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上政治知识点(1)

本文由用户“洁夏野”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4-12 14:46:11 举报文档

以下为《初三上政治知识点(1)》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第一单元富强与创新

第一课踏上强国之路

1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怎样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1)新民主主义革命:使中华民族终于站起来。

(2)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3)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实现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改革开放是怎样促发展的?

(1)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2)改革开放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已成为社会共识。

△3.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腾飞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综合国力:(1)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人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步增加,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扶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国际影响:(3)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中国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

4.中国的腾飞证明了什么道理?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5.党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党的奋斗目标: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

△6.为什么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1)我国过去4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

(2)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3)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4)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5)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7.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8.为什么要坚持共享发展成果?

(1)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面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

(2)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3)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4)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

9.我国如何实现共享发展?

(1)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2)党和政府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人民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3)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第二课创新驱动发展

1.怎样正确认识创新?

(1)生活处处有创新。

(2)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

(3)创新给我们带来惊喜,让我们获得成就感。

(4)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新,也都可以创新。

(5)创新让生活更美好。

△2.为什么要坚持创新发展?(为什么说创新是引擎?)

(1)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2)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3)时代呼唤创新,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

(4)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让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

(5)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

(6)国家用改革之手激活创新引擎,释放更多创新活力,让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创新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3.我国目前的科技发展现状是怎样的?

(1)成就: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2)不足:从整体上看,仍然面临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中国科技创新之路任重道远,需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4.怎样建设创新型国家?

(1)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将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2)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创新型人才。

(3)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

(4)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治理格局和协同机制,搭建有利于创新的活动平台和融资平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舆论氛围和法治环境。

5.我国为什么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教育的重要性)

(1)一个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2)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3)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6.我国为什么要鼓励万众创新?

(1)每个人都是创新者,都向往在创新中实现自我价值;每个人都是创业者,都可以通过辛勤劳动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

△ (2)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提升创新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企业必须自强奋斗、敢于突破。

(3)时代需要弘扬创新精神。

△(4)创新的目的是增进人类福社,让生活更美好。

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

第三课追求民主价值

△1.为什么说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1)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民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2)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利益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3)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我国有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4)社会主义民主有制度保障。

2.在我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

(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3.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1)民主选举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如: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

(2)民主决策是保障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的有效方式。(如:公交地铁调价,公共交通价格调整听证会。)

(3)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行使公民监督权的具体体现。(克服官僚主义,防止滥用权力)

△4.民主监督的意义?

有利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依法行使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防止权力滥用,预防腐败。有助于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激发公民的参与热情。

△5.公民应怎样增强民主意识?

(1)公民要自觉遵守宪法,始终按照宪法原则和精神参与民主生活。

(2)公民要不断积累民主知识,形成尊重、宽容、批判和协商的民主态度。

(3)公民要通过依法参与公共事务,在实践中逐步增强民主意识。

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

1.为什么要选择法治道路?

(1)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

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

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2)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

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

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2.法治的要求有哪些?

(1)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2)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3.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1)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

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

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

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

捍卫者。(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

法)

(2)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

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

会主义法治国家

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要求:厉行法治

5.政府的宗旨?依法行政的核心是什么?

(1)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

(2)依法行政的核心: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6.怎样建设法治政府?

(1)政府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

民主化。

(2)公民也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

政府依法行政。

(3)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

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

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7.怎样厉行法治?(厉行法治的要求)

公民:(1)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2)现代社会的公民,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政府: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其他公民,共同守法。

社会: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遵纪守法光荣、违法乱纪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

国家:坚持厉行法治,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8.怎样正确认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1)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2)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3)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 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

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的特点、内涵和意义?

△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意义:为中华民族提供精神动力。

2.文化自信的含义

(1)含义: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3.为什么要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1)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4、怎样坚定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7.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1)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代代相传、世世发展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骤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2)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道德文化的遗传基因,也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

(3)美德走进生活、走向未来,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8.青少年应怎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1)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

(2)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

9.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伟大民族精神?

(1)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魄”。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和理想,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10.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特点是什么?

(1)内涵: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人民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特点: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

11.怎样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高扬民族精神,放飞梦想,创造精彩人生。

12.为什么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我们必然坚守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又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价值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而且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3)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什么?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14.怎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

(2)青少年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自觉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重修养、勇于实践,明辨是非、善于选择,认真做事、路实做人。

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

1、人口的重要国情: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低。

新的特点:①增速趋缓;②出生率低;③老龄化加剧;④男女性别比失衡;⑤城乡分布不均衡;⑥“独生子女”社会问题凸显等。

2.我国为什么要长期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1)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

(2)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实行计划生育的意义)

3、资源环境总体形势: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4.我国的资源现状有哪些特点?

我国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

5.我国的环境形势?

当前我国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

6.我国资源、环境问题的危害:

过度开采资源危害: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恶化危害: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威胁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7.面对资源环境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

国家: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

社会:坚持绿色发展,走文明发展之路

个人:为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做力所能及的事

6.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2)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符合自然规律。

7.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2)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谢某某,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某某;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8.怎样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

(1)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2)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

(3)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原则,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4)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

(5)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

? 第四单元和谐与梦想

第七课中华一家亲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民族分布特点:以汉族为主体,大杂居、小聚居、交惜杂居

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坚持民族平、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柴

基本政治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2.为什么要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

(1)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2)我国各民族在数千年的交往中孕育了团结友爱的宝贵传统。

(3)各民族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克服种种困难和艰险,顶住种种压力和挑战,追求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4)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各族人民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

3、为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国家采取哪些措施?

(1)党和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2)国家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教育,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从而促进民族关系更加融洽。

(3)国家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创新和发展工作,积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少数民族文化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4)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

4.反对分裂,我们应该怎样做?

(1)反对分裂,就要维护国家统一、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2)反对分裂,就要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分裂活动,尤其要坚决反对借民族和宗教之名搞暴力恐怖活动。

(3)反对分裂,就要维护国家安全。

5.“一国两制”的含义是什么?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为“一国两制”。“一个国家”,是指中国是中国是统一的国家,主权和领土不容割。“两种制度”是指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方式长期不变,实行高度自治。

6.怎样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2)必须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

(3)两岸人民多走动、多交流、多沟通,增进理解、信任,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第八课?? 中国人中国梦

1.在新世纪新时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什么?(两个一百年)

(1)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有什么重要意义?

(1)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2)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6、中国自信、民族自信的根本?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是中国自信、民族自信的根本所在。

7.自信的中国人的特征

(1)自信的中国人对国家有认同。

(2)自信的中国人对文化有底气。

(3)自信的中国人对发展有信心。

8.怎样做自信的中国人?

(1)自信需要培育理性平和、不卑不亢、开放包容的心态。

(2)自信的中国人既是梦想家又是实干家,实干才能梦想成真。

(3)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初三上政治知识点(1)》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