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教学设计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西汉对西域的管理等基本史实,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
(2)通过对各种历史现象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组织表达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识读《XX壁画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线路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2)分析材料,小组合作讨论丝绸之路是一条( )之路,理解丝绸之路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它是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展示其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明的门户,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壁之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是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史的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中的第14课,课本内容包括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三个子目。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促进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的发展。汉武帝时期两度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友好往来,设置西域都护府,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而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多个文明的相互渗透,可以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并重。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加之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与有关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战略,因此,本课的学习也极具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 丝绸之路
根据新课标要求,历史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树德,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并且根据教学内容, 张骞出使西域有“凿空”之意,他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所以具有重要地位。而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深远影响,丝绸之路成为当时和以后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法分析
历史情境教学法2.分组合作法3.史料分析法4.讲解法5. 地图识别法
学法分析
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
1、知识构建方面:他们历史知识积累得还较少,尤其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还缺乏理性思考,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需要教师做相关的引导和说明。
2、认知心理特点:七年级的学生相对来说年龄较小,以形象思维为主,尚未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和方法,由此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习惯。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课题“丝绸之路”的解读:
出示《丝绸之路地图》,图中动态呈现丝绸、漆器、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物品的图片,学生指出这些物品主要在地图中什么位置流通,从而了解大致路线。
教师讲解:这条道路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C.汉武帝 D.张骞
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1世纪的某一天,古罗马的恺撒大帝穿着灿若朝霞的丝织长袍进入剧场,在场的百官以及贵夫人们惊叹声此起彼伏,觉得恺撒大帝简直“帅呆”了。于是穿中国锦衣绣服,成为当时男女贵族的流行时尚。
材料二:下图是古代著名中西陆上交通示意图。
[来源:***]
(1)恺撒大帝的丝袍是通过材料二中的这条中西通道得到的,这条通道的名称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说出这条通道的起点在哪里,最远到达什么地方。
(3)这条通道最早开辟于哪个朝代?对这条通道开通贡献最大的人物是谁?
(4)结合材料谈谈该通道的开通产生了什么作用。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教学设计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