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活着》福贵形象分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活着》福贵形象分析
摘要:文学即人学,创造生命,可以说是现当代小说写人的最高艺术追求。所以,对人物形象的探讨极其重要。针对国内外对《活着》及其人物福贵这一形象评价的分歧,本文将以福贵这一形象为立足点,贯穿于中国五四以来农民题材小说的发展,来剖析农民福贵的形象,了解福贵这一形象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生命;无奈;沉重;坚韧;本真;哲学
小说的创作是离不开人物的,“小说艺术是涵盖于塑造人物形象,艺术典型的艺术。”[1]尽管现当代小说作品中有已经不以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为主,明显淡化人物,诗化人物倾向的标新之作,但对于文学创作的主潮流来说,人物形象塑造位置仍重要,特别是八十年代后期九十年代初,小说创作更多地关注人本身,从社会学层面深入到从文化哲学,生命哲学,人本哲学的层面挖掘人物,致力于对人原本状态的还原式描写,致力于活生生的生命创作。看似少了些典型,实则多了些生活实感和生命质感。余华的《活着》正是创作于这一时期,其主要人物:农民福贵,有血有肉,有汗在淌,有泪却没有轻易流。余华运用站在他处的写法,残酷的情节安排,深刻地诠释了千百年来中国农民的苦难和不被人关注的内心痛苦世界,是一出人间的悲剧,是一幕黑色的幽默。
一、在无奈中承受生命的沉重
人的生存状态,不可改变,所做的只能世世代代这样生活下去。何况,历来,农民处于社会的底层,力量是弱小的,对于环境,他们无能为力,像福贵如此般遭遇的农民也不乏其人。可以说,福贵的一生中,他一直是被动的,被迫的,在时间列车前进的轰轰烈烈中福贵即使有那么点主动,那么点努力,也被那样的生活环境抹杀了。在《活着》中当福贵被拉了壮丁,被迫混入部队后,他一样挂念自己的娘,自己的妻子儿女,想过逃走,偷偷回家,和家里人团聚,这是福贵在那个时代,那样的战争环境对自己命运的抗争,但是当他看到一个出逃的人挨了枪子,被毙了后,他不得不放弃了,他只有无奈地待在了部队里,以求有一天活着回到家。得以和家人团聚,这是唯一的希望。在这样的希望下,福贵在不可改变的现实状态中妥协了。遭遇无法回避的灾难,“人的生命的强化,别无途径,只有承受痛苦,接近痛苦”[2],福贵的农民身份为他一个人吞下苦果,承受一切提供了有利砝码。
“热爱人生的人,是敢于将生活的苦酒一饮而尽的人”[3],基于这点,福贵是热爱人生的人。在父母、妻子、儿子、女儿、女婿、外甥七个至亲的人都因自己,社会或不可抗拒的命运先于他相继离开人世,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孤独的度过晚年,与他相依为命的是一头他自己取名,和自己一样名字的老水牛,这是我们对福贵形象颇有异议的一部分:一个人在亲人一个个离去以后,自己亲手埋掉一个个亲人之后,还可以“苟且”活下来,与一头老水牛在田间自得其乐?每个人都会有无奈的时候,也应该承认福贵的无奈。作为一个农民,他没有充足的金钱,没有丝毫的权利,他无法在亲人有病的时候买得好药寻得良医,无法给家人舒适的生活,让家人衣食无忧,但他并没有放弃为家人的努力。作为一个农民,他全部的希望是土地,土地是他的生存依据,谁也无法否定作为一个农民福贵没有在他的土地上辛勤的耕作,所以他是合格的,只是对命运的沉重无法不无奈,也正是这种无奈,让人们真正领悟了痛苦。
这是余华的残酷,“他残酷地剥夺和撞碎了世人习以为常的领悟苦难,领悟生活的方式”[4]。让我们看到了残酷的现实和农民在现实面前的势单力薄,这是中国农民在面对苦难时最真切地反映。福贵可以选择“高贵”的死去,来表现他的“情”,他的“好”,但却选择无奈地活着,承受生命的沉重,这是一个真正的人本主义命运的诠释者。
二、用坚忍来书写生命的哲学
曹文某某《中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时的平静。
[1]金某某.中国当代小说艺术演变[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21.
[2][3][5][9]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56:57:72.
[4]郜元宝.余华创作中的苦难意识[J].文学评论,1994,(3):79.
[6]余华.活着[M].上海:南海出版社,2001:1-2.[7]蒋某某.余华:作为陈规的破坏者[J].当代文坛,1994,(5):36.
[8]赖某某.先锋浪潮中的余华[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11.
[10]刘旭.吃饱饭之后怎样——谈余华的小说创作[J].当代作家评论,2000,(4):73.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活着》福贵形象分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