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汉赋的起源和基本特征说课稿》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同学们,这节课开始,我们将一起穿越到2000多年前的大汉王朝,一起领略汉代词赋的风采。这节课我们先谈谈汉赋的起源和基本特征。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曾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某某,汉之赋,唐某某,宋某某,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在这里,王国维先生明确提出,汉赋是有汉一带最为辉煌的文体,是最能体现大汉气象的一种文学形式。首先我们要弄明白,什么是赋?赋是汉代的一种新XX体,源于战国,兴盛于某某。以赋名篇,是从战国时期的荀子开始的,荀子曾某某《礼》《知》《云》《蚕》《箴》五赋,是以赋名篇的第一人。但是作为问题来讲,仍属于赋的萌芽阶段。赋的本意我们之前讲过,是平铺直叙,原本是《诗经》的表现手法,后来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刘勰在其著作《文心雕龙》中曾说“诗有六义,其二曰赋。赋者,铺也,铺d[采文,体物写志也”。下面,咱们一起来解读一下这段话。这段话呢,点明了赋最大的一个特点,那就是铺陈。“铺d[采文”也就是铺陈文采,就是通过铺饰文采写成花团锦簇的文章著作。那“体物写志”是说通过描绘物象,来抒发作者的情感与志向。所以这段话中的“铺采d[文”点明的是赋的主要形式和特点,而“体物写志”说的是赋主要的创作内容,那么这可以说是古人对赋这一文体所下的一个非常全面的定义了。以上使我们对赋的界定中第一个要素。第二个要素是什么呢?大家学过先秦文学都知道,周代官僚阶层在社交或者说外交场合有“赋诗言志”的传统,那么对于这里的赋,后来多认为是“不歌而诵谓之赋”。《诗经》本来是配乐的,但是在应酬的场合不能保证总是有乐队一类的伴奏,也不可能走到哪里都带着乐队呀。即使有乐队,也很难配合他们断章取义的需要。所以在和他人进行一来一往的答对的时候,大家通常都会用诗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思想,诗没有必要配乐,朗诵出来就可以了。所以呢,赋并不是通过歌唱的形式来表达的,更不像《诗经》一样需要伴奏,而是一种诵读的方式。所以,赋的第二个要素我们就可以总结为:赋是一种脱离音乐的诵读方式。接下来,我们再简单说一说赋的第三个要素,也就是它语言形式上的特点。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辞藻、对偶、用韵,在文体特征上比较接近于今天的散文,但它又是押韵的,所以现在有人称呼为带韵的散文。综合赋形成的这三个要素,我们就可以给它下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了:赋诗铺陈为主,韵散相间,不歌而诵的综合性文体。
同学们现在应该明白赋的基本概念了吧,那么接着我们就来谈一谈汉赋的起源问题。关于赋的起源,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主要有:1.诗源说——认为赋起源于《诗经》,这是一种对赋的起源最早的解释,也是长时间以来大家最为支持的说法,有一定的权威性。最早提出这种观点是班固,他说“赋者,古诗之流也”,可以说是从创作方法上论述了诗和赋的关系,说赋呀是诗的支流。2.辞源说——认为赋来源于《楚某某》,刘勰提出“赋也者,受命于某某,拓宇于楚某某也”,也就是说赋起源于《诗经》,但却是由《楚某某》开拓出新的疆界。在《汉书艺文志》一书中,还正式把屈原的作品归入赋的类别,直接称“屈原赋二十五篇”。3.多源说——多源论者认为,汉赋的产生具有多源性,与先秦的一些作品和文体,比如说诗经、楚某某、荀卿赋、战国纵横之文都有一定的关系。
