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 大豆可持续成产和贸易标准研 究课程论文》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
本科生课程论文
/
题 目:
大豆可持续成产和贸易标准研 究
( 第二行不写就删除 )
姓 名:
●● ●
学 院:
专 业:
● ●
班 级:
●●●●●
学 号:
●●●●●●●
大豆可持续生产和贸易标准研究
社会181 李某某
摘要:
关键词:大豆;可持续生产;大豆产业
一、导言
大豆不仅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更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粮食、油料、饲料和能源兼用作物,近年来也成为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备受青睐的保健食品之一。大豆是我国第一大油料作物,我国历史上曾是大豆的最大生产国,但 20 世纪 60 年代后被美国取代,1974 年和 1998 年分别被巴XX 阿根廷赶超[1]。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畜牧业、加工业的飞速发展,大豆的食用、饲料等消费需求迅速增长,国内大豆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不得不依赖大量进口。 2000 年中国年进口大豆突破 1000 万 t,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2003-2007 年连续 5 年大豆进口量超过当年国内生产量,2005 年进口量 2500 万 t,2006 年进口量近 3000 万 t,是当年国产大豆的 1.8 倍,超过当年世界大豆贸易量 1/3, 由世界最大大豆出口国变为最大进口国。2007 年进口量高达 3500 万 t,2008 年更是高达 3774 万 t。据预测,我国大豆的需求量还将不断增长,未来 5-10 年内每年大豆进口量将达到 4000-5000 万 t,而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发布的消息,2008 年中国大豆产量仅 1650 万 t[2]。由于过分依赖国外进口大豆,我国大豆行业存在明显的原料供应安全问题。特别是由于美 国、巴西等主要大豆生产国利用大豆生产酒精、生物柴油等新物质能源[3,4],增加了大豆的当地需求量,减少了出口量,导致大豆价格明显上升[5]。大豆作为我国入世之初最早全线开放的农产品,如今大豆价格的制定权已由美国等国家掌握,如从 2005 年 1 月 204.81 美元 /t 飙升至 2008 年 1 月 459.84 美元 /t。中国作为世界上 最大的大豆消费国和进口国,却完全没有话语权,使我国大豆产业处于受制于人的不安全状态,外资正大举进入我国整个大豆产业链各环节[6],其整个产业正遭遇国际企业和国外大豆主产国垄断的危机。我国大豆产业处于受制于人的不安全状态,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粮食安全,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和农业的持续发展。
二、国内大豆产业的历史演变及现状
根据不同时期出土的考古发现材料可以看到,中国野生大豆品种资源丰富且历史悠久,勤劳智慧的古代先民们经过不断采集和人工驯化,在世界上最早培育出了栽培大豆。作为大豆的故乡,中国在几千年前就已开.经始了大豆的栽培活动,古文献记载“五谷”中粟、黍、菽、麦、稻(麻)的“菽”,就是指大豆。总体看,大豆在中国经历了从野生到栽培,从主食到副食品,从主要出口到依靠进口的历史变迁过程。春秋时期以前,大豆经历了从野生生长到人工栽培的演化,并已逐渐成为较为普遍和日常的XX作物之一,例如《诗经·小雅·小宛》中就有“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诗经·小雅·小明》曰:“岁聿云莫,采 萧某某”。此时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仍是黍和稷,在粮食生产中占有最主要的地位,正如《诗经· 豳风·七月》中的“黍稷重zK,禾麻菽麦”;战国到秦汉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种植制度的改变,大豆在中国粮食作物中的地位发生巨大改变,一举成为人们生产的主要粮食作物和生活中的主食,春秋以前“黍稷为主”的粮食构成已经转变为这时的“粟菽并重”了,《管子·重令》中就有记载:“菽粟不足,末生不禁,民必有饥饿之色。