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六国论》导学案(学生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六国论》导学案(共2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苏某某的生平,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知识,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结构。
3.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本文议论严谨的特点,体会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4.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用心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学习过程】
第1课时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苏某某(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右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衡论》10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
苏某某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yP集》,本文选自《嘉yP集·权书》。《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本文是其中的第8篇。
2.了解文体知识——论
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一种是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一种是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本文属于史某某。
3.相关背景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军权、财权、人权均归中央,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经常轮换,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军队没有凝聚力,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的现象,但是也造成了军事上的衰颓。自宋朝开国到英宗治平年间(一百年间),宋军和契丹、辽军、西夏军大小60余某某,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只能靠割地赔款以求和平。到苏某某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某某,绢30万某某;向西夏纳银10万某某,绢10万某某,茶3万某某。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某某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了《六国论》。
补充:战国后期,全国实现统一已成为历史的必然。秦经商鞅变法,逐渐强大起来;六国曾“合纵”抗秦,但各有打算,联合并不巩固。秦王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全面发动了对六国的剿灭战。公元前230年秦灭邻近的韩;公元前228年秦再灭赵;公元前225年秦某某;公元前223年秦某某;公元前222年秦某某;公元前221年秦南下灭齐。秦灭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的“战国”,进入了秦汉封建大统一的时代。 秦全胜而速败,其暴灭被后人做足了文章。秦何以统一六国,史家又语焉不详。苏某某的史论《六国论》,是鞭挞强秦暴行而剖断六国痼疾的第一文。
4.评价
茅坤曰:一篇议论由《战国策》纵人之说来,却能与《战国策》相伯仲,当与子由《六国论》并看。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
沈某某曰:六国所以不能自强者,一在贪近利而互相侵伐;一在苟安而不肯用兵。此从事赂秦以至于亡也。论与子由篇同,而笔力远过。——清·沈某某《唐宋八大家文读本》卷十六
刘大j圃唬罕柿蚰衬场?mdash;—清·姚某某《古文辞类纂》卷三十一引《六国论》评语
浦起龙某某:若就六国言六国,不如次公中肯。而警时则较激切。以地赂,以金某某,所赂不同而情势同。读之魄动。——清·浦起龙《古文眉诠》卷六十三
5.解题
①六国,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
②论,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某某?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某某,而齐、楚、燕、赵某某,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某某,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某某;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某某,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某某,秦某某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问题:苏辙的观点与苏某某有何区别。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六国论》导学案(学生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