那么在了解了赋的概念和起源之后,我们再来一起看一看汉赋的形成原因和基本特征。汉赋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不管题材如何变化,始终保持了体式上的一些基本特征,同时汉赋的某些特征也受到当时社会时尚与价值取向的制约与影响。首先长篇巨制是汉赋,尤其是汉大赋的最明显的特点,这样一个特征得益于》诗经》中的《颂诗》以及《雅诗》中的部分史诗,尤其是《楚某某》构制长篇的艺术滋养。但是汉帝国的少壮精神与大国气派,无疑是大赋宏伟体制的精神折射。与前代的巨制长篇相比,汉赋一扫《诗经》的板滞庄重、《楚某某》的凄怨幽渺,而以雄风鼓荡之势,恣肆汪洋为体,因此汉赋虽然一般篇幅较长,但绝无拖沓繁复的表述,而是给人以痛快淋漓的审美感受。另外,铺陈排比是《楚某某》与秦汉政论文的突出特点,而汉赋作家拿来购置巨制鸿篇,自然艺尽其用。不说《子虚》、《XX》《长杨》《羽猎》等散体大赋,就是《招隐士》这类缠绵悱恻的作品,也绝不逊色于《招魂》《大招》。润色鸿业的汉皇心理与大汉国民的自豪之情,是汉赋中大肆排比铺陈的精神支柱,汉赋在结构上常常采用主客问答的体式,可以说是继承了先秦语录体的问答样式,以及《楚某某》中等前代文学形式的成功经验,但汉赋的新“极声貌以穷文”只是手段,“假借问对以申某某”才是目的,也就是要在主客问答之间表达出赋家们的思想和意志,可以说这其中充盈了文人主题意识的觉醒,体现了树心积虑的主动创作意识,这一点是前代文学样式所不及的。其次汉赋的节奏韵律也展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也就是46结合,韵散相间。大家都知道,四言句式是诗经的主体,六言句式是楚某某的主体,汉赋把四言六言融为一体创造出四、六结合的文体。前期我们学习过,骚体赋总是在行文中间带有“兮”字,显露出脱胎于楚某某的痕迹,而后期的咏物、说理、抒情赋,又露出骈4俪6的端倪。纵观汉赋发展的全过程,都没有脱离四六句式的行文方式,在中国文体学上可以说汉赋是散文向骈文过渡的熔炉,这是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那么汉赋之所以能完成四六句式的交融,主要得益于汉赋“穷声貌以尽意”的创作需要,也就是说要极尽丰富的姿态就要进行多角度,起码是正反对应等两个以上方位的描摹,于是排比对偶句式在汉赋中得以蔓延,而四六句式无疑是排比对偶句法的最佳选择,可以展现出天作之合的无穷魅力。四六为体,韵散结合的全新表现形式,使得汉赋节奏跌宕错落,变化有致,扫荡了前代长篇巨制容易流于板滞的弊端,同时也使汉赋读起来朗朗上口,虽然是不歌而诵却也醒目悦耳,让读者在节奏韵律方面享受无穷美感。那么我们刚才学习了汉服的起源和特征,希望同学们能够了解赋的定义和起源,掌握汉赋的形成原因与基本特征,对汉服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接下来,我们接着来一起学习汉赋发展的基本状况和代表作家作品。汉赋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西汉一朝经历了汉赋的兴起和全盛阶段,东汉则作为汉赋的成熟阶段。第1阶段是汉赋的兴起阶段,时间在汉初至汉武帝继位之间的六七十年间,骚体赋上承楚某某余绪而兴起,并成为当时赋体文学的主要样式。统治阶级对楚文化的爱好与提倡对汉代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时间楚歌,楚某某,楚声遍及全国,这一风尚直接影响到了文人的创作,文人抒情写意,往往采用楚歌,汉人书写贤人失志,往往借助屈原的形象,所以汉书文人创造出一批代屈子永怀的骚体赋。
骚体赋代表作有贾谊《吊屈原赋》《漣鸟赋》,XX小山《招隐士》等。贾谊是汉代有名的才子,朝堂之上,口若悬河,文章方面唱携战国遗风,势如高山瀑布,而在他失意遭贬XX之后,心境与文风判若两人。他的骚体赋代表作《吊屈原赋》和《漣鸟
赋》都是在被贬谪期间创作的。贾谊由于被汉文帝疏远,被贬为XX王某某,途中路过湘水,想起当年屈原自沉XX的往事,又联想到自身的生平遭际,写作《吊屈原赋》,通过屈原式的备悲愤表现自己“举世皆浊我独醒”的操守,倾诉自己的政治失意和对于朝廷的不满情绪。贾谊在XX居住了三年,因为有一次漣鸟