《墨子·尚贤中》又曰:“贤者之治邑也,蚤出暮入,耕稼、树艺、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5]大豆作为主食的食用方式一般为煮食,如《礼记·檀弓下》中:“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其中“啜菽”即为喝豆粥。自汉代以后,中国北方旱地农业精耕细作技术和南方水田农业技术相继成熟,粟、麦、稻等相对高产、优质的作物先后发展成为了最主要的粮食,虽然这期间大豆种植范围扩展、栽培技术不断完善,但是由于与其他主粮相比产量相对较低、作为主食加工方式进步不大等因素,大豆逐渐退出了其主食的地位,只偶在灾荒年作贫苦人民食用的主要粮食。伴随着中国食品加工技术的发展,大豆主要转向作为制作豆腐、豆浆、豆酱、豆豉、腐乳等豆制品的食品加工原料,此外大豆还可用来榨取豆油,剩下的豆饼可以用来肥田或者用来饲养牲畜。可以看到,大豆作为主食地位下降后,由于其多功能性,在其他方面有所发展。
在“以粮为纲”的计划经济时代,大豆虽身属粮食,但实际上让位于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主粮和薯类。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大豆种植面积在700万公顷的水平[7]。改革开放以后,大豆种植面积扩大,整个上世纪80年代在722万 -844万公顷的幅度内波动。90年代,大豆种植面积波动较大,1991年跌回到改革开放初期 700万公顷的水平,1993年突然从1992年的722万公顷陡扩到945万公顷,但整个90年代,大豆种植面积主要在750万- 850万公顷内波动。21世纪的前10年中,大豆种植面积除了两年低于900万公顷外,其他年份在913万-959万公顷内波动,这是大豆种植面积相对稳定的时期,但同期也恰恰是大豆进口迅猛增加和国内油脂企业经受严重冲击的时期。2010年后,大豆种植面积明显地逐年下降,2013年又跌回到改革开放初期或90年代初700万公顷的水平。
我国是大豆原产国,也是大豆生产大国、进口大国和消费大国。2012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1.42 亿亩,总产量约1 300万吨,占全球大豆产量的 4.7%;进口大豆5 838万吨,占全球大豆贸易量的 60%。当年实际消费大豆6 400万吨,占全球实际消费的25%[6]。其中用于食品加工的国产大豆总量超过1 000万吨,其中30%用于大豆分离蛋白生产,年产量达到70万吨,大豆蛋白加工在我国已成为一个新兴产业,呈现迅猛发展态势。出口量占世界食品大豆蛋白的50%。 从发展趋势看,随着人口总量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习惯的变化,今后10年我国大豆消费总量将会继续增长,食用大豆消费将稳定增长,大豆蛋白增长较快。
三、美国大豆产业的历史演变及现状
根据目前已有的文献记载、考古发现、实验数据等资料可知,大豆是由他国引入美国并逐渐发展起来的外来作物。“认为一种作物在异地成功引种的次数或引种路线只有固定一次或确切一条的观点是不明智的。一种新作物可能在一个地区迅速引种成功,也有可能在另一个地区较长时间内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很多时候作物的成功引种是伴随着多次引种尝试的。同样,大豆早期在美国的引种问题也应该被视为一个具有长期性、多次性、随机性的引种过程。通过对文献的梳理,通过分析大豆早期在美国的引种情况可以总结出: 在引种目的上,最初主要是由航海者、政治家、植物学家、农学家等人,因个人兴趣、外交事务等原因所引起而发生的[8],并不是农业专门机构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所进行的; 豆种来源上,有的直接来源于中国,有的则是通过日本、英国等地间接被传到美国; 试种范围上,18世纪的两次引种,豆种基本是由一两个州的农学家在当地进行小范围的试种,后续的相关记载并不多见。而 19 世纪中期的两次引种试种成功后,多地区的农学家和农民们通过部分州立农业协会和美国专利局,进行了较多次的种子交换和种植情况汇报,大豆试种范围已从早期的零星点扩展到了东部中部的部分州XX县地区; 栽培利用上,最早大豆引入种植收获后,曾用来制作酱油还有小部分出口。19 世纪中期的两次引种后,大部分人都认为大豆适应美国当地的气候条件,收获后的种子已有小部分用来烹饪以食用,或者直接用来喂养家禽和家畜[9]。
