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袁某某电影观后感》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下午,学校支部组织党员教师观看了一场电影——《袁某某》,一是缅怀刚逝世的袁某某院士,二是让教师再接受一次党史教育。
晚上电影频道也播放了这部电影,还有《我是医生》。央视以电影的方式向“中国肝脏外科之父”吴某某、“杂交水稻之父”袁某某致以崇高的敬意与深切的缅怀。
夜深了,睡不着。点上一支烟,不为提神,总觉得有些感慨。
该片根据袁某某的真实事迹改编,讲述了这位“杂交水稻之父”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为解决人类温饱问题,执着于杂交水稻研究的坎坷历程。
电影拍摄于2009年,由史凤和执导。演员果靖霖饰演袁某某。我第一次观看,演员、导演也第一次听说,尽管今天已看了两遍。
“小麦单产2105斤,水稻单产4353斤”,“人有多大胆,地就有多高产”,“那是明年的种子,我们全家全靠它了”。故事发生的年代是大跃进和大饥荒年代,作为70后,我只是偶尔从父辈口中听过类似话语。一部12年前的电影,算是老电影了,既没有杜比音效,也没有4K画质。但,值得一看。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云一来,要抢在雷雨前收谷子、担稻草,太阳是爱恨的产物;脱谷粒使用的是脚踏打稻机,“嗡嗡”的轰鸣声伴随着 累让你一生不会忘记。 唯一支撑着自己要好好干农活的是“家里终于有了余粮”。后来遇到了杂交稻,因为收的谷子不能作种子,挺让人好奇;杂交稻的拔秧、洗秧和插田,和早稻种植又有很大不同,回忆还是甜甜的。杂交稻秧苗健壮,可以一颗一颗拔,不至于像早稻的秧苗,要一撮一撮拔,不讲究技巧会拔断很多;插秧也是一颗插一株,速度快、效率高,不像早稻要边分边某某,分的不均匀又要挨父亲批评。更关键的是杂交水稻产量高,出的米口感要远胜早米,直至后来家里陈年的早米被冷落在谷仓。当年没经历过吃不饱的孩子,确实不能体会现在米饭的可口。
“不流一些汗,不磨破一点皮的劳动不是真正的劳动,”一位校长对学校的劳动实践如是说,“学生没有苦和累的体验,这样的劳动教育也是无效的”。
看这场电影,是党史的一次再教育,也是重温“饥饿”的体验。不用笔划线、批注,但线已在脑里,批注在心中。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袁某某电影观后感》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