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题库

本文由用户“dongdonghaoren”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5-08 13:00:11 举报文档

以下为《中国近代史题库》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1.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在北京颁布,规定中华民国“永为统一民主国”,中央立法权包括外交、国防等,各省可自主制订本省宪法,省级制宪机关的构成必须遵照国家宪法的规定,其立法权包括财政、田税等,从而事实上作出了联邦制的规定。这体现了(  )

A.北洋政府无力掌控全国政局 B.地方分权成为社会共识

C.内阁行政权受到立法权制约 D.国民革命已经迫在眉睫

2.1849年,俄国在北京正式建立地磁气象台,观测北京地区气象;1872年,法国在上海创办徐家汇观象台,除观测地面气象外,还为外国航船提供预报天气、风向服务;1885年,英国在台湾建立多个气象台。上述现象反映了当时(  )

A.中国彻底丧失国家主权 B.西方国家加紧侵略中国

C.洋务运动取得较大成效 D.中国通讯工具的近代化

3.清政府将盐税作为重要税源,采用专区专卖形式严加管控。1855年,曾国藩向朝廷奏请拨给浙江盐商3万盐引作为销售凭证,自行运销至江西、湖广等地,浙盐从而跨越了传统的销售地界。此举主要缘于(  )

A.政府萌发近代盐业管理意识 B.太平天国运动扰乱盐业销售

C.列强发动战争加剧盐业危机 D.外国商品输入加速白银外流

4.清朝长期严禁其他民族人口流入边疆。但到了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政府开始放松对东北和蒙古地区的“封某某”,同时,通过向东北、内外蒙古移民实边,使移民垦殖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清政府试图建立平等的民族关系 B.民族交融开始加强

C.边疆危机加深促使国家意识提升 D.清朝重视边疆开发

5.表2是关于参加中共“二大”代表的人数的若干记载。据此可知(  )

序号

史料

出处



甲

“参加这次会议(即中共“二大”)的有来自七个地区(上海、北京、山东、湖北、湖南、广州)七个代表,每个地区各一人。”

《关于我们党的组织问题(补充报告)》(1922年12月9日出席共产国际“四大”的中共代表团提交)



乙

“陈独秀、李某某和我(即张国焘)、蔡某某、高尚德、包某某、施某某,此外还有一位上海代表、一位杭州代表,一共九人。”

张国焘《我的回忆》(1961—1965年所写)



丙

“(二大的代表是)陈独秀、张国焘、李某某、杨某某、罗某某、王某某、许某某、毛泽东、蔡某某、谭某某、李某某、施某某,共12人。”

《中共历次大会代表和党员数量增加及其成分比例表》(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共“六大”代表整理)



表2

A.仍需寻求更多史料,进行史料互证,还原历史的真相

B.甲可信,因其记录的日期最接近中共二大召开的时间

C.乙可信,因张国焘为“二大”当事人,其回忆最可信

D.丙可信,因其记载的名单更为详细,故其可信性更强

6.1941年10月,冀中地区军民将全区186000余某某的乡村大道挖成了道沟,道沟在当时被誉为“新的万里长城”;1942年冬,***上筑起了10多道大坝,最宽处达30多米。上述材料可说明(  )

A.国民政府战时体制效果显著 B.华北军民为百团大战做了充分准备

C.正面战场成为了抗日主战场 D.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组织动员能力

7.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围绕如何处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关系开展了争论。一方坚持无产阶级应与资产阶级合作,可进入资产阶级政府担任官员;另一方反对合作,认为合作会导致放弃自己的原则,成为叛徒。后来双方都做了一定妥协。这(  )

A.使新民主主义的道路得以确立 B.为国共合作留下政治空间

C.表明了革命奋斗目标尚未明确 D.否定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

8.1944年,鉴于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胜利的情况,美国最高统帅部拟定了在山东等地沿海登陆的计划。并且不顾国民党的重重阻挠,派遣一个观察组前往延安,以寻求合作。这反映了(  )

A.敌后战场取得显著的成就 B.国民党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

C.敌后战场全面反攻的开始 D.美国放弃了对国民党的支持

9.下表为1844—1858年**_*国货物的品种、数量和价值的数据。据此可知(  )

年份

丝

茶





数量(包)

价值(镑)

重量(磅)

价值(镑)