19世纪中期以后,大豆在美国多地得到了引种和试种,也引起了比之前更多的关注,可以总结出本阶段有以下特点: 在引种行为上,该时期的引种不再是个人兴趣使然的偶然性事件,大豆及其用途已开.经始被更多的人所注意到,高校农学家、相关企业家们通过在他国进行农业考察和互动交流的机会得到了大豆新品种,并有意地将品质较优或可能适合的豆种引入美国,并在其州***农事试验站进行试种和连续性的品种比较试验,这些引入的豆种主要来自于中国、日本、欧洲等地[10]; 在试种范围上,19 世纪末大豆引种和试种范围已基本实现从点到面的扩展,即呈现出由个别州零星试种到全国多个州试种,各州试验站的大豆实验报告也反映出不同地区大豆适应性的差异; 在品种栽培上,1889 年以前,那些少量被引入美国的大豆豆种甚至都没有准确统一的关于品种名的记载,到1898 年以前美国的大豆品种也不多于8个,而不同时文献中大豆名也有出现过多种,其中包括“soy,soja bean,Japanese bean,Japanese pea,soy bean,soya bean”等,至19 世纪末才逐渐统一使用“soybean”来指称大豆[9]; 在加工利用上,早期大豆在美品种数量少且种植范围小,再加上没能处理好其味道等原因,较少被人食用或被加工。19 世纪末各州大豆试种的报告显 示它主要还是更适合作为牧草或饲料作物,这一时期大豆更多的食用、加工和利用价值还没有得到开发,大豆的利用率不高。因此,可以说至迟在18世纪中期大豆已被引入美国并在个别州开始了零星种植和散布。至19 世纪末美国几乎各州都有出现过关于大豆种植情况的记载,总体上说大豆自传入 美国到19世纪末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早期引种和缓慢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生物技术不断发展并被应用于大豆育种和生产之中[10]。1996 年耐除草剂转基因大豆开始在美国种植,此后转基因大豆快速推广并逐渐占领美国市场,在此期间南美大豆也有了迅猛发展。大豆在美国经历了早期试种和缓慢发展期、快速发展期和波动发展期之后,开始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这段时期相较于上阶段波动发展时期,在大豆生产的各方面趋势相对较为平稳,整体上看是在起伏中稳步上升发展的。总体上看,21 世纪以后大豆在美国的种植和生产相较于之前的几个发展阶段来说,处于较平稳的上升发展趋势,也有个别年份因为自然因素等出现过一定的起落情况,大豆种植和收获面积在历史阶段的变化轨迹也基本吻合。1996 年大豆的种植和收获面积分别为6420万某某和6334 万某某,一直到2006 年都处于较平稳的发展阶段[9],到 2007 年大豆种植和收获面积大幅度降到本阶段最低点之后, 从2008年又回到平稳并有上升发展的趋势,并在 2017 年分别扩大到了9014 万和8952 万某某。大豆总产量和单产水平总体上也属于波动中有稳步提升。1996 年大豆总产量为 23. 8 亿蒲式耳,发展期间在 2003 年、2007 和 2012 年有过总产的减少,到 2017 年全美大豆总产量已经增长到了 43.9 亿蒲式耳的历史最高值; 大豆单产方面,1996 年单产是每英亩收获 37.6 蒲式耳大豆,到 2017 年提高为了每英亩 49.1 蒲式耳,其中 2003 年、2008 年和2012 年曾出现较大幅度降低,2016 年时单产 达到历史最高值每英亩收获52蒲式耳大豆,该阶段平均单产已达到了每英亩41.9 蒲式耳,相较于上一阶段单产进一步提高。
20 世纪末以来,美国大豆种植生产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种植规模上,从2000 年至今大豆种植和收获一直保持在全美的31 个州,生产产值除个别年份有降低外,其他均处于平稳增长中,2016 年美国大豆单产量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大豆品种上看,转基因大豆从1996 年开始投入美国市场,刚种植时只占美国大豆品种的7.4%,由于转基因大豆的高产、 高效等优势,之后开始迅速增加到 1999 年占种植面积的55.8%,2017 年美国种植转基因大豆的比例已经达到了94%。同时,从 1996—2017 年间由私人***向美国农业部植物品种保护局申请大豆品种保护的种子比例达到了将近 95%。区域化生产上,玉米带依旧为最大的主产区,但它占全美大豆总产量的份额继续呈下降趋势,相应地该时期北部平原和大湖区大豆总产量则持续增加,而南部三角洲区产量占比依然很少。各产区内不同州的大豆产出量的差距正在缩小,伊利诺XX和艾奥瓦州仍然交替成为全美最大的大豆产州。大豆利用上,本阶段大豆种植后粒用大豆的收获率继续增加,已经达到了将近98.6%。 收获的豆子主要供给国外出口和国内加工利用,除了食用、饲用、工用等方面的用途外,大豆还可以作为新型生物燃料、各种食品添加剂等,大豆及其制品更多的利用价值在不断被开发[10]。
