多媒体的优势,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增加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倡合作学习和教学反思,造就科研型和实践型的教师人才。
一位教师曾深情地说,职业的愉悦,不仅来自上课的成功,还有后进生的进步,一次成功的家访,学生对课堂提问出乎意料的回答……老师,你找到幸福了吗?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对教师幸福感的认识》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