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文体知识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2)

本文由用户“kanfoudih”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12-21 13:03:34 举报文档

以下为《说明文文体知识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2)》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说明文知识

一、定义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个人知识的文章体裁。

说明文分类

①按说明对象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的对象是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特征、种类,功用等。

事理说明文的对象是阐述概念、原理、规律、原因、关系、方法等。

②按语言风格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

说明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时间顺序:从早到晚、从先到后、从古到今。

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外到内、从中间到两边、从远到近,等等,用于介绍建筑物或具体物品。

逻辑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到次要、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从具体到一般(或从一般到具体)。

大多数文章不会只采用一种说明顺序,往往交叉使用几种说明顺序,从而使说明更加透彻。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重点考察前6种)

举例子: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的例子,具体充分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具有说服力。

作比较: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和……进行比较,突出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加具体、深刻。

列数字: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列举……的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更具有说服力。

分类别: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将……分为几类,层次清楚、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打比方: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比作……,生动形象的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浅显易懂,易于读者理解与接受。

下定义: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特征。

作诠释:运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具体解释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使说明通俗易懂。

列图表:运用列图表的说明方法直观形象、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便于比较。

摹状貌:运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运用……等词语,形象传神地描摹了事物……的特点或形状。

引资料(或作引用):运用引资料的说明方法,

①引用史料、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示定律等的内容,具体有力的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增强说明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②引用典故谚语、诗词歌谣、神话传说、新闻报道(真实性)、逸闻趣事等内容,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的文学性、可读性。

注:若引用放在开头,引出说明对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五、说明文结构

说明文结构:

总分式:总--分;总--分--总;分--总。

递进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等

并列式:没有主次、轻重之分,平行式结构。

六、说明语言

说明语言有两个特点:

准确性、严密性。2.生动性、形象性。

说明文语言的考点:

1.“××”词能不能删掉?(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

答题模式:

①表态(删还是不删);

②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 等词表程度修饰;“大约”“可能”“左右”表估计,“多”“有余”“多数”等表数量。

③词语带进原句是什么意思,若删去,原句就变成了什么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④“××”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词好在哪里?(加点词有何作用?)

答题模式:用了“××”词,生动地(或准确地)描绘..一幅画,烘托了..氛围,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或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常用的限制性词语



限制内容

词语举例



限制时间

目前、迄今为止、不久的将来、已经、一向、渐渐、当时



限制程度

最、比较、几乎、相当、稍微、更加、很、尤其、很大程度



表示估计或猜测

大约、可能、左右、差不多、也许、大概



限制数量

之一、多、有余、很少



限制范围

大多数、全、都、大部分、大面积、总共、少数、主要、一切等



表频率的限制

一般、往往、常常、通常、总是、有时、屡次、偶尔



答题格式:

明确该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还是生动性、形象性。



准确性、严密性

解释词义,表……的限制





放在句中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删掉后,新句意,答出区别点)





该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生动性、形象性

运用……的修辞方法,把……拟人化或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运用……的描写,通过……等词语,生动传神地描摹了……的……特点或景象,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七、其他题型

1.多个例子能否删除?

(1)不能删除。

(2)分别概括所举例子的内容。

(3)不能删去的理由:①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了事物的什么特点。②从古今中外时间等角度进行分析,增强说服力。

2.分析材料能否作为某段的例子或者在哪段某某?为什么?

(1)确定段落(2)概括材料的内容(3)和某段说明的事物的特点一致。

3.段落的作用

(1)开头段。①点明或引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②统领全文③引出下文相关的内容说明.④开篇点题,与标题相照应⑤用什么的内容或手法,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中间段。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上文关于……内容的说明,引起下文关于……内容的说明。

(3)结尾段。①总结全文②指出说明对象的作用、用途、发展前景、发展意义③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4.调整顺序

分别分析说明的内容,它们之间是与上文中的……一一照应/递进关系/从……到……的逻辑关系/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所以不能颠倒/调整顺序。

顿号

(1)大并套小并,大并逗,小并顿。(并列结构内部又包含并列词语,为区分层次,大的并列结构之间用逗号,小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顿号。)

例:过去、现在、未来,上下、左右,中国、外国,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

(2)并列谓和并列补,中间不要去打顿。(并列性的谓语之间和并列性的补语之间用逗号,而不用顿号。)

例:①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②这个故事讲得真实,动人。

(3)集合词语连某某,中间不要插进顿。(集合词语是紧密的结构,不能用顿号分隔开来。如“师生员工”,其间就不能用顿号。)例:我们这里有十多所中小学。

(4)概数约数不确切,中间也别带上顿。(概数即约数,是不确切的数目,中间不能打顿号。)

例:我刚要跨进大门,被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子捉住了。

(5)多个(3个及以上)引号书名号并用,中间不用顿号。

例:①“大宅子”“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分别比喻什么?

②《送友人》《静夜思》《望岳》都是杜甫的诗。

(6)并列词语中“和”“及”“或” 等连词,连词前不带顿号。例:各级政府、人民团体和社会个方面都要按要求开展工作。

(7)并列词语中带语气词,并列成分之间不打顿打逗。例:妈妈经常给我讲她的纺线啊,织布啊,做军鞋啊。

插叙的作用

①交代了……内容(概括内容);

②解释了……的原因;

③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伏笔;

④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

⑤突出人物性格(形象);

⑥突出文章主旨;

⑦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情节完整;

⑧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多项定语排列一般顺序:①表领属性的或时间、处所的;②指称或 数量的短语; ③动词或动词短语;④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⑤名词或名词短语。另外,带“的”的定语放在不带“的”的定语之前

以上为《说明文文体知识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2)》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