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袁氏当国》读后感

本文由用户“adamzhang5”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7-16 13:12:50 举报文档

以下为《近代史《袁氏当国》读后感》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

——读《袁氏当国》有感

袁世凯,应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其荣辱功过各有评说,有人说他是“独夫民贼”、“窃国大盗”,也有人认为他对中国的近代化做出贡献,是“改革派人物中的第一人”。我从前对历史不大感冒,也不熟谙历史,因此对袁世凯的了解止步于中学历史教科书上的寥寥几句,只觉他野心勃勃,为了自己的利益出卖国家的利益,还复辟帝制,实属荒唐。然而,恰巧《中国近代史纲要》一课讲到此处,我也阅读了唐德刚先生的《袁氏当国》一书,再结合课外搜集的视频和资料加深了对袁世凯的了解后,有了一些我自己对这个人和这段历史更深的感悟。

在重新认识袁世凯之后,我觉得此人终究也是一个被社会潮流所裹挟的可怜人。在他籍籍无名之时,他审时度势,抓住一切机遇展现自己的军事才能,一步一步往上爬;在他权倾朝野之际,却受人制衡,听信周围人的谗言,被权力蒙蔽了双眼,最后身败名裂,郁郁而终。书从辛亥革命后讲起,也正是在那之后发生的事件让我对袁世凯误会颇深,即宋教仁案、二十一条和复辟帝制,也是我认为最终导致了袁世凯悲剧结局的三件事。

宋教仁案是历史上至今未解的谜团,当时的许多人都将杀害宋教仁的真正幕后凶手指向袁世凯,甚至百度百科上也写道是“袁世凯派人枪杀宋教仁”,但是随着对历史文献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我个人的理解,袁世凯完全没有必要做这件事,其原因有二。一是因为袁世凯是一个爱才惜才的人,宋教仁年轻有为,他初见宋教仁之时,见宋教仁的长袍已明显被洗的褪色,手肘处也被磨得很薄了,第二次见他时便送与了他一套合身的西装,足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望的驱使和身边人的旁敲侧击下,这也是他最后选择的道路。然而,袁世凯复辟的帝制不同于之前的封建王朝,而是实行君主立宪制,但是当时的革命党人和民众已经完全不顾及这些有的没的,即使当时中国人尚未完全开化,民主共和的理念也已然深入人心,他们的眼中再也容不下皇帝、容不下君主,袁世凯此举是违背了历史的潮流,也完完全全失了民心,大势已去,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

一段关于《袁氏当国》的视频开场白中评论袁世凯:“在晚清几十年的政治生活当中,他真正谋取了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巅峰地位。他结束了一个时代,也开启了一个时代。历史曾经以他为分界线。这个人物,不管是在他生前,还是在他死后,人们对他的恶毒诅咒和赞颂之词一样多。尽管每一见识过他手段的人都不得不佩服他的领袖才能和超凡魅力,但是作为政客的他,实在也不是什么道德君子。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对这样一位以建立不世事功而自诩的人物,后世史家却一味的以道德判词来痛贬。对他的事功好像不屑一顾,对他的败笔却是一书再书。”看到一些粗制滥造的影视剧中,袁世凯被塑造成秃头凸肚的肥蠢形象,不由叹息。虽然在最后他深陷欲望与权力难以自拔,但单纯从政治上讲,袁世凯不愧为晚清-民国巨人,从一个封建官僚到民国总统,他都应付自如。终究还是他二儿子为他写的那句诗: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

总而言之,历史是主观的,因为我们无法回到过去,看不到当时的纷纷扰扰,只能从纸上读到一家之言。而当初的事实究竟如何,或许会成为永远的谜题。作为后辈,我们只能尽力客观的去分析每个人物、每个事件,以史为鉴,展望未来。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近代史《袁氏当国》读后感》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