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本文由用户“GuangBei1011”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6-22 07:44:22 举报文档

以下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 经济条件: 19 世纪上半叶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矛盾。

(1) 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它既是一场生产技术和生产力的革命, 又是生

产关系的一次重大变革。资产阶级在不到 100 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

代所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 还要大。 这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封建生产方式, 确

立自己的统治地位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及其激化。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引起的危机”。

(原因: 一是社会生产部门比例失调; 二是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不足。 这两个原因都根

源于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2、 阶级条件: 无产阶级由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发展。

(1) 捣毁机器→以罢工形式进行的经济斗争: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英国宪章运动、 德国

西里西亚工人起义。(共同特征: 建立了工人革命组织, 并在运动中起到了骨干作用。)

(2) 工人阶级的斗争孕育了一批无产阶级的领袖。

第一个阶段: 只认识资本主义各个现象的片面及其外部的联系。 工人阶级还是一个所谓“自

在的阶级”。

第二个阶段: 理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 工人阶级就变成了一个“自

为的阶级”。

3、 思想条件: 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困惑和社会理论领域的众多探索

(1) 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发展与衰落: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德国古典哲学的缺陷。

(2) 解决社会矛盾诸多方案的破产。

(3) 自然科学的新成就和社会科学的新探索

4、 个人条件: 马克思、 恩格斯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和内容:

定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

遍规律的学说, 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

规律的学说。 ”

内容: 从学科构成看, 马克思主义是“板块结构”;

从层次高低和稳定性看,马克思主义是“层次结构”。 它分为根本方法、 基本原理、 具

体论断三个层次;

(“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分清马克思主义的这三个层次, 将最低层次的

具体论断教条化, 认为只要这些具体论断不合用了, 就说明马克思主义过时了。 其实,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不会过时, 经受了社会实践反复检验所证明了的那些马克思主

义的基本原理也不会过时。)

从国别(民族)形态看, 马克思主义是“过程结构”: 马克思主义在与各国实际相结合、

在应用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形成的具体国别(民族)形态和阶段形态。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分期: 四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1、19 世纪的奠基时期(1848-1895); 2、20 世纪初社会主义革命的酝酿和准备时期(1895-1917);

3、 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连续胜利中重大发展时期(1917-1956); 4、 20 世纪下半叶以来

曲折前进时期(1956-)。

今天为什么要读马克思: 马克思以下四个方面的思想至关重要:

第一, 马克思认为社会将遵循某些既简单又包罗万象的运动定律, 因而可以对其发展方向做

长期的预言。

第二, 他认为这些规律无一例外都是经济性质的规律; 塑造社会的唯一力量就是“物质生产

的力量”。

第三, 他认为这些规律的表现形式始终是阶级斗争, 直到历史的终结。

第四, 他认为在历史终结时, 阶级和国家必将消亡, 地球上将出现一个人间天堂。

哲学三重境界: 对自我的关照; 对生活世界的关照; 对存在的终极关怀

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事物原理的智慧; 哲学是对人生反思的思想;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 哲学是什么?

1、 哲学是理论化、 系统化的世界观。

(什么是世界观? 看的是“整个世界”, 而不是“局部世界”; 看的是“整个世界” 最深层次

的本质, 而不是“整个世界” 的表层现象。)

(什么是“理论化、 系统化”? 理性化的表现是以概念为基本要素的逻辑判断、 推理、 论证。

所谓理论化、 系统化的世界观, 就是用一系列概念、 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世界观

理论体系。)

2、 哲学是自然知识、 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知识来源于科学知识, 哲学家是通过对具体科学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的途径来形成自己

对宇宙终极本体的知识和观点的。 哲学是一门科学知识体系, 具有与科学知识一样的可靠性

和权威性。

3、 哲学是关于整个世界最普遍本质和规律的学科。

哲学和具体科学是普遍和特殊、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哲学和具体科学相互依赖、 相互作用。

