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存在以及自己对周围的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个体是把认识的目光对着自己,这时的个体既是认识者,又是被认识者。
刚出生的新生儿没有自我意识,他们的第一个发展任务是将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别开来。在儿童发展过程中,主体自我先于客体自我而出现。有一个实验,向3个月的乳儿播放- -段该乳儿与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的录像,结果发现乳儿对同伴录像的注视时间更长,表明3个月的乳儿能区分自己与他人,这是乳儿童自我意识的萌芽。儿童在与成人和周围世界的相互作用中,认识到自身的作用,如啼哭能引来母亲并得到安慰和满足,一个推拉的动作能引起玩具移动等,从而逐步学会将“我”与“非我”区分开来。随着儿童认知的发展,出现了客体永久性,儿童逐步形成一个不同于外部世界的主体的自我。
自我意识包括了三种形式,即自我认识(狭义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
(一)学前儿童自我认识的发展
自我认识的对象包括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动作和行动、自己的内心活动。
1.对自己身体的认识
(1)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学前儿童认识自己,需要经过一一个比认识外界事物更为复杂、更为长久的过程。儿童最初不能意识到自己,不能把自己作为主体去同周围的客体区分开来。几个月的乳儿甚至不能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存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是属于自己的。比如,有时6、7个月的孩子咬自己的手指、脚趾会把自己弄哭。
(2)认识自己身体的各部分。随着认识能力的发展和成人的教育,1岁左右,婴儿逐渐开始认识自己身体各个部分。但是,1 岁孩子还不能明确区分自己身体的各种器官和别人身体的器官。比如,当妈妈抱着孩子问他的耳朵在哪里时,孩子用手摸摸自己的耳朵,又立即去摸妈妈的耳朵。
(3)认识自己的整体形象。婴儿对自己的面貌和整个形象的认识,也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过程。最初婴儿在镜子里发现自己时,总是把镜中形象作为别的孩子来认识。至于对自己的影子,儿童认识更晚。有报告指出,2岁半到3岁,儿童还难以理解自己的影子,常常指着自己的影子叫“小孩儿”,追着影子试图用脚去踩。对自己身体的认识,既是儿童认识自我存在的开始,也是儿童认识物我关系(即物体和自己的关系)的开始。儿童意识到自己对物的“所有权”,似乎是从这里开始的。
(4) 意识到身体内部状态。对于自己身体内部状态的意识,是到2岁左右才开始发生的。 比如,孩子会说“肚肚饿”或“肚肚饱"是最初的表现。
(5)名字与身体联系。妖系。婴儿很长时间不能把自己的名字和自己的身体相联系。8、9个岁人用他的名字问"XX在哪儿呢“时,孩子能用微笑或动作做出正确的回答。但直到3岁左右,儿童还倾向于用名字称呼自己不用代名词“我”,似乎是把自己和自己以外的人或物同等对待。
7岁之前,儿童对自己的描述仅限于身体特征年龄性别和喜爱的活动等,还不会描述内部心理特征。有一项研究(eller, Ford & Menchum, 1978)让3~5岁幼儿用我是”和“我是 ...的男孩(或女孩)”的句型,说出关于自己的10项特征。约50%的儿童描述了自己的日常活动,而对心理特征的描述几乎没有。早期儿童的认知能力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很容易把自我身体与心理混淆起来。塞尔曼(R. Selman)等人也认为,幼儿的概念是“物理概念”,儿童对内在的心理体验和外在的物理体验不加区分。
2.对自己行动的意识
动作的发展是儿童产生对自己行动的意识的前提条件。1 岁左右,婴儿通过偶然性的动作逐渐能够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并且体会到自己的动作和物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童完全不能自觉调控自己的心理与行为心理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外界刺激与情境特点的直接制约。以后随着生理的发育成熟,在环境、教育的作用下,幼儿逐渐能够按照成人的指示、要求调节自己的行为。一般在幼儿晚期儿童能够自觉地调整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自我控制对于人成功地适应社会相当重要,它是人完成各种任务,协调与他人关系的必要条件。由于幼儿的皮质兴奋机制相对抑制机制仍占很大优势,所以幼儿更多地表现为冲动性,自我控制能力较低。
总的来说,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表现在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外部行为和内心活动,并且能够恰当地评价和支配自己的认识活动、情感态度和动作行为,并且由此逐渐形成自我满足、自尊心、自信心等性格特征。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