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诗词赏析

本文由用户“yy100200300”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6-01 17:43:53 举报文档

以下为《试卷诗词赏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1.《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是唐代诗人孟某某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该诗前四句侧重写“宿桐庐江”之景色。日暮、山深,猿啼、江水、秋风、孤舟等凄迷孤寂的景物,构成清峭孤冷的意境,衬托出诗人的绵绵愁思;后四句侧重写“寄广陵旧游”,诗人向朋友倾述独客异乡的惆怅和孤独之感,又抒发怀念友人的拳拳之心。全诗前半写景,后半写情,景与情完美融合,写景愈真切,其情愈深,显得浑成自然,韵味悠长。

词语注释

桐庐江:即桐江,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境。

广陵:今**_*。

旧游:指故交。

暝(míng):指黄昏。

听:一作“闻”。?[3]?

沧江:指桐庐江。沧:同“苍”,因江色苍青,故称。

建德:唐时某某,今**_*一带。汉代,建德桐庐同属富春县。此外以建德代指桐庐。

非吾土:不是我的故乡。王某某《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维扬:扬州的别称。《尚书·禹贡》:“淮海惟扬州。”

遥寄:远寄。

海西头:指扬州。隋炀帝《泛龙舟歌》:“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因古扬州幅员辽阔,东临大海,故称。?[4]?

白话译文

山色昏暗,猿啼声声,听来忧愁。夜色之中,大江急流,令人思归。

晚风吹来,两岸树叶萧萧;月光之下,一叶孤舟飘摇。

建德不是我的家乡,遥想扬州旧日友人。

思乡伤感,无可奈何,只能将两行热泪,遥寄到大海西头。?[2]?

创作背景

诗人应举不第,离开长安后,为了排解苦闷,曾一度漫游江淮。《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是诗人夜宿桐庐江上时,怀念扬州旧友而作。?[5]?

文学赏析

这首诗在意境上显得清寂或清峭,情绪上则带着比较重的孤独感。

诗题点明是乘舟停宿桐庐江的时候,怀念广陵友人之作。“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首句写日暮、山深、猿啼。诗人伫立而听,感觉猿啼似乎声声都带着愁情。环境的清寥,情绪的黯淡,于一开始就显露了出来。次句沧江夜流,本来已给舟宿之人一种不平静的感受,再加上一个“急”字,这种不平静的感情,便简直要激荡起来了,它似乎无法控制,而像江水一样急于寻找它的归宿。接下去“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语势趋向自然平缓了。但风不是徐吹轻拂,而是吹得木叶发出鸣声,其急也应该是如同江水的。有月,照说也还是一种慰藉,但月光所照,惟沧江中之一叶孤舟,诗人的孤寂感,就更加要被触动得厉害了。如果将后两句和前两句联系起来,则可以进一步想象风声伴着猿声是作用于听觉的,月涌江流不仅作用于视觉,同时还有置身于舟上的动荡不定之感。这就构成了一个深远清峭的意境,而一种孤独感和情绪的动荡不宁,都蕴含其中了。

诗人之所以在宿桐庐江时会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按照诗人的诉说,一方面是因为此地不是他自己的故乡,“虽信美而非吾士”,有独客异乡的惆怅;另一方面,是怀念扬州的老朋友。这种思乡怀友的情绪,在眼前这特定的环境下,相当强烈,不由得潸然泪下。他幻想凭着沧江夜流,把他的两行热泪带向大海,带给在大海西头的扬州旧友。

这种凄恻的感情,如果只是为了思乡和怀友,那是不够的。诗人出游吴越,是他四十岁去长安应试失败后,为了排遣苦闷而作长途跋涉的。这种漫游,就被罩上一种悒悒不欢的情绪。然而在诗中,诗人只淡淡地把“愁”说成是怀友之愁,而没有往更深处去揭示。这可以看作诗人写诗“淡”的地方。孟某某作诗,原是“遇思入咏”,不习惯于攻苦着力的。然而,这样淡一点着笔,对于这首诗却是有好处的。一方面,对于他的老朋友,只要点到这个地步,朋友自会了解。另一方面,如果把那种求仕失败的心情,说得过于刻露,反而会带来尘俗乃至寒伧的气息,破坏诗所给人的清远的印象。

