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醉驾案件办理实务指引(全面)》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醉驾案件办理实务指引(全面)
1、醉酒的标准
根据《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吸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的规定,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毫克/100毫升的,属于醉酒驾驶(入刑标准)。大于等于20毫克/100毫升小于80毫克/100毫升的,为酒后驾驶(罚款、扣分的处罚)。
2、酒精含量的实务认定
酒精含量的检测有呼气酒精含量检验与血液酒精含量检验两种。呼气检测是大致的排查是否有醉酒嫌疑,便于野外执法,通过呼气检测到有明显酒精值的会进一步进行抽血检测。有血液酒精含量检测的情况下,一般以该值作为处罚依据,呼气检测作为辅助参考。由于呼气测试是通过口腔采集挥发出来的酒精而检测,受外界的影响较大,在无血液酒精含量检测或者该证据被排除的情况下,在刑事案件中一般难以用呼气值和其他证据证实其达到了醉酒标准。但有一种情况另外规定,详见第3点。
3、呼气测试后血检前逃脱的情况
在抽取血样之前脱逃的,可以以呼气酒精含量检验结果作为认定其醉酒的依据,根据《关于办理醉酒驾驶机动车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的规定。
4、遇到检查时,临时故意再饮酒或者逃脱后又饮酒的
根据《关于办理醉酒驾驶机动车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的规定,在公安机关依法检查时,为逃避法律追究,在呼气酒精含量检验或者抽取血样前又饮酒,最后的检测结果作为认定依据。理论依据是,行为人故意通过使自己陷于更不利地位的方式来污染证据,则应当相应降低对控方的证明要求,从而将该不利后果归于行为人本人承担。类似的指导案例为《刑事审判参考》 总第97集[第956号]孙林海危险驾驶案。
5、血液提取、检测过程中注意的事项
(1)抽血时忌复方清洁灵,碘酒等消毒液,会对血液乙醇含量鉴定结果的真实性造成一定影响,污染证据。如**_*级人民法院(2015)并刑综字的492号刑事裁定书中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由将孙某某危险驾驶案发回从审。(2)血样储存忌用促凝管,根据《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规定“抽出血样中应添加抗凝剂,防止血液凝固”。(3)血液提取后要及时冷藏并密封(一般低于5度),应在三天内送检。经实验表明,不加防腐剂,常温下放置,血液腐败会产生乙醇,低于5℃时,通常一周才有可能产生甚至几乎不产生乙醇;在5~20℃条件下,48小时后有明显的产生;超过20℃,24小时后即有乙醇生成。
6、嫌疑人提出对血液酒精含量重新鉴定一般不被允许
虽然血检前抽取了二份血样,一次鉴定后仍存有血样,但由于证据的特殊性,无论如何密封,长时间后仍会存在酒精的挥发,自然的降低血液的酒精含量。所以浙江省三家于2017年出台的关于醉驾的会议纪要中规定,原则上不对血液酒精含量作重新鉴定。但鉴定机构或者鉴定人员不具备鉴定资格、鉴定样本错误、鉴定程序严重违法的除外。
7、危险驾驶罪系故意犯罪,隔夜醉驾也能入刑
危险驾驶罪属于故意犯罪(李翔观点文章),既包括积极追求犯罪结果发生的直接故意,也包括放任犯罪结果发生的间接故意。它不要求行为人准确认识到自己血液中的具体酒精含量,只要行为人大体上对醉酒程度有认识,即意识到自己可能仍处于醉酒状态而仍驾驶机动车,那么主观上就属于放任的故意。据此,“隔夜醉驾”应构成危险驾驶罪。 实际判例点击链接:“隔夜醉驾”实践中基本上都定了罪!
