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金寨一位返乡创业者的艰难》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金寨返乡创业农家女期盼“帮一把”
2022.6.22
这阵子,闫彬陷入极度的焦虑与苦闷。
她流转6000多亩土地种植的洋火姜,很快要进入收获季节了,预计产量将达到300万某某。
“在当地超市和饭店能卖一点,通过‘拼多多’等线上渠道也能卖一些,但最多只能卖出几万某某。300万某某这个量太大了,没有更广的销路的话,后果不堪设想。”6月21日,闫彬给本报打来电话,希望新闻媒体、政府部门、社会各界能伸出援手“帮帮她”!
今年50岁的闫彬,***白纸棚村的一位农家女。她结婚后孩子很小时丈夫去世。为了孩子和家庭,1995年,当时22岁的她独闯上海,做废纸收购生意,历经20年的辛苦打拼,终于在上海立足,一儿一女也都成家立业。
按理说,她可以松一口气了。可是,她想到老家有年迈的父母,想回去陪伴老人,同时利用在外打拼积赞的资金在家乡做点事情,带动家乡的产业发展。
做什么?闫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姜6000多亩。
“2021年开始收获,当年只采收了十几万某某,卖出两万多斤,约有10万某某放冷库里,结果,没卖掉。时间一长,就全烂了。”闫彬说,洋火姜的亩产量一般在300斤至800斤,按平均亩产500斤计算,今年6000亩洋火姜,如果全部采收的话,总产将达到300万某某。
五年来,为了这个产业,闫彬已投入2000多万元,如今身陷困境、焦急万分。
“大别山的洋火姜生命力非常顽强,我们大别山人也和它一样顽强!”闫彬说,“我认识到自己犯了盲目扩大洋火姜种植面积的错误。但面对困难,我没有趴下,一直在积极拓展销路。无奈,个人的力量微薄。我盼望地方政府、社会各界能为洋火姜的销售支支招、出把力,给返乡创业者鼓鼓劲!”(闫彬的联系电话***)
本报记者 冯某某 通讯员 漆威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金寨一位返乡创业者的艰难》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