除了感情的表达值得读者注意以外,诗人在用笔上也有轻而淡的一面。全诗读起来只有开头两句“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中的“愁”、“急”二字给读者以经营锤炼的感觉,其余即不见有这样的痕迹。特别是后半抒情,更像是脱口而出,跟朋友谈心。但即使是开头的经营,也不是追求强刺激,而是为了让后面发展得更自然一些,减少文字上的用力。因为这首诗,根据诗题“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写不好可能使上下分离,前面是“宿”,下面是“寄”,前后容易失去自然的过渡和联系。而如果在开头不顾及后面,单靠后面来弥补这种联系,会分外显得吃力。头一句着一个“愁”字,便为下面作了张本。第二句写沧江夜流,着一“急”字,就暗含“客心悲未央”的感情,并给传泪到扬州的想法提供了根据。同时,从环境写起,写到第四句,出现了“月照一孤舟”,这舟上作客的诗人所面临的环境既然是那样孤寂和清峭,从而生出“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的想法便非常自然了。因此,可以说这首诗后面用笔的轻和淡,跟开头稍稍用了一点力气,是有关系的。没有开头这点代价,后面说不定就要失去浑成和自然。

全诗前四句描绘了一幅月夜行舟图:猿声在夜中传来江流滔滔不断,树叶萧萧而下,极写景色的寥落凄寂,同作者凄凄惶惶的心情互为衬映。后四句借景生情,怀念友人,情景融合得很自然。月夜宿孤舟,心中愁闷,自然而生怀友之情,因而热泪横流。该诗写宿桐庐江的夜间景色的旅途的孤寂情怀,将忆旧与乡思寄给朋友,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更加突出作者对旧友的思念和失意后的愤激孤苦。?[6]?

名家点评

南宋·刘某某《王某某诗评》:“一孤”似病,天趣自得。大有洗炼,非率尔得者。

明·陆某某《唐某某》:三、四意象逼削。

晚清·高某某《唐宋诗举要》:健举,工于发端,(首联下)。旅况寥落,情景如绘(“月照”句下)。情深语挚(末句下)。?[7]?

孟某某(689—740年),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世称“孟某某”。因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某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生了六子。诗与王维并称“王某某”。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有《孟某某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2.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律。这是一首送友人丘为落第返乡的诗,作于唐某某(唐玄宗年号)后期。此诗借送别题材,着重抒发了对友人落第的同情和对人才的爱惜以及由此引出的对黑暗政治的激愤之情。全诗从离别写到归程,由近及远;诗情则由哀怜转为羞愤,由浅入深。

词句注释

⑴丘为:嘉兴人,屡试不第,归山读书数年,天宝初中进士,官至太子右庶子,九十六岁卒。落第:考试落榜。江东:长江以东的地方,指吴越一带,丘某某在嘉兴,属越地。

⑵不得意:不如意;不得志;不称心。《公羊传·庄公六年》:“得意致会,不得意致伐。”此指科举落第。

⑶况复:何况,况且。《陈书·江某某》:“况复才未半古,尸素若兹。”

⑷为客:作客他乡。黄金尽:用苏秦典故。《战国策·秦某某》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这里指盘缠花光。

⑸还家:回家。唐韩某某《送进士刘师服东归》诗:“还家虽阙短,指日亲晨飧。”

⑹五湖:这里特指太湖,代指丘为的家乡。三亩宅:《淮南子·原某某》:“任一人之能,不足以治三亩之宅也。”后以“三亩宅”指栖身之地。宅:一作“地”。

⑺祢(mí):祢衡,东汉人,有才辩,与孔融友善,孔融曾上表推荐他。此处借指丘为。一作“尔”。

⑻为:一作“称”。献纳臣:进献忠言之臣,是诗人的自指,王维当时任右拾遗。献纳:把意见或人才献给皇帝以备采纳。?[2]??[3]?

白话译文

叹息你又一次不能遂意,何况在这柳条新绿的初春。

客游京城黄金全部用尽,回家时只落得白发添新。

太湖边只有你三亩的田宅,遥遥万里外凄凉凉一个归人。

深知你祢衡却没能推荐,惭愧我空作一名献纳之臣。?[2]?

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或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王维与丘为兴味相投,交谊颇深,曾与他有诗唱和。作此诗时王维正在京城做官,对丘为落第表示同情和惋惜,并对自己虽为京官,但无力帮助丘为深表歉意。?[2]?