8、明知他人醉酒仍提供车辆的,可构成共同犯罪
实务判例:*_**人民法院(2015)北刑初字第274号;**_*荔城区人民法院(2014)荔刑初字第396号
9、即明知驾驶员醉酒,仍然教唆或指示驾驶员驾车,构成共犯
实务判例:(2016)辽0214刑初327号;(2017)鲁0102刑初56号
10、“道路”的范围
是否构成危险驾驶罪,主要看驾驶机动车的地点是否属于危险驾驶罪罪状规定的“道路”。2004年公布施行的《道交法》规定的“道路”含义,将“道路”的范围明确为“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注意,这里的道路并非只指机动车道,是指所有允许社会公共通行(包括行车和行走)的机动车道、人行道、步行街、广场、停车场等。
11、小区道路是否属于《道交法》规定的“道路”
根据《刑事审判参考》总第94集[第891号]孙林海危险驾驶案、《刑事审判参考》总第85集[第760号]谢忠德危险驾驶案。常见的小区对社会车辆的管理方式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是开放式管理,无卡点、无拦截、进出入无手续。第二种是半开放半封闭式管理,即在小区进出口设卡拦截,社会车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进出小区;第三种是封闭式管理,即在小区进出口设卡拦截,非业主车辆一律不允许通行,或者征得受访业主同意后,来访车辆停放在小区指定区域。第一种属于典型的“允许”社会车辆通行,属于道路,第三种则相反,不属于“道路”,第二种争议较大。就小区而言,如果来访车辆经业主同意后可停放的,因其进出小区的条件建立在来访者与受访业主的亲友关系之上,故对象相对特定,范围相对较小,此种管理方式下的小区不具有公共性,不属于允许社会车辆通行的地方。若社会车辆只要登记车牌号或者交纳一定费用,即可进出小区、在小区内停放的,则其通行条件并无特定的人身依附关系,对象不特定,范围面向社会大众,在该管理模式下的小区道路、停车场与公共道路、停车场无异,属于允许社会车辆通行的地方。
实践中,一般小区内道路醉驾驾驶机动车入罪问题都不大,因为即便小区不让社会车辆进来,但大部分小区本身就是一个公共大区域,居住的人也比较多,不将它列为“道路”也不符合实际。
12、校园道路是否属于《道交法》规定的“道路”
校园的管理模式实践中有很多种,大学的管理和初高中学校也完全不同,区分的关键是以是否“允许社会车辆通行”作为判断标准。无论单位对其管辖范围内的路段、停车场采取的管理方式是收费还是免费、车辆进出是否需要登记,只要允许不特定的社会车辆自由通行,就属于道路。
比如《刑事审判参考》第892号李启铭交通肇事案:肇事地点位于河北大学新校区生活区,属于典型的单位管辖范围。该生活区虽设有围墙、大门,相对封闭,但系开放式园区,具有比较完善的社会服务功能,社会车辆只需登记车号就可以进出生活区南门,门口也设有限速5公里的交通标志,说明河北大学对其新校区生活区的路段是按照“道路”进行管理的。公安机关收集的车辆监控录像和门卫的证言等证据显示,社会车辆实际上不经登记也可通行。故该生活区内的道路属于《道交法》规定的“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被告人李启铭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在校园道路醉驾并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一人死亡、一人轻伤,负事故全部责任,其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
13、醉酒驾驶超标电动车如何处理
醉酒驾驶超标电动车,实践中如果不发生交通事故,一般交警不会对其测试酒精含量,只有在发生交通事故的时候才可能对其测试驾驶者的酒精含量,然后对其所驾驶的电动车进行鉴定,是否属于机动车。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中的“机动车”,按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第(三)项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发布的《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等有关规定执行,包括各类汽车、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
实践中,超标电动车在交通肇事等刑事案件中,根据鉴定被认定为机动车标准的系绝大多数,鉴定也有相关的依据,争议不是很大。但醉酒驾驶此类非典型的机动车,处理方面跟一般的机动车会有所不同。