4、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什么是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 一般来说,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

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哲学基本问题: (所谓哲学的基本问题有两层含义。 其一是说, 这个问题贯穿哲学发展过程

的始终。 其二是说, 这个问题在哲学的诸种问题中始终处于中心或主导地位。)

具体内容: 1、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何者为第二性问题。 2、 思维能不能正确地反映存

在的问题。 3、 思维怎样反映存在的问题。(前提: 承认思维能反映存在。)

哲学派别的分类:

比较:

客观唯心主义: “宇宙精神”决定一切。

主观唯心主义: 推崇个人精神和意志的力量, 精神万能论和唯意志论。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否定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 坚持物质决定论, 坚持意识能动作用的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实践(主体性原则(能动性、 合目的性、 价值、 善): 区别于旧

唯物主义; 客观性原则(受动性、 合规律性、 知识、 真): 区别于唯心主义。)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在哲学研究对象上的体现, 是把整个世界的普通本质和一般

规律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在哲学内容上的体现, 是实现了“两个高度统一”, 即唯物主

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体现在哲学的基础、 出发点、 核心、 归宿和社会作用上, 是

实践性及建立在实践性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的无产阶级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 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把物质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或元素;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从物质世界本身找世界的本原, 否定了上帝和精神是世

界的本原, 奠定了唯物主义的坚实基础。 但是, 把物质和物质的某些具体形态(水、 火、

地、 木等) 混为一谈, 无法解释客观事物的多样性及其内在差别。

2、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把物质归结为“原子”;

(与朴素唯物主义的比较? 相同点: 都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事物; 不同点: 科学概念/ 朴

素的生活词汇。 )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说明世界的物质性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有力地批判了唯心

主义, 沉重地打击了宗教神学的思想统治。 但由于当时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性, 不懂得

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 把物质和物质结构、 属性混为一谈, 既经不住自然科学发展的

检验, 也经不住唯心主义在新情况下的攻击。

3、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

感知的, 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 摄影、 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如何解决物质与具体物质形态的关系问题? 物质以具体的形态存在, 物

质的具体形态是复杂多样的; 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

的物质定义上是对物质现象的高度概括。)

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时间与空间(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过程性和周期性。 空

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 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 承认时间和空间

与物质的不可分割性, 就必然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论:

1、 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现象, 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动物心理不是

人的意识, 而是为意识的产生准备了物质条件。 人类意识不是生物发展的结果, 而是社会的

产物。 并非一切物质都具有意识, 从无生命物质到人类意识的发生经过了长期的过程。)

2、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

是科学的结论。“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的提法, 不仅坚持了唯物主义、 反对了唯心主义, 而

且准确深刻地表达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划清了与旧唯物主义的原则界限。 )

3、 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1) 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2) 反映是客观世界的

主观映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反映客观内容的意识形式则是主观的。)

4、 意识的能动作用。

世界物质统一性

1、 什么是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而这种物质性不是

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能证明的, 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长期的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

2、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

3、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溯源:

笛卡尔: 人的心灵具有思想的特征, 而物质世界的本质是“广延性”, 即占有空间。 这样,

心灵和世界就是截然分开的。

霍布斯: 把人们仅仅视为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根据这样一种想法, 思想只不过是“内在的

运动”。 人们像所有其他事物一样, 也受到自然规律的控制, 而哲学的问题说到底就成了科

学的问题。

欧文: 人们只是他们的环境的产物, 因而, 环境的改变就是问题的全部所在, 这对于改变人

的行为是必须的。

马克思拒绝接受朴素唯物主义: 这些观点通常持有一种“知觉论” 的主张, 即头脑就像照

相机, 记录它从外部世界获得的资料。 我们可以把这种主张称为描写的或符合的知觉论。 在

马克思看来, 问题在于它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消极的描写。 它没有考虑这样一个事实, 即人们