入宅而写就了他另外一片代表作《漣鸟赋》,漣鸟应该是类似于猫头鹰的一种鸟,XX当地的风俗认漣鸟入宅,则预示着主人不祥,又因为XX地势低下而且气候潮湿,贾谊觉得自己命不久长,有感于此写下此赋。这篇赋用人禽对答的提示,辩论吉凶并生、祸福相依以及生死自然变化之理。认为自然变化,无止无休,人忽然而生,忽然而死。所以生不足乐,死不足惧,应当看淡生死,与天地万物相扶摇。这是中国史上第一篇短小精悍的哲理赋。
这一阶段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到,那就是写作《七发》的枚乘。此人正好在汉武帝即位那一年,也就是公元前140年去世,我们一般把枚乘的去世作为汉赋兴起阶段的结束和汉赋进入全盛时期的开端。第2阶段是汉赋的全盛阶段,时间在武帝建元元年至成帝元延三年的130年间。这一时期,是汉代散体大赋发展的鼎盛时期,作家作品众多。这一阶段是一段凄迷的文学史上的佳话开始的,《汉书卷51》有这样一段记载,汉武帝在当太子的时候就十分仰慕枚乘的文名,当上皇帝之后,就派专人用“安车蒲轮”去接枚乘进京,可能有同学会问,什么是安车蒲轮?当时枚乘已经非常年迈,为了让他在路上能走得舒服,就把车轮上包裹蒲草前进,怎奈枚乘老了,即便是安车蒲轮也没有能坚持走到京城,这就是著名的“安车蒲轮”典故的由来,汉武帝的遗憾自不必说,枚乘若非年老不胜路途劳顿,那继《七发》而起的一定是越发不可收拾的鸿篇巨制了。《七发》假托楚太子有疾,吴客问病的形式结构全篇。吴克分别用音乐、饮食、车马、游某某、田某某、关涛来启发太子,都没有使太子的病稍见起色,最后吴克以要言妙道使楚太子据几而起,汗出病愈,其主旨枚乘并没有言明。唐代李某某,清代朱某某等人认为是劝阻梁某某、吴王刘濞不要谋反,但今天来看最为认同的还是刘勰的说法,也就是“戒膏粱之子”的说法,也就是反对膏粱子弟过分享乐纵欲。那么《七发》确立了汉散体大赋虚拟人物、设为问答和卒章显志的结构形态,渐渐的使汉赋脱离了楚某某的体式特点和抒情特征,转化成为以铺陈写物为中心的高度散文化的文体,所以说《七发》是汉散体大赋正式形成的标志。拨开云层,拉开帷幕,我们可以看到卓然独立的大文豪司马某某,我们可以看到盛世景象的恢宏壮丽,我们可以看到豪华生活的铺陈描摹,可以看到光幻离奇的珍禽异兽与盖世宝物,我们可以尽情去欣赏2000年前中国方块字的繁盛丰富与细腻周到,更可以玩味汪洋恣肆与法度和谐融为一体的大匠神工笔力。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道,“枚马同其风,王扬骋其势”他们所说的就是文学史家乐于称道的武 昭 宣 元 成时代,也就是从汉武帝以来一直到汉成帝这一阶段,它是汉赋的全盛时期。杨雄辍笔不再写赋之后,政治也昏暗,黑暗了约40年,文学上自然没有什么可称道的作品。这期间,刘向刘歆父子,和杨雄相继去世。但是平帝元始三年班彪的降生,似乎如一道闪电,预示着汉赋又一个发展阶段的到来。第3阶段是东XX叶之后,此时期是汉赋的成熟时期。时间从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22岁的班彪作《北征赋》算起,而这一阶段的结束则应以汉献帝刘协安.建22年,安.建七子中陈林,王某某,刘某某等四人同时死于瘟疫为标志。汉赋从思想内容到体制和风格都开始发生转变。歌颂国势声威,文治XX的散体大赋渐渐衰微下来,反映社会黑暗现实,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兴起。转变的原因呢是社会状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东XX叶后,宦官外戚专权,政治腐败,国力衰微,文人写作态度发生了变化,赋体题材有所扩大,开始这一转变的是张衡的《归田赋》,还有蔡某某《述行赋》、祢衡的《鹦鹉赋》等,小赋虽数量不多,但很有价值,突破了彼此沿袭的赋颂的传统,成为六朝抒情赋的先声。这一阶段历经将近200年,相当于东汉一朝的时间,赋体文学作家前赴后继,虽然没有再现赋体文学全盛时期的辉煌,但却在千锤百炼中从各个方面完善了赋体文学本身,使得后代称作赋者,总难逃汉赋的窠臼。