文学赏析

此诗的开头由一“怜”字引出,“不得意”点明“落第”。“况复”二字递进一层,丘为落第正值柳枝又绿的新春,伤心人对满目春光不免倍觉伤神。“柳条青”三字并暗隐送别的场景,灞水岸边,杨柳依依,送别之际,诗人对丘为的怜惜之情也格外强烈了。这一联诗中既有丘为又有诗人自己,其后两联专写丘为。第二联用典。当年苏秦游说秦王,连续上了十次书都未奏效,黄金百斤用尽(《战国策·秦某某》)。以苏秦作比,描写丘为只身困于长安、盘资耗尽的窘况;返回时,由于忧愁的煎熬,两鬓又新添了白发。一“尽”、一“新”,两相映照,丘为的凄苦之状与诗人的哀怜之情如在眼前。京都既难以安顿,回家也是孤独一人,生计窘迫。第三联就是对丘为归途形象的描绘:“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这两句是此诗名句,写丘为孤独一人长途返回,太湖畔唯有微薄的家产,生计窘迫。从字句间读者仿佛看到一个步履沉重、心情懊丧的人,低头走向自己的家园,令人产生怜悯的共鸣。此联句与句对仗,同时又句中自对:“五湖”对“三亩宅”,“万里”对“一归人”。结尾一联:“知祢不能荐,羞为献纳臣。”这里以祢衡借指丘为。《后汉书·文某某》说祢衡恃才傲物,唯善鲁国孔融及弘农杨某某,融亦深爱其才,“上疏荐之”。唐代武后垂拱二年,设理匦使,以御史中丞与侍御史一人充任,玄宗时改称献纳使。王维曾任右拾遗、殿中侍御使等官职,因此自称“献纳臣”。诗人认为自己明知丘为有才华而不能将他推荐给朝廷,自愧不如孔融,同时于“羞”中寓愤,对于贤才遭弃的黑暗政治表示了愤慨。情绪由怏怏惜别转到深深的内疚,以至于牢骚不平,激昂慷慨。

王维与丘为虽是同辈诗友,但年龄稍长,故诗中语气较为老成。结尾处反用孔融与祢衡的典故,虽是从识贤、荐贤的角度引出,但“知”字与篇首的“怜”字,还是表现了一种长者所特有的口吻。诗写送别,抒发的却不是一般的离情别绪,其着重抒发的是对人才的爱惜以及由此引出的对黑暗政治的激愤。全诗从离别写到归程,由近及远;诗情则由哀怜转为羞愤,由浅入深。?[4]?

名家点评

《唐某某》:稍近销削,开中唐某某。

《王某某诗评》:顾某某:起缓语妙。

《唐某某》:钟某某:似刘长卿句(“万里”句下)。又云:此二语出先达口,则为自责;出贫士口,则为尤某某。易地则失之矣(末联下)。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陈继儒曰:完气足,即盛唐亦不多得。徐某某:八句皆佳。魏庆之曰:五六连珠句法。

《唐某某》:尾联转换格。三怜其困,四怜其老,五怜其穷,六怜其贱,如此写不得意,尽情尽状。则凡在相知不能效吹嘘之力者,对之自当抱愧,故结处不能再作他语,惟有痛自引咎而已。

《历代诗法》:“黄金”、“白发”,如此用便新脱。后来“黄金”、“白发”雪尘积乾坤,本不关字面也。

《唐贤三昧集笺注》:追深好。三四善道不得意客情。五六最重。

《唐某某》:慰人失意,而己反为之下泪,爱其情至,意其为变风矣。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评:第二用第四微映增年之感,章法方成。五六如是直置省力语,觉自爽亮。末对法又错落自放,故当未落中唐。

《唐宋诗举要》:吴某某:句中转折(“况复”句下)。吴某某:凄婉(“还家”句下)。?[3]?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某某(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某某齐名,并称“王某某”。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3.《玉楼春·戏赋云山》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此词上片写青山被浮云遮覆的忧虑,以猜度的语气说青山被浮云推走,又故弄玄虚说走遍溪头寻不见山;下片写重睹青山的惊喜,通过老僧看到青山依然挺立的欢快举止和情态来衬托作者的喜悦。全词抓住自然景物的倾刻变化,以轻快明朗的笔调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语言诙谐,情调乐观,寓意深刻。

词句注释

⑴玉楼春:词牌名。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三仄韵。

⑵云山:此指白云笼罩之山。

⑶推山:把山推走,此写浮云遮山。

⑷常某某:平时。

⑸无觅处:遍寻不见。

⑹瞥(piXXXXX)起:骤起。云横度:浮云横飞。

⑺天一柱:天柱一根,即指青山。

⑻住:在这里。?[2-3]?