经过相关部门鉴定,涉案电动车被认定为:电动摩托车、电动三轮车、轻便二轮摩托车、轻便摩托车、三轮电动车、四轮电动汽车、助力二轮摩托车等。
对裁判文书网2017年的裁判进行统计梳理,在交通肇事罪里,基本上都被认定为机动车并定罪。如:1、**_*长安区人民法院(2017)陕0116刑初36号;2、安徽省长丰县人民法院(2016)皖0121刑初343号;3、调兵山市人民法院(2017)辽1281刑初26号;4、 **_*瑶海区人民法院(2017)皖0102刑初292号;5、**_*人民法院(2017)豫0482刑初273号;6、**_*人民法院(2017)浙0681刑初136号;7、 江西省分宜县人民法院(2017)赣0521刑初16号;8、**_*贵池区人民法院(2017)皖1702刑初88号。
(例外判例)1、 **_*第二人民法院(2016)粤1972刑初677号(不应将超标电动车认定为机动车)
根据2017年**_*议纪要:
醉酒驾驶两轮、三轮摩托车,酒精含量在160mg/100ml以下,且没有造成他人轻伤及以上后果的,可以不作为犯罪处理;酒精含量超过160mg/100ml但在200mg/100ml以下,且没有造成他人轻伤及以上后果的,可以不起诉或者免于刑事处罚;酒精含量超过200mg/100ml,或者造成他人轻伤及以上后果的,应当给予刑事处罚。
醉酒驾驶超标两轮电动车,没有造成他人轻伤及以上后果的,可以不作为犯罪处理。造成他人轻伤及以上后果,酒精含量在200mg/100ml以下,符合缓刑适用条件的,可以适用缓刑;对于其中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不起诉或者免于刑事处罚。
14、醉驾情节显著轻微可不作为犯罪处理的情况(《刑事审判参考》总第94集[第893号]唐浩彬危险驾驶案、上海审判实践)
主要涉及以下六种情形:一是挪动车某某。该类型的被告人驾驶车辆的目的并非在道路上行驶,而是为了挪动车位。被告人由他人驾车送回小区停车场,因他人未将车位泊好,被告人挪动车位剐擦别人车辆或碰撞上消防栓而案发,有的甚至是应停车场保安人员的要求挪动车位,且未发生危害后果。二是救治病人型。该类型的被告人为送生病的家人去医院急诊或者赶去医院陪同家人急诊而醉驾,均未发生交通事故。三是睡觉休息型。该类型的被告人在行驶一段距离后主动放弃醉驾,靠边停车睡觉。四是隔时醉驾型。该类型的被告人饮酒后将车停放在饭店门口,间隔数小时或隔夜回饭店取车驾驶,但血液酒精含量仍达醉驾标准。五是尚未驶出型。该类型被告人在道路上准备驾驶尚未驶出时即被查获。六是被醉驾追尾型。该类型的被告人血液酒精含量较低,虽发生交通事故,但对方亦醉驾且负事故全部责任。
15、醉驾的构罪但可不起诉的标准(2017浙江标准)
酒精含量大于等于80mg/100ml,小于140mg/100ml的,且无如下8种情形的,可以不起诉或者免于刑事处罚。(1)造成他人轻伤及以上后果的;(2)在高速公路上醉酒驾驶的;(3)醉酒驾驶营运车、公交车、危险品运输车、校车、单位员工接送车、中(重)型货车、工程运输车等机动车的;(4)无驾驶汽车资格的(系指未取得及被吊销、暂扣、扣留驾驶证的情况。短期超出驾驶证年检期限及驾驶证被扣完分数的,不属于无证驾驶汽车资格);(5)明知是不符合安检标准或者已报废的汽车而驾驶的;(6)在被查处时有逃跑、抗拒检查、让人顶替等行为,情节严重的;(7)在诉讼期间拒不到案或者逃跑的;(8)曾因酒后驾驶三年内、醉酒驾驶五年内被追究的。
16、醉驾的缓刑标准(2017浙江标准)
缓刑只对酒精含量在180mg/100ml以下,无上述8种从重情节,且认罪认罚的被告人适用。
17、醉驾案件的自首
《刑事审判参考》第899号黄建忠危险驾驶案:对于公安机关例行检查的,即使犯罪嫌疑人在被公安人员询问、呼气酒精检查之前主动交代醉酒驾驶的,也不构成自首。因为在此种情形下,虽然犯罪嫌疑人交代具有一定的主动性,但其归案具有被动性,即使其不主动交代,公安人员通过检查也能发现其醉驾的犯罪事实,故应当认定为坦白。
例外(2013江苏省三家的规定):事故型
醉酒驾驶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后,行为人主动报警或委托他人报警,未离开现场并如实供述犯罪事实的,构成自首。行为人已经知道他人报警而主动停留在现场等候处理,如实供述犯罪事实的,可以以自首论。
行为人因救护被害人而没有及时报警,在公安民警到达事故现场或医院后,主动如实供述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基本犯罪事实,接受司法机关处理的,可以以自首论。
18、数罪与他罪
醉酒驾驶并抗拒执法检查的,醉酒驾驶并抗拒检查的行为在刑法上应当评价为两个独立的行为,而非一个行为,行为人实施的行为是单一行为还是数个行为,是决定从一重处还是数罪并罚的根据。醉酒驾驶并抗拒检查,符合数罪构成要件的,应当数罪并罚。根据《刑事审判参考》总第94集 [第899号]于岗危险驾驶、妨害公务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醉驾逃逸后找人“顶包”,并指使他人提供虚假证言的,对其在肇事后实施的妨害作证行为可以单独评价为妨害作证罪,应当以危险驾驶罪、妨害作证罪数罪并罚。根据《刑事审判参考》第904号孔某危险驾驶案