在这一阶段,汉赋全盛时期的各种题材几乎都被重新梳理了一遍,抒情赋又出现了《北征》《东征》等赋,写物赋出现了出现了著名的《两都赋》《二京赋》,说理赋出现了《幽通赋》《思玄赋》,这些汉赋全盛阶段创作的赋体文学品种,在东汉赋家手中显得更加的圆融,并且在题材以及使用表达方式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创新。同时在这一阶段,从抒情赋中派生了具有市民情调的、反映爱情生活的赋篇,比如《定情赋》《协和婚》《神女》等赋,而在汉赋全盛期尚且为数不多的咏物赋,在汉赋的成熟阶段却作品迭出,蔚然成风。我们纵观汉赋的三个发展阶段,汉赋自始至终顽强保持着自己的几个基本特征,集韵散结合,故设问答,广陈事理,夸张描写,华丽词藻,排比联类等于一体,虽然篇幅有长短之分,但一般说来体制都较为宏大,特别是汉赋的全盛阶段,长篇巨制特别多,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汉赋才能和《史记》《汉书》一起,被称为大赋巨制。
刚才我们说过,在西汉王朝到汉武帝时期臻于鼎盛,文学创作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在政论散文和辞赋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历史散文也出现了里程碑式的杰作,这就是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下面我们讲一讲司马某某《史记》的成书,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司马迁的生平。司马迁字长.子,夏阳XX人,那里临近黄河,北边五十里是著名的龙某某,长河名山,气势雄伟,同时有着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XX古时候称少梁,春秋时期先属秦,后属晋,战国时期属于未果,后来又并入秦,不少著名的战役都发生在那里。司马迁的童年是在家乡度过的,他耕牧河山之阳,与农夫牧童为伴,在饱览故乡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相关的历史传说和故事,乡土文化培育了司马迁的豪迈灵秀之气。司马迁出生于时代史官的家庭,父亲司马谈做了30年的太史令,司马谈精通天文地理史事典籍,且对各家学说兼收并蓄,造诣颇深。司马迁早年就在文史职官家庭氛围的熏陶与学者父亲的指导下悉心学习,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某某10岁起就开始诵读用古刘文写成的文献,大家都知道,汉代通行的是隶书,刘文是先秦古文字,当时也不容易读懂,足见司马迁的早慧与勤奋。他还转益多师,向孔国.安学习古文《尚书》,向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这些不但为他日后创作史记奠定深厚的知识积累,也有利于他融汇取舍各家精华,领悟独出机杼的史某某。有道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司马迁入仕之前,曾有过一次相当广泛的漫游交友经历。司马某某《太史公自序》中说自“二十而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到过东南一带许多地方,这对他认识社会,寻稽史事,增强感性认识极有帮助。此后,司马迁担任郎中的职位,作为汉武帝的侍从,就有更多的机会跟随武帝出巡或者奉命出使,他曾经出使西南,远至XX,东临碣石,观望大海,西至XX,搜集传说,北登长城,缅怀古迹。他游览名山大川,考察风物古迹,诉求史料逸事,拜访古老遗贤,由此而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见识,鉴定了真伪,也累积了他创作的志趣。比如他游览韩信故里时,听当地人讲,韩信年轻时就胸怀大志,尽管家境贫寒,但是把故去的母亲安葬在高敞之地。司马迁实地考察,那里果然地势开阔,证明了传说的可信。