1844

5,087

—

1,558,453

—



1846

16,356

945,915

12,798,433

550,296



1848

16,054

763,225

15,729,255

514,842



1850

14,402

1,311,612

26,999,870

1,006,114



1858

72,729

5,541,416

45,465,702

2,774,394



A.**_* B.鸦片战争刺激经济迅速发展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 D.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0.1948年,中共中央在给*_**指出:不要将国民党人经营的工商业都叫作官僚资本而加以没收……对于小官僚和地主所办的工商业,则不在没收之列。一切民族资产阶级经营的企业,严禁侵犯。这一指示有利于当时(  )

A.在经济领域实行公私合营 B.接管城市后生产的恢复发展

C.确立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 D.对新民主主义政策进行调整

11.五四运动时期,上海裕昌祥毛巾打出广告:救国不尚空谈,请大家喝的、吃的、穿的、用的都要用国货。中国南洋兄弟***生产的香烟名为“新爱国香烟”,得到了广大民众的积极响应。这些做法(  )

A.意在推动反帝爱国运动进入高潮 B.彰显了实业家义利并举的精神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获得了国内外各界的广泛支持

12.图为上海《申报》于1920年发表的一幅漫画《共去厌物,道路平坦》,画中的四位农民正合力把一株写着“军阀”二字的枯树连根拔起。这反映了(  )

/

A.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B.知识分子关注农民力量

C.土地革命蓬勃发展 D.农民阶级缺乏斗争经验

13.1810—1867年,由基督教传教士翻译的795部译著中,宗教类占86%,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各占6%。1850—1899年的567种译著中,应用科学占40%,自然科学占30%,历史、地理占10%,社会科学占8%。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A.国人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中体西用”已成为全社会共识

C.思想解放的条件已经全部具备 D.彻底摆脱“天朝上国”观念影响

14.1902年,《北洋官报》在天津创刊。每期固定的栏目和内容有宫门抄、要件、奏议录要、本埠新闻、外埠新闻、国外新闻、科学丛某某等。该报采取了“省内派销、省外建立代销处推广”为主的行政销售模式,销量日益扩大。据此可知,该报的发行(  )

A.有助于增长官员的学识 B.实现了报刊销售市场化

C.塑造了清廷民主的形象 D.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河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申报》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它从1872年至1949年前后历时77年,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1912年史量才接手后,以“独立之精神、无偏无党、服务社会”为办报思想核心,深受百姓欢迎。九一八事变后,《申报》由之前的中立立场转为倾向民主进步,批评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和内战政策,发表宋庆龄“国民党不再是一个革命集团”的重要宣言。1932年为反对国民党围剿中国工农红军,立主抗日救亡,连续发表3篇《剿匪与造匪》的重要评论,激烈批评国民党的相关政策,引发国民党当局的不满,被“禁止邮递”,史量才被特务暗杀。

——摘编自代安娜《教育新闻的内容、特点与作用研究》

请根据材料和中国近代1912—1949年的相关知识,以《申报》记者身份,任选一则时事要闻,自拟标题撰稿并加以评论。(要求:主题鲜明,史实充分,评论需有理有据。)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一书中,认为民族主义诞生于美洲对殖民统治的反抗,进而向欧洲、亚非等地逐步扩散,他对民族主义的内涵具有以下几种表述:

(1)民族主义的想象能在人们心中召唤出强烈的历史宿命感,使人们感受到一种真正无私的大我与群体生命的存在,诱发一种尊贵的自我牺牲。

(2)民族主义被想象为有限的,即使是最大的民族,他们的边界也是有限的。受到民族主义动员的成员认识到我族与他族的划分。民族不可能无限制地包括全人类。

(3)民族主义被想象为拥有主权。这个“想象的共同体”的崛起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宗教信仰、古典王朝的衰微、工业化经济、民族印刷业、民族语言文化的发展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围绕“民族主义”自拟论题,并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论题不能重复材料。)

1.【答案】A【解析】据材料“各省可自主制订本省宪法……其立法权包括财政、田税等”可知,各省自主制定本省宪法,包括最重要的财政、田税等,即各省有相当大的自治权,表明北洋政府无力掌控全国政局,由大小军阀分治,故选A项;“社会共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强调中央和地方权力,而不是行政权和立法权的制衡,排除C项;国民革命发生的原因是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后,为实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发动的,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2.【答案】B【解析】据材料“除观测地面气象外,还为外国航船提供预报天气、风向服务”可知,俄国、法国、英国纷纷在中国建立气象台,为外国航船提供天气、风向服务,为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提供便利,故选B项;“彻底”说法错误,排除A项;西方国家设立气象台,不是洋务运动取的成果,排除C项;气象台是负责天气分析、预报的,不是通讯工具,排除D项。