在世界中是主动的, 他们改变着自然以及他们看到的东西。

康德: 人的头脑通过它强加于实际存在物的直观的范畴和形式来构造世界。 空间和时间并不

存在于外在我们的世界, 而是我们在感性认识中强加于实际存在物以便将其加以整理和概念

化的“感性形式”。 人的精神创造其周围世界的主要方面, 世界是人建造的。

黑格尔对康德的批评: 第一个批评是, 康德认为, 人的精神具有普遍的、 超历史的特性, 人

的精神的基本结构在任何时代和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 相反, 黑格尔则论证说, 人的精神是

随着时间发展的, 而且, 在存在于相同时间的不同文化中, 人的精神也许可以达到不同的发

展水平; 第二个, 而且更为重要的批评是, 精神是通过与世界的相互作用而发展的。 这是一

个“辩证的” 过程。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评: 马克思认为, 黑格尔已经接近了真理。 精神和世界的确是同时变化

的。 但马克思还认为, 同康德一样, 黑格尔也把实际的情况神秘化了。 因为在黑格尔看来,

一切事物都只是在思想的层面上抽象地发生的, 就如同我们的概念发展的历史。 而这一点正

是马克思所反对的。

马克思确认并批判了两种居主导地位的哲学传统。 从霍布斯到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有缺

陷的, 这是因为它的非反应的和超历史的特性, 因而它不能够理解人们在创造他们见到的

那个世界中所起的作用。 但在理解人与自然界的连续性上唯物主义又是值得赞扬的。 唯心

主义, 其最终形式是黑格尔主义, 懂得历史发展的重要性, 但它又将这一发展限制在思想

的发展中。 不难看出马克思要从每一方面吸取什么以便发展一种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像黑

格尔一样, 马克思认为人是通过在世界中的活动来改变自身和世界的。 但与黑格尔不同,

他认为这一变化作为实践活动发生于实际的世界中, 而不仅仅发生于思想中。

认识和实践:

1、 两种认识论的对比: 唯物主义的路线: 物质→意识; 唯心主义的路线: 意识→物质。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人们对客观外界的事物, 反映什么, 不反映什么,

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 人们的认识是在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两个基本特点: 既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主义, 又坚持了认识论的辩

证法。 从而科学的说明了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在认识论上彻底地克服了唯心主义和不

可知论。

2、 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推动认识发展的

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概念: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 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

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实践是人与自然相互区别和联系的基础; 实践的主体是指从事着实践活动的人; 实践的客体

是指进入实践领域、 为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 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 实践的手段则

是指实践主体和客体现实地连结起来的各种工具系统及其操作、 控制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首先造成了人与自然、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分化; 实践进一步造成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

界的分化; 实践还造成了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分化。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 是实践和认识循环往复、 螺旋式上升的无限过程。 在这一过程

中, 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 也在不断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

界的关系, 从而获得越来越大的自由。

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主要内容: 1、 世界处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之中。 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

说。(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的客观性、 普遍性、 多样性和整体

性。 发展的本质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一个过程。)

2、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量变与质变、 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

的本质的、 固然的、 稳定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包括对立统一规律、 质量互变规

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一定的质和一定的量, 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稳定性的量的幅度, 是与事物的质相统一的界限。 量变和质变及其辩

证关系。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 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形而上学否定观认为否定就是全盘抛弃。 否定之否定

规律: 事物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一个周期所实现的是事物的 “ 自我完善 ” 、 “ 自我发展 ” 。

这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实质性内容。 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 使矛盾得到初步

解决。 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 还要经过再次否定, 即否定之否定, 实现对

立面的统一, 使矛盾得到解决。 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 三个阶段, 形成一个周

期。 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 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 是

“扬弃” 的结果, 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 上一个周期和下一个周期的无限交替, 使事物

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与曲折性的统一。)

3、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作用推动事

物的发展。 内因和外因及其辩证关系。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4、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