司马某某漫游和朝廷任职期间,有机会接触到各个阶层的人物,与各色人等广交朋友,特别是与亲历史实,熟悉史事者多有交往,如樊哙之孙樊某某、冯某某之子冯某某、苏武之父苏某某、贾谊之孙村贾嘉等,从这些人身上获取了很多有价值的史料,加深了对传主的理解,从而使司马迁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一向有修史之志,元封元年,武帝为了显示汉朝声威,前往泰山祭祀天地举行封禅大典。身为太史令的司马谈因病不能前往,悲痛万分,临终他拿出以前整理过的一些史料对司马迁做最后嘱托。我死后,你一定会接替我当太史令,继承祖先的事业。我身为太史,不能将这空前盛事,以及明某某 贤臣 忠臣 义士记录下来,深感有愧,我真担心天下之史从此绝录,你可千万要将这事儿搁在心上。司马某某含泪表示,儿虽不才,但一定会继承前辈之志,将先人的历史详细记录下来,绝对不敢有半点疏忽。司马南听后面露微笑,慢慢合上双眼,与世长辞。自此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下定了修史的决心。元丰4年,司马迁继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开始了《史记》的创作。正当司马迁潜心创作之时,却遭受了不测横祸。天汉三年,李广之孙李陵帅孤军深入匈奴边某某,而以武帝宠妃李夫人之兄李某某为统帅的后续部队迟迟未至,以至于寡不敌众,虽杀敌无数,最后弹尽粮绝只得投降匈奴。消息传来,朝野震惊,武帝闻之大怒,把李林的母亲妻子的通通抓入监狱,并召集群臣议论罪行,众位大臣见武帝怒气重重,都顺着他的话大骂李陵贪生怕死,司马迁凭着自己对李陵的了解,觉得事实并非这样简单,应声而出,仗义执言,认为李陵率部5000,敌杀敌军数万,已足以向天下人交代,最后实在是寡不敌众,才率兵投降,料想他绝不会真心的投降,一定会寻找机会,报效朝廷。谁知道武帝正在气头上,以为司马某某为李陵辩护,视为“污上”,论为宫刑,司马迁因为《史记》还未完成,忍受了这一奇耻大辱,在形体和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创伤。3年以后司马迁才遇赦出狱,改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继续《史记》的创作。由《报任安书》推断,到征和二年《史记》已基本完成,司马迁大约死于汉武帝末年,确切时间则尚难定论。司马某某《报任安书》中说他修史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那么,他要用怎样的体例,来达成这样一种目的呢,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在综合前代史书各种体例的基础上,创立了计纪传体的通史,此前的春秋左传为编年体,国语战国策是国别体,而史记则为记述人物为中心的计纪传体。司马迁根据历史人物对历史所起到的作用的大小分为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都成了全书的主体。其中12本纪是整本书的纲领,按帝王时代顺序记述上至皇帝下至汉武帝时代3000年的历史;30世家围绕12本纪而展开,主要记载贵族之家的历史,如果说本纪是北斗星,那么世家就是环绕北斗的28星宿;70列传是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物传记,就像灿烂群星;表10篇是按世代年月谱列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作为本纪记事技术的补充,书8篇则是记载天文,地理,政治,经济等典章制度的专篇。史记这部纪传体通史著作,在体例上冲破了以往历史散文的局限,能够把更多的内容纳入其中,比较全面的反映社会生活的总体风貌,此5种体例,除了表以外,在篇末一般均有以“太史公”领起的一段评赞,这些评赞有的是补充自己调查得来的史事的说明,有的是用传说异闻一文加以印证,更多的是发表自己的见解,表示褒贬的评述。