综上,大豆在美国的引种和本土化之路经历了早期引种和缓慢发展、快速发展、波动发展和稳步发展四个阶段,大豆生产系统内自然、政治、经济、 技术、文化等不同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得四个时期相互承接而又各具特色。中华民族的农耕文明历史悠久,长久以来的中外农业交流活动把大豆带到了 世界各地,而大豆作为原产于我国的重要农作物如 今却需要高度地依赖他国进口,研究大豆在美国的引种推广历程,既为中国大豆产业发展提供了他山之石,也为其他原生作物的发展提供了前车之鉴。
四、中美大豆产业的对比和优势变迁
大豆作为中华农业文明的宝贵作物品种,在不同时期通过各种途径被不断地传播和推广到世界,并实现了在各地的本土化发展。可以说千百年来大豆不但满足了人类对于优质植物蛋白摄取的需求,还带动了与其相关各部门产业经济的发展。一个世纪以来中美大豆生产格局产生了置换和逆转,这样的历史转变过程对中国和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方面,大豆作为一种域外作物在美国的引种和推广种植,不但丰富了美洲大陆的农作物品种,成为亚洲与美洲农业交流活动的参与者与践行者,引种推广后的大豆还与美国农业生产相互作用并走上快速化发展道路。2017年美国大豆生产总量 43.9 亿蒲式耳,总产值高达 410 多亿美元[12],是位于玉米之后美国第二大经济作物,对国家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美豆不仅加工后用于国内食用油、动物饲料、食品添加剂、生物柴油等多方面,大量出口的大豆还满足世界各国特别是中国市场对于大豆的需求,根据对美国大豆及其产品豆粕和豆油出口情况的统计,出口贸易以大豆为主,主要的对象国是中国,豆粕和豆油出口量较小,主要面向南美国家出口。美国农业部数据则显示,2016年美国农产品出口总值约1296亿美元,大豆、豆油、豆粕三项的出口总值共约254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总贸易额的19.6%,其中大豆单项出口就占农业总出口贸易值的15.8%。巨额的出口贸易值显示大豆是美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且在农产品出口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作为世界大豆重要的生产国之一,美国对于世界出口市场的依赖度较高。当然也应该注意到,随着南美国家大豆生产的扩大,美豆占世界总产量的份额一直处于下降趋势[12]。
另一方面,大豆最早起源于中国并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制作和食用大豆制品的国家。战国到秦汉时期大豆作为主食食用的方式比较简单且一直没有太大的改进,随着稻麦等主粮作物的发展,秦汉以后大豆在食物系统中的主食地位下降,中国古代勤劳智慧的先民们利用大豆作为原料,创造和制作出了品种多样而又各具特色的大豆食品。不同种类的大豆制品与中国悠久的饮食文化相互影响,不但丰富了人们的餐桌选择,还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大豆饮食文化。大豆及其制品的对外传播,是中国特色大豆文化的彰显。随着20世纪中期以后世界主产国和出口国地位的退出,90年代末大豆净进口国地位的确立,越来越多的美洲大豆进入中国市场。历史时期内,大豆的适度进口不但缓解了国内大豆的消费需求,还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在耕地有限的情况下提高了玉米、水稻等主粮作物的种植,确保了国家的粮食安全[13]。然而,由于大豆消费结构的变化、消费量的快速增长、国外资本的大规模进入等因素,中国大豆产业没有实现快速发展,反而在国际化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地位。同时,由于转基因作物的一直具有争议性,而中国每年大规模进口用于压榨的美洲大豆都是转基因大豆,大豆食品安全性问题也由此产生。目前中国大豆进口量大且对市场依赖程度高,特别是在2018年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中美大豆贸易问题也较为凸显。