对为逃避检查而驾车冲撞警察和他人,不但侵害了特定对象警察的人身、财产安全,同时还对其他不特定多数人的人身、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应当再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处罚。根据《刑事审判参考》第911号任寒青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案
19、在缓刑考验期限内又醉驾的如何处理并罚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又醉驾的,属于犯新罪,应撤销缓刑,对醉驾作出判决,与前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刑法第六十九条关于数罪并罚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由于险驾驶罪的主刑是拘役,拘役与有期徒刑数罪并罚可根据《刑法修正案(九)》的规定,数罪中有判有期徒刑和拘役的,执行有期徒刑。根据《刑事审判参考》总第94集 [第900号]吴升旭危险驾驶案。
“醉酒型”危险驾驶案件程序性审查要点
危险驾驶罪自入刑以来,发案率一直居高不下。在*_**检察院,危险驾驶罪已连续5年成为案发量排名第二的高发犯罪,仅次于盗窃犯罪。而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醉酒型”危险驾驶案(如无特殊说明,本文所述危险驾驶罪均系“醉酒型”危险驾驶罪)。
办理该类案件“雷区”颇多,我就“醉酒型”危险驾驶案件审查中可能出现的程序性要点进行梳理总结,也希望大家在今后办理该类案件时注意防范“程序性雷区”,避免案件带病起诉。
“醉酒型”危险驾驶案定罪核心就是血液乙醇含量鉴定意见,因此该类案件的程序性问题主要体现在抽血、流转、检验三个环节,主要依据有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发的《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公安部出台的《关于公安机关办理醉酒驾驶机动车犯罪案件的指导意见》以及**_*颁布的《江苏省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酒精含量检验工作指南》等,其目的均为保证鉴定意见作为指控犯罪证据的效力。因此上述规定中既有公安机关在办案过程对证据采集、保存的规定,也有检测标准中对非办案人员的要求。下文也将依据上述规定,就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阐述。
一、抽血流程的审核
? 抽血检验是在公安机关的要求下,对犯罪嫌疑人血液进行抽取以备后续鉴定的一个前置程序。抽血过程属于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中的物证提取过程,应当是在确定驾驶人有危险驾驶罪嫌疑之后,对客观性定罪证据的搜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严格遵守公安机关的办案规定,同时也要依据检验标准的要求,合法、合规地抽取血液。对抽血流程的审核有以下重点:
是否符合公安机关提取物证的相关规定
在确定了驾驶人为犯罪嫌疑人之后,对于血样的提取,应当参照物证提取的规定。应当注意审核:是否制作提取笔录、是否有检查人员、见证人签字等。如果没有见证人员签字,是否对检查过程进行同步录音录像等。
? **_*案指南中明确了应当对抽血过程进行拍照或摄像,并应当由两名以上民警负责监护。这个规定是基于抽血时限的要求及案件突发等原因,在见证人无法及时找到时做出的一个变通规定。我认为这一规定并未违反《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规定》,在见证人确实无法到场时,可以用来印证抽血过程。
? (二)是否严格执行检测标准
? 1. 抽血前的消毒过程是否符合要求
? 在确定犯罪嫌疑人后,会对驾驶员进行静脉采血。抽取血液前消毒,必须是使用特制的消毒棉球,一旦使用了含有乙醇成分的消毒棉球,将会污染血液,影响检测结果。所以在《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中明确规定,不得采用醇类药品对皮肤进行消毒。在对案件的审查,主要是对抽血登记表的审查,要注意上面有无标注消毒液的名称,是否是含有醇类的消毒液。如果出现不常见的消毒液,应当要求公安机关提供消毒液的说明及成分,以鉴别消毒液是否含有醇类成分。