我们在学习了司马迁的生平,史记的成书及体例之后,再一起来分析一下史记的叙事艺术。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某某,文莫有司马迁”,又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一书最有文学价值的是他的人物传记,所以今天第1个问题,咱们一起来解析一下《史记》人物传记的巧妙安排与叙事线索。1.司马某某编排人物传记时显示出高超的技巧,使它生动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述脉络。本纪、世家的传主,基本上都是传说或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帝王、诸侯王,根据政治地位,决定他们是入本纪还是入世家,但情况又不尽然,比如说,西汉惠帝虽然当了几年天子,实际上有职无权,没起什么实际作用,作为本纪中没有他的地位;项羽是秦汉之际主宰天下的人物,吕后是惠帝一朝的发号施令者,他们虽然没有天子称号,却被列入本纪;孔子没有侯爵,陈胜是自立为王,二人都被列入世家,因为他们的历史地位堪与王侯相比,司马迁的上述安排可谓独具慧眼,是对历史事实的充分尊重,也是合乎逻辑的归纳。2.《史记》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上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着以类相从的原则,比如司马某某,孙武,吴某某,伍子胥都是军事家,所以他们的传记前后相连;苏秦,张某某是战国策士,他们的传记也紧紧相连;再看西汉人物传记,韩某某,李广,卫某某,霍去病都是抗击匈奴的将领,所以韩某某,李广的传记后面插入匈奴列传,然后是卫某某,霍去病的传记,公孙某某,主父偃都以伐匈奴,通西南夷为非,曾上书谏止,他们二位的传记就列在卫某某霍去病之后,接着才是西南夷列传,司马某某曾奉命出使西南,所以他的传记在西南夷列传之后,通过叙述西XX央王朝与周边各民族的交往,使得几位相关人物的传记以类相从,前后相连,发展轮廓非常清晰,司马迁对人物传记次序的巧妙安排造成了《史记》一书婉转多变的叙事脉络,在明灭起伏中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3.《史记》的人物传记,有分传,也有合传。分传是人各一传,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人物传记血脉相通,各篇都有自己的灵魂,有统摄全篇的主导思想。咱们再来谈一谈第3个问题,史记之所以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还在于《史记》善于处理复杂的场面,显示出高超的驾驭材料的能力。1.司马迁善于运用多种叙事手法,来处理头绪众多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错杂的重大场面,条理清晰,具有很强的驾驭材料的能力,例如《陈涉世家》把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形势,千头万绪的事件,非常清晰的勾勒出来;西汉前期的重大事件莫过于诸吕之乱和七国之反,这两大事件分别见于《吕后本纪》《孝文本纪》《吴王濞列传》等篇目,在叙述这两个事件的原始以及经过时,司马迁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对事态的轻重缓急,明于心而应某某,成功的运用了顺序,倒叙,正序,侧序等,使人应接不暇而又一目了然。第2点,史记的场面描写非常精彩,写荆轲刺秦王是险象环生,惊心动魄,写鸿门宴是剑拔弩张,一触即发,写XX宫诸侯君臣始朝议,则秩序井然,庄严肃穆……不同场面有不同的气氛,司马迁采用白描 铺陈 渲染等笔法,传达出了各种宏大场面的实况,以及自己的独特感受。可以说,《史记》固然时而穿插生活琐事,但司马迁更善于写复杂事件中大场面,这也是史记一书的厚重之处。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汉赋的起源和基本特征说课稿》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