白话译文

什么人在半夜把山推走?抬头看四面都是浮云,猜想是浮云作怪。平常相对而视的几座山峰,而今走遍河边却找不到它们。

西风猛然吹起,浮云飘动,忽然看到东南方向有一座擎天高山。老僧拍看手笑着夸赞,还在很高兴地看到青山依旧在这里。

创作背景

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辛弃疾由于上饶(今属江西)带湖寓所毁于火,遂徙居位于铅山(今属江西)东北境的期思渡别墅。那里有一汩清泉,其形如瓢,词人因名之为“瓢泉”。此词即作于词人迁居瓢泉新居当年的秋冬之际。?[4]??[5]?

作品鉴赏

此词内容如题,是吟咏云山之作。不过,词人对吟咏的对象并不作工细的描绘,而是抓住客观景物的瞬息变化,以轻松活泼的笔触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寓意深刻,非泛泛之咏。

开首两句点题。上句设问,下句作答,这比直说青山被浮云所遮盖,更耐人寻味。而且,由于用了拟人手法,还大大密切了物我关系,生动地表现出词人那种翘首凝望、喃喃自语的情态。起句用典,《庄子·大宗师》云:“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某某,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庄子这段话是为抒发他有藏必亡的虚无观点立论的。后来黄庭坚《次韵东坡壶中九华》诗曾用其字面:“有人夜半持山去,顿觉浮岚暖翠空。”以辛弃疾的词句同黄庭坚的诗句相比较,黄庭坚的“持”字径从《庄子》语中“负之而走”的“负”字而来,稍显得拘泥朴实;而辛弃疾的“推”字,则显得空灵巧妙,更切合青山被浮云所笼罩的景象。可见,用典的巧拙,不在于能否师其字面,而在于能否即景会心,缘事而变化。而“四面浮云猜是汝”句,之所以用“猜”而不用“知”,是因为“知”字判断的意味太浓,和起句的诘问语气不相搭配,且使此句也显得呆滞;而著一“猜”字,不仅和起句的诘问语气相吻合,而且还使全韵灵动活泼,声情若掬。歇拍一韵紧承前韵,通过描述自己寻觅“常某某相对两三峰”的行动和“走遍溪头无觅处”的结果,进一步证实青山被浮云所笼罩,并隐然透露出词人的遗憾心情。词人之所以如此执着地寻觅“常某某相对”的青山,是因为青山是他闲居瓢泉期间的知音,也是他光明磊落的人格的真实写照。“新葺茆檐次第成,青山恰对小窗横。”(《浣溪沙·瓢泉偶作》)“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甚矣吾衰矣》)可见词人对青山的感情非常深厚,怪不得他要殷勤寻觅。

词的上片写青山被浮云遮覆的忧虑,下片则写重睹青山的喜悦。过片两句笔锋一转,景象突然一变:西风乍起,浮云飘散,忽然看见平时与之相亲相爱的青山像擎天巨柱一样,岿然耸立在东南天际。这两句说是写词人重睹青山的喜悦,可又没有直接描写,而是通过上句的“瞥起”和下句的“忽见”,来表现作者在刹那间的感情变化。如果说过片一韵着重写浮云散而青山见的自然景观须臾间的变化的话,那么结拍一韵就应该直接抒写重睹青山的喜悦心情。作者偏不这样,而是宕开笔墨,描写了一个老僧看到青山依然挺立东南天际时的欢快举止和情态,通过老僧之喜来映衬词人之喜。这样写不仅多一层曲折,而且还丰富了词境,说明热爱青山、关心青山是否依旧的,正大有人在,那老僧即其一例也。

这首词虽然题为“戏赋云山”,描述的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瞬息万端的变化,但字里行间似乎寄寓着词人这样一个信念:尽管坚持抗金北伐的力量屡屡遭到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但是,就像浮云毕竟遮不住青山一样,这股抗金力量不仅不会消亡,反而会逐渐强大,成为国家的擎天柱。这首小词的格调明快疏朗,清新活泼,反映了词人落职闲居期间积极乐观的一面。?[5]?