2. 存血容器是否保持洁净,并有抗凝措施
? 血液保存如果不加抗凝剂,凝血样品会影响鉴定结果。同时为了防止血液在抽取过程中被污染,应当保证储存血样容器的洁净。因此在血液抽血后,可以要求公安机关对血样用洁净、抗凝管及时保存,或者采取其他措施,防止血液凝固和被污染。
3. 血样含量是否被忽视
作为鉴定基础的检材,一般有数量上的要求,但是目前对血样中的酒精检测而言,没有对血样的数量有具体的规定。但是在**_*颁行的《江苏省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酒精含量检验工作指南》中,规定了抽血含量应不少于2ml。在办案过程中对血样提取登记表进行审核时,要注意血样提取的含量。
二、血样流转中的审查
血样采集只是提取物证的步骤,是生成鉴定意见的前置程序。由于血液样本的特殊性,在血样提取之后的流转过程中,对保存及送检均有一定的要求,如果保存及送检程序不符合规范要求,可能导致血样无法作为适格的鉴定基础,进而导致鉴定意见无法被采信。为了保证检材的真实性、唯一性和有效性,防止掉包、被污染、产生腐败等情况的发生,对于检材的保存有严格的规定。
? (一)血样有封装要求
因为一般的抽血机构并不具备进行鉴定的资质,要对血样进行鉴定,必然要经历一个转移、运输的过程,并且可能存在同时、多人抽血、多个血样同时送检的情况,为了保证血样在抽取时的真实性,确保在转移、运输过程中的唯一性和鉴定基础的有效性,必须要对封装提出要求。因此在办理案件时,应当注意对物证袋封口处被抽血人、民警和抽血人员签名进行审查,防止物证被错放和被掉包。
? (二)血样有储存要求
血液抽取之后,会在抗凝管中进行保存。但是抗凝管自身不具备长期保存的条件,在与外部环境接触时,外部环境中的温度变化对已抽取血样中的酒精浓度会产生影响,可能导致血液腐败、酒精含量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酒精化验的结果。因此血液等检材规范取材后应当尽早进行检验,若不能及时检验,应当将检材放置密闭容器中低温保存。目前法律法规仅要求低温保存,但是低温并无详细明确的规定。目前可以确定仅是,对血样进行保存时,4摄氏度情况下保存血液样本,稳定性最佳。因此,对不能立即送检的血样以及备份保存的血样,应当放入县级以上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证物室冰箱妥善保管。
? (三)血样送检有时限规定。
不加入防腐剂,常温下放置,血液腐败会产生乙醇,影响血液中乙醇检测结果。为了防止血液腐败导致血液检测结果的偏差,血样应当及时送检,但是由于地区差异及鉴定部门作为独立的机构有其自身的工作时限、规章制度等要求,血样送检不可能做到即送即检。**_*,对送检时间进行了明确,要求在24小时之内送检。要结合抽血意见及送检回执上的时间,确定是否超过24小时。确有特殊原因不能及时送检的,应当严格履行审批规定,要求公安机关将负责人批准的相关文件附卷,并注意审核是否在3日内送检。
三、鉴定机构、人员资质的审核及鉴定标准的甄别
公安机关将上述检材送检后,鉴定部门会根据鉴定委托,由具有鉴定资质的人员,依据相关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 (一)鉴定机构及人员是否符合规定。
对鉴定机构及人员的审核,应当把握对鉴定范围、鉴定人员资质及鉴定人员资格证的有效期、是否需要回避等事项进行审核。同时按照规定鉴定人员应当在鉴定意见上签字,如果发现遗漏要及时补证。
? (二)鉴定依据的标准是否符合要求。
目前在醉酒危险驾驶案件的鉴定中,依据《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的要求,使用的标准应当是GA/T842及GA/T1073,之前的标准是GA/T105及GA/T842,说明该标准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对鉴定意见进行审查时,要注意审查鉴定标准是否有变化,鉴定部门进行鉴定时是否依据了正确的鉴定标准。除了上述两项标准之外,其他的鉴定标准均未纳入“醉酒”检测规定中,因此如果在鉴定意见中出现了依据其他标准进行检测的情形,应当要求公安机关重新送检,并要求鉴定部门依据证据的标准重新进行鉴定。
? 办理危险驾驶案件中的程序问题,主要涉及对物证的采集、保管、移送、鉴定。物证鉴定的结果是认定构成危险驾驶罪的基础,如果在程序上出现问题导致物证被排除,会导致证据链条无法闭合,无法认定犯罪嫌疑人构成犯罪。在审查证据时,要对程序性问题足够重视。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醉驾案件办理实务指引(全面)》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