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本草有灵 中华有情——纪录片《本草中国》艺术风格分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本草有灵 中华有情
——纪录片《本草中国》艺术风格分析
作为中国电视史上第一个跨平台播出的纪录片以及中国首部反映中医药文化的系列纪录片,《本草中国》以其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题材、诗性叙事的表现方法和充满古典韵致的律动节奏,为观众呈现了具有浓郁水墨风格与田园气息的中医药文化探寻生命奥义的过程。
在传统的纪录片中,长镜头的使用一直都是极为普遍的。可是,纪录片《本草中国》却打破了这一规则,其运用快节奏的画面剪辑方式。每集38分钟的时长,成百上千的镜头,极大地丰富了画面的信息量,使观众能更好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场视觉盛宴中。此外,《本草中国》的节奏感不仅仅是快速,最令人称赞的是表现在更加复杂的缓急相间、张弛有度上。比如在第二集《年华》中,俞某某在熬膏时的手快急促与收膏时镜头的舒缓形成了鲜明的节奏对比,在这种张某某,观众的情绪也由紧张转为惊叹。
“爱森斯坦认为,影像画面与观众的关系有三个层次的指向,即从影像到感情、从感情到思想。”纪录片《本草中国》教科书式地诠释了这句话,通过影像让观众感受到割舍不下的故土之情、血浓于水的师徒情、对自然的感恩之情和敬畏之心。纪录片对所拍摄画面的选择和处理,实际上就是一个提供信息和表达情感的过程,也是作品风格形成的过程。《本草中国》采用以水墨勾勒点景,行草题写药名的手法,并运用大量的空镜头书写艺术情感,构成了其特有的艺术风格。
同期声的使用是体现纪录片真实性的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常常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相遇》一集中,在讲述全蝎的炮制时(由于全蝎炮制的关键之一就是脱水程度,而从声音的清脆程度判断脱水率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为了让观众最直接地了解和感受把控脱水程度的不易和常人对清脆度的难辨,这里采用了同期声。同期声的完美录入,大大增强了纪录片《本草中国》的现场感和真实感,而现场音乐的呈现,更则是增强了片子的地域色彩和人文气息。
在《本草中国》中,基本上每一集都会有极具地方特色的音乐出现,例如在第一集《时间》中,贵州XX的傩堂戏;第二集《年华》中,XX街市凉茶铺传出的闽南曲;第三集《双面》中,湖北XX武当山的暮鼓声;第五集《相遇》中,山西XX的收音机里传来的是当地的戏曲等,这些音XX带有强烈的地域和民族特征,起着渲染气氛,交代故事发生背景的作用,这样的音乐会激发观众的联想,强化观众对纪录片时空背景的感受,使观众自然地代入并产生共鸣。其次,纪录片《本草中国》通过音乐来过渡,从而辅助完成画面剪辑,使声音、画面剪接相互呼应,相互协调推动其中故事发展,从而提升了纪录片的艺术性。
在纪录片《本草中国》中,将叙事的艺术性表现得最为突出的就是解说词的运用。《本草中国》的解说词采用修饰性语言,从看得见的事实逐步写到看不见的道理、思想和观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纪录片《本草中国》之《时间》的解说词中这样写道:“世间万物皆有其时。千百年来,人类一直摸索着与时间相处之道。赶时间,似乎有一股较劲的味道。而等时间,却呈现了另一种处世哲学……夏某某,秋桑叶,冬葵子,这些以季节命名的药材,不仅凝聚着先人洞悉时间的匠心,也暗藏着千百年来约定成俗的规矩。”
这段解说词将人与本草进行联系,在讲本草的同时更多的讲的是那些与药相守的人、相关的故事,更多呈现的是中华文化中的生存智慧。这样的解说词凸显了纪录片的情怀,它将中国文化中最具魅力的部分展现了出来,从而成就了《本草中国》的文化魅力。
其次,纪录片《本草中国》拍摄场景转换较大,在同一集中常常所拍之地就从南到北,从西到东,而且故事人物随着药材的不同也一直在变。但无论怎样来回跳跃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录片《本草中国》恰到好处地发挥了解说词“启承转接”的作用,一改以往国内纪录片“教科书”般的解说词形式,集叙事与散文于一体,使得一味味草药瞬间充满了灵性。
综上,《本草中国》纪录片通过视听语言和叙事等方面,共同构建了其可视性、趣味性,艺术性强的特点,向观众呈现了神奇的中华本草,呈现了中药人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处事态度。“人道有情,救疾苦于人间。”这是传统中医药千百年来立足并传承的理念,凝聚着一代代中医药人的热忱、智慧、良知。《本草中国》将这种理念声情并茂地传达出来,尽管个别片段有重复,一些反复渲染的音乐在某种程度上也削弱了纪录片表现真实的力量,但其仍不失为一部深入探访、饱含文化情怀的上佳之作。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本草有灵 中华有情——纪录片《本草中国》艺术风格分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