3.【答案】B【解析】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曾国藩率领湘军东征,饷源严重不足,曾国藩采取以盐抵饷的方式获取饷源,因淮盐不通(私贩和太平军夺取盐利)而行销浙盐,故选B项;曾国藩不等同于清政府,且跨区域销售也不属于近代盐业管理意识,排除A项;1856年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外国商品输入加速白银外流与“浙盐从而跨越了传统的销售地界”不符,排除D项。

4.【答案】C【解析】据材料“19世纪60年代以后”可知,清政府的这一变化发生在两次鸦片战争之后,说明其受到列强入侵的刺激,因边疆危机加深而不得不提升国家意识,故选C项;“放松......‘封某某’”不等于放弃或废除封某某,因此不能说明清政府试图建立平等的民族关系,排除A项;B项“开始”一词表述错误,中国的民族交融自先秦时期就已开始,魏晋时期就已逐渐加强,排除B项;据所学清朝历史可知,清朝一直以来都重视边疆开发,而材料特指“19世纪60年代以后”,因此变化原因也应是特定事件,排除D项。

5.【答案】A【解析】根据表格信息“七个代表,每个地区各一人”“一共九人”“共12人”,可知三则史料关于中共二大代表的与会人数并不相同,说明还需要寻找更多可靠的史料进行相互印证才能得出历史真相,故选A项;“出席共产国际‘四大’的中共代表团提交”说明甲主要源自于国外历史事件的档案,也并非中共二大的亲身参与者,排除B项;《我的回忆》属于口述史料,主观性比较强,排除C项;“中共‘六大’代表整理”说明丙的资料也是主要来源于后人整理,并非中共二大的亲身参与者,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排除D项。

6.【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为抗击日军,冀中地区和**_*共领导动员下,挖道沟186000余某某,筑10多道大坝,这体现了中共在根据地的号召力,即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故选D项;国民党战时体制主要指政治体制和军事体制,而材料是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排除A项;百团大战指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以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为主要目的的大规模进攻作战,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是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而非正面战场,排除C项。

7.【答案】B【解析】中共一大期间,围绕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关系,一方坚持二者合作,另一方反对合作,最后的结果是双方都做了一定妥协,这就为后来的国共合作留下可以操作的政治空间,故选B项;1928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使中国革命开始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中共一大明确了中共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排除C项;否定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与“坚持无产阶级应与资产阶级合作”不符,排除D项。

8.【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且不顾国民党的重重阻挠,派遣一个观察组前往延安,以寻求合作”,可知敌后战场的积极抗战有力地配合了盟军在太平洋战争的反法西斯战争,并并且受到了美国最高统帅部的重视,故选A项;国民党正面战争的节节败退只是美国最高统帅部关注敌后战场积极抗战的客观原因,排除B项;1945年,敌后战场才迎来全面反攻,排除C项;美国对国民党的支持一直延续到解放战争时期,排除D项。

9.【答案】D【解析】材料数据显示1844—1858年上海出口的丝、茶数量整体上呈递增趋势,且1858年的数据远远大于1844年,说明鸦片战争后,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丝、茶等农副土特产品,使之生产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中国被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选D项;丝、茶的出口不能代表对外贸易的水平,因此仅从出口丝、茶的数据无法看出**_*,排除A项;据所学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可知,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客观上促进了经济近代化,但是“迅速发展”一词表述错误,排除B项;材料中丝、茶的出口说明农产品日益商品化,减少了它们在农业经济中的自给自足的成分,是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表现,而非依然占主导的表现,排除C项。

10.【答案】B【解析】据材料“不要将国民党人经营的工商业都叫作官僚资本而加以没收……对于小官僚和地主所办的工商业,则不在没收之列”、“一切民族资产阶级经营的企业,严禁侵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材料的时间来看,当时新中国还没有成立,鉴于当时的经济基础和现状,党中央联合资产阶级的目的是便于接管城市后进行经济的恢复,故选B项;公私合营是三大改造时期,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A项;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确立主要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通过1953—1956年三大改造的方式确立起来,而材料中强调保留私人经济,排除C项;对新民主主义进行调整应当是在过渡时期,时间是1949—1956年,即通过改造的方式,消灭私人资本主义,确立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排除D项。

11.【答案】B【解析】题干提及五四运动时期,上海裕昌祥毛巾、中国南洋兄弟***的广告将爱国、救国与国货相联系,体现了民族企业重视逐利与救国,故选B项;推动五四运动进入高潮的是1919年6月5日起的上海工人罢工,排除A项;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出现于甲午战争后,排除C项;“国内外各界”不合史实,欧美日列强反对企业家的做法,排除D项。