总体看来,大豆在中美不同的农业自然条件和社会现实状况中经历了完全不一样的历史发展道路。中国是大豆的故乡,作为中华民族古代农业文明的“五谷”之一,大豆在中国经历了从野生到栽培、 从主食到副食、再到主要用于加工压榨的历史变迁过程,在中国食物系统中具有的重要性地位。相比大豆在中国可以追溯千年的悠久历史发展,美国大豆引种后经历了较长的缓慢发展期,其兴起之路主要是在近一个世纪之内,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中美大豆生产的优势地位开始发生转换。从中美大豆发展历程的比较研究中我们看到,在当今科技水平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格局的背景下,一种作物、一项技术甚至是一门产业的全面发展,需要得到来自国家和社会的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等各方面力量的共同支持。大豆产业不单单只是关乎种植业或食品加工业的单一生产部门,而是以大豆为核心而形成了从种植到收获、到运输和加工、再到消费的完整产业价值链经济[13]。
大豆最早起源于中国,并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栽培、食用和加工历史。历史上中国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主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20 世纪初期以后,中国大豆的生产和出口市场受到多重因素影响而停滞,美洲大豆生产则在此期间崛起,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就发生了中美大豆优势地位的逆转。面对这样的历史转变,我们应该看到这是与大豆相关的政治、技术、经济和文化等多重因素共同构筑的结果,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豆相关政策实施国家政策是政府部门根据国家历史时期内具体国情而制定和出台的相关行动准则,是指导和影响社会发展和人民奋斗的参照标准和遵循方向,任何一个行业和产业的快速发展,都需要在国家持续有力的政策支持下才有可能实现。新中国成立以后,面对世界人口大国和耕地资源有限的客观现实条件,保证国民的粮食供给就成了国家发展的第一要务,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不但关系到人民百姓的生计问题[14],更是社会稳定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20 世纪 60 年代“以粮为纲,全面发展”作为农业生产方针的提出,使得单产相对较低的大豆栽培面积减缩而更高产的玉米、水稻等口粮作物面积扩大, 以确保国家实现口粮作物的完全自给。与其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onkers about biofuels [J]. Nature Biotechnology,2006 (24): 755 - 760.
[1]李某某. 我国的大豆加工业[J]. 新农业,2009,(1): 6- 7.
[2]李俊.国家粮油信息中心:2008 年中国大豆产量1650 万吨[J]. 中国禽业导刊,2008,25(14): 48.
[5]李某某. 生物质能源对玉米、大豆国际市场的影响分析[J]. 中国科技论坛,2008(1): 79- 83.
[6]于某某,张某某.论我国大豆产业安全问题及对策[J].价值工程,2009(2): 11- 14.
[]我国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战略研究[R]. 国家发展改革委, 2010.
[]促进我国大豆加工业健康发展的对策研究[R]. 国家发展改革委, 2007.
[]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R].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1.
[]关于促进我国大豆产业健康发展的报告[R]. 国家发展改革委, 2011.
[]王某某.丝绸之路农业交流对世界农业文明发展的影响[J].**_*汉文版),2017(3):1-8.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 大豆可持续成产和贸易标准研 究课程论文》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