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上图书馆》学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上图书馆》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文学常识。
2.梳理作者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品味真正的图书馆之乐。
3.品味重点词句,赏析细节描写。
3.体会作者对图书馆的礼赞,所体现出对知识的崇敬之情,从而思考阅读之于人生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对图书馆的礼赞,从而思考阅读之于人生的意义。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王某某
王某某(1916—1995)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1929年至1934年,在武昌文华中学读书。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原清华大学外语系),留校任教。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1949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外***教授、英语系主任、副院长。
2.了解写作背景
王某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莎学评论家,是国际上最著名的英国文学研究专家之一。在创作和翻译过程中,王某某需要博览群书。本文就是王某某在回忆自己成长路上的上图书馆的读书经历,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
3.了解“随笔”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因此,富有“理趣”是其突出特色。
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说理,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物进行综合议论,且不受字数限制。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音讯( ) 苍穹( )
白炽灯( ) 间隙( ) 吟啸( )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豁然开朗:
牵强附会:
(二)初读课文
【思考1】划分层次
【思考2】请根据文本内容梳理一下作者不同阶段的读书选择和读书的感受与思考。
【思考3】分析手法
1.试分析本文引用论证的作用。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理的权威性。引用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话,引出自己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说明人类创造了知识理性。这种引用,语言精练,有含蓄典雅之美,可以使说理增强权威性,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
2.明确 ①第6 段,“当时新建的第三阅览室好像有一个足球场那么长,其中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某某,它们在一个19 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此处的细节描写,将作者对书籍的热爱,对那段美好的读书时光的无比珍视之情表现得含蓄隽永、意味深长。
②“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情景交融,令人回味。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上图书馆》学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