名家点评

明人卓人月、徐某某《古今词统》卷八:“一气呵成,无穷转折。”

近人吴某某《辛弃疾词选集》:“此用禅理作词也。”?[1]??[4]?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词存六百二十九首。

4. 《和晋某某陆某某早春游望》是唐代诗人杜某某的诗作。此诗写诗人宦游他乡,春光满地不能归省的伤情。诗一开头就发出感慨,说明离乡宦游,对异土之“物候”才有“惊新”之意。中间二联具体写“惊新”,写江南新春景色,诗人怀念中原故土的情意。尾联点明思归和道出自己伤春的本意。这是一首和诗,采用拟人手法,写江南早春,历历如画。对仗工整,结构细密,字字锤炼。

词句注释

⑴和(hè):指用诗应答。晋某某:即今江苏常州,唐代属江南东道毗陵郡。陆某某:作者的友人,不详其名,时在晋某某任县丞。

⑵宦游人:离家作官的人。

⑶物候:指自然界的气象和季节变化。

⑷淑气:和暖的天气。黄某某:即黄莺,又名仓庚。

⑸晴光:谓春光。?(pín):多年生草本植物。

⑹古某某:指陆某某写的诗,即题目中的《早春游望》。

⑺巾:一作“襟”。?[2]?

白话译文

只有远离故里外出做官之人,特别敏感自然物候转化更新。

海上云霞灿烂旭日即将东升,江南梅红柳绿江北却才回春。

和暖的春气催促着黄莺歌唱,晴朗的阳光下绿?颜色转深。

忽然听到你歌吟古朴的曲调,勾起归思情怀令人落泪沾襟。?[2]?

杜某某在唐高宗咸亨元年(670)中进士后,仕途失意,一直充任县丞、县尉之类小官。大约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前后,他到江某某任职。此时他宦游已近二十年,诗名甚高,却仍然远离京洛,在江阴这个小县当小官,心情很不高兴。在江某某任职时,杜某某与陆某是同郡邻县的僚友。他们同游唱和,可能即在其时。陆某原唱应为《早春游望》,内容已不可知。此诗是杜某某为唱和而作。?[2]??[3]?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和诗,作者是用原唱同题抒发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和归思。江南早春天气,和朋友一起游览风景,本是赏心乐事,但诗人却像王某某登楼那样,“虽信美而非吾土”,不如归去。所以这首和诗写得别有情致,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感受新鲜而思绪凄清,景色优美而情调淡然,甚至于伤感,有满腹牢骚在言外。

诗一开头就发感慨,说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到新奇而大惊小怪。言外即谓,如果在家乡,或是当地人,则习见而不怪。在这“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这一开头相当别致,很有个性特点。

中间二联即写“惊新”。表面看,这两联写江南新春伊始至仲春二月的物候变化特点,表现出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水乡景色;实际上,诗人是从比较故乡中原物候来写异乡江南的新奇的,在江南仲春的新鲜风光里有着诗人怀念中原暮春的故土情意,句句惊新而处处怀乡。

“云霞”句是写新春伊始。在古人观念中,春神东帝,方位在东,日出于东,春来自东。但在中原,新春伊始的物候是“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礼记·月令》),风已暖而水犹寒。而江南水乡近海,春风春水都暖,并且多云。所以诗人突出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度,又有形象上的美感。二是构思新巧别致。将“Y疃?rdquo;与作者之妻类比,以虚衬实,以虚证实,衬托妻子的孤寂无伴;又以对比衬托法,通过描写双燕相伴的画面,反衬出天上孤寂无伴的Y疃鸷土合鹿录盼薨榈钠拮铀记橹驴唷⑵嗬洹4铀苎喾闯某龅テ苋艘咽且恢窒饲傻牧耄言抡樟耗衬常醋魇窃轮墟隙鹬淮拱诔伤啥缘难啵还肆展攵朗刂耍透且恢昼菜济钕肓耍浔硐至XXXXX妒び谝淮蠖嗡几镜哪谛亩腊住U飧叱囊帐跏址XXXXX饲苛业囊帐醺腥玖XXXXX钌畹卮蚨硕琳叩男幕辍?[1]??[2]?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长子。公元1057年(嘉yP二年)进士。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颍州等。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以谤新法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还。卒于常州。追谥文忠。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于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樊篱,以诗为词,开创豪放清旷一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试卷诗词赏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

热门关注

相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