12.【答案】B【解析】1920年发表于《申报》的漫画,在时间上可以排除A.C,革命统一战线是在1924年国共合作以后建立,土地革命是在1927—1937年。四个农民合力成功拔起枯树,标题也提到“共去厌物,道路平坦”,D选项与材料意思相悖。1920年是新文化运动期间,反对军阀的黑暗统治,提倡民主是新文化运动重要思想,漫画提到农民合力拔起枯树,表明知识分子关注到农民力量,所以选B。

13.【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1810—1867年……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各占6%。1850—1899年……应用科学占40%,自然科学占30%,历史、地理占10%,社会科学占8%”可知译著中科学类书籍比重上升,反映出国人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故选A项;“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没有成为社会共识,排除B项;“已经全部具备”表述绝对,晚清时期,封建思想仍占统治地位,排除C项;仍处于晚清统治,“彻底摆脱”表述绝对,排除D项。

14.【答案】A【解析】据材料“宫门抄……行政销售模式”可知,《北洋官报》内容丰富,采用官方行政渠道进行分派销售,扩大了报纸在政府机构的覆盖面,有利于增长官员的学识,故选A项;实现了报刊销售市场化与“‘省内派销、省外建立代销处推广’为主的行政销售模式”不符,排除B项;清廷民主的形象与“宫门抄、要件……科学丛某某”不符,排除C项;1873年《昭文新报》的创办,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河,排除D项。

15.【答案】

(12分)评分标准

标题

符合题意,立意中正,所反映主题鲜明(2分)



史实运用

主干史实阐述准确无误(4分)



评论

围绕史实予以评论(结合史实背景、影响等);逻辑严谨;价值导向积极向上,符合“家国情怀”素养要求(6分)



示例一:

标题:九一八事变,东北危急!与子同袍,共赴国难!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铁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日本以此为借口,炮轰中国东北军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是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大背景下,日本为转嫁国内危机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侵华战争,是日本法西斯企图武力征服并灭亡中华民族的预兆!同胞们,东北危急!中华危急!与子同袍,共赴国难!

示例二:

标题:国共合作,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指出团结御侮的必要,事实上承认了中共在全国的合法地位。这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至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已从局部侵华至全面侵华,亡我之心昭然若揭。时局危艰,数万万同胞饱受国破家亡的痛苦滋味,如今曙光出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这将是我们中华民族必将击败日本帝国主义阴谋的铿锵起点!同胞们团结起来,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中华必胜!

【解析】

首先需要根据材料中国近代1912—1949年的相关知识,拟定一个标题,根据材料“九一八事变后,《申报》由之前的中立立场转为倾向民主进步,批评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和内战政策,发表宋庆龄‘国民党不再是一个革命集团’的重要宣言”、“1932年为反对国民党围剿中国工农红军,立主抗日救亡,连续发表3篇《剿匪与造匪》的重要评论,激烈批评国民党的相关政策,引发国民党当局的不满,被‘禁止邮递’,史量才被特务暗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材料涉及了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例如可以拟定一个标题:九一八事变,东北危急!与子同袍,共赴国难!然后进行评论,可以结合所学知识结合九一八事变的大致经过、国际和国内的背景、日本的企图、九一八事变的影响等方面分析,最后进行升华,体现团结同胞、共赴国难、勇于斗争、敢于亮剑的精神。

如: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可从五四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共在抗战期间的措施角度入手,围绕“民族主义具有整合社会力量、维护本国主权的功能”展开论述。结合所学可从事件的背景、时间、过程、影响等角度展开即可;即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来,五四运动爆发。民族主义组织、 整合了社会力量。运动初期,广大青年学生举行游行示威,提出“外争国权,内除国贼”;运动后期,工人、学生、商人共同斗争,体现出不妥协的精神,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24年,面对军阀割据混战,国共两党进行了第一次国共合作。1926年,北伐战争消灭了孙某某等军阀,国家形式上实现统一。中国共产党发动了反对帝国主义的罢工。国民革命在民族主义的旗帜下整合了爱国的社会力量,群众的动员程度更为广泛。华北事变后,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八一宣言”。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推行了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和“三三制”原则,维护了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和中国的主权,大大强化了民族意识。最后,总结升华,民族主义能够组织现代性的政治运动,凝聚中华民族,加强民族共同体的建构。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中国近代史题库》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