证关系。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两点论” 和“重点论” 的统

一。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归纳与演绎、 分析与综合、 抽象和具体、 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主观唯心主义: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女孩子”。 客观唯心主义: 超自然的精神力量决定社会

发展。(共同特点: 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观点出发, 用唯心主义解释社会历史发

展。) 在历史观领域长期独占统治地位的历史唯心主义, 有两个主要缺陷: 第一, 他们至多

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动机, 而没有进一步考察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 没有摸到社

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没有看出物质生产发展过程是这种关系的根源; 第二, 没有

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的作用。 他们认为, 社会历史是由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 历史就是伟大

人物的传记, 从而抹杀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经

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3、 在阶级社会中, 阶

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社会及其基本结构:

1、 社会的经济结构: 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社会经济结构的三

要素: 生产力、 生产关系、 阶级)

1) 生产力: 人与自然之间现实关系的体现(生产力就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解决

社会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 劳动者)

2) 生产关系: 社会的经济结构: 生产关系的总和(从静态看: 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生

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构成。 从动态看: 生产关系贯穿于生产、 分配、 交换和消

费的全过程。)

生产方式= 生产力+ 生产关系(经济结构以一定的形式把人和物结合起来, 是使这种可

能变为现实的前提的纽带。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生产方式中, 生产关系以生产力

为基础, 并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结构直接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 构成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的现实基础。 正是

在这种意义上, 马克思又把作为生产关系总和的经济结构称为经济基础, 把社会的政治结构

和文化结构称为上层建筑。

3) 阶级: 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 区别阶级的根本标志, 是看其与生产资料的关系,

是否占有其他集团的劳动。 →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

阶级与等级? 等级是一个政治法律范畴: 由法律规定或认可的具有一定特权和专利的社会

集团。等级与阶级的区别在于: 等级比阶级的外延窄。阶级反映的是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

而等级则是按照地位、 身份、 门第、 职业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划分。

阶级与阶层? 阶层有两层含义: 第一, 指同一阶级内部按照经济状况、 社会地位或其他标准

划分的若干层次; 第二, 指按照特定的标准把各阶级中的部分成员联合起来而构成的社会

集团

从阶级差别的最初萌发到阶级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主要通过三个途径进行。 自从

阶级产生以后, 人们的社会结合方式就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即人类社会由以血缘关系为纽

带联系起来的无阶级结构转化为以阶级划分为主线的阶级结构。

2、 社会的政治结构: 社会的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 政治法律

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 包括政党、 政权机构、 军队、 警察、 法庭、 监狱和关于政权的组

织形式、 立法、 司法、 宪法和规程等。

3、 社会的文化结构: 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

(1) 意识、 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 意识→社会意识→意识形态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义的问题。

资本如此重要都不创造价值吗? 资本确实在经济增长中起了很大作用, 尤其是在我们这个

劳动力供给充裕而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度里。 但是资本其实是一种物化劳动, 它本身就是以前

的劳动的凝结。 资本作为一种物化劳动, 只转移原有的价值, 而不会创造新的价值。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同时并用的依据究竟是什么? 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的重要性,

有利于充分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进行经济建设

科技革命的发展对劳动价值论的挑战:

1、 需要理解马克思的“总体工人” 概念: “总体工人即结合劳动人员”。 在生产过程中, 工

程技术人员作为总体工人的一部分, 他的劳动产品虽然没有确定的物质形态, 但是, 只要

他的劳动融入总体工人的劳动之中就是创造价值的。 必须区分科学技术人员的劳动创造价

值和科学技术创造价值两个不同的方面。

2、 信息、 知识作为人类劳动的物化, 不可能自发地转化为活劳动, 只有把它传授给劳动者,

转化为劳动者的劳动技能, 只有当劳动者把这种劳动技能运用于生产过程, 把劳动技能转

化为一种较高质量的活劳动时, 才能创造价值。 因此, 知识、 信息本身是不能创造价值的。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