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论语十二章》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十二章》教案
【教材定位】
《十二章》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收录了《论语》《礼记》《孟子》《老子》《庄子》《墨子》六家著作,都是节选,涉及面广,但仍然比较集中,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源头——先秦诸子。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感受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而这篇节选自《论语》的课文,焦点就在于立身处世的规范性原则,深入浅出,要言不烦,精辟隽永。
学习这篇文章时,要在理解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也要再研习中,注意把握这些经典篇章在论述道理方面的巧妙之处。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品读与梳理,理解文本内容。
2、思维发展与提升:反复诵读,体会君子之“仁”。
3、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孔子关于“君子”之仁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仁义礼等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思考其现代意义。
【教学重难点】
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谈话”,而《论语》无疑就是这样一本好书。古人可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今人或许也可凭只言片语拨云见日,受益终身。《论语》如高山巍峨,典美深奥;如谦谦君子,修己怀仁。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论语(十二章)铺路搭桥,感君子之风,行君子之行,成君子之德。
二、知人论世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春秋末期,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重要观点记录在《论语》之中。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与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并称“孔孟”,被后世尊为“圣人”。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者七十二人。孔子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万世师表”,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仁”(道德规范,对个人而言) ;“礼”(政治秩序,对国家而言) 。
三、诵读经典,诵君子之风
1、听朗读,正字音,抓节奏。
正音:自省 x?ng 如乐何 yùe 文质彬彬 bXXXXXn
譬如 pì 未成一篑 kuì ? 八佾 yì
2、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
例如: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君子/喻某某,小人/喻某某。”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4、自读:学生自读课文,体会其中的含义。
5、齐读本文。
四、文本研究
【思考1】研读第一章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食:动词,吃饭 ②敏:勤勉③就:靠近、看齐。有道:有才艺或者有道德的人
释义: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主题。
明确 从“好学”的标准出发,讲的是君子日常行为的准则。
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过分的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人活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精神。有了这样的理想,就不应沉溺于物质的欲望,反而可以把对物质的追求提升为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精神的独立上来。通过不断地去接近有道之人来匡正自己。
2. 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明确 以具体的行为要求来说理,深刻而平实。
【思考2】研读第二章
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而:表假设,如果②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
释义: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会怎样对待礼制呢?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会如何对待乐制呢?
活动二:问题探究
1.孔子认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试简要分析“仁”和“礼”“乐”的关系。
①礼、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所以,乐必须反映人的仁德。同时,乐是表达人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因此,礼与乐都是仁的外在表现。这里,孔子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
②仁是孔某某说的中心,它来自固有的道德,是礼、乐的根本。礼讲究谦让敬人,乐需要八音和谐。一个人没有仁的本质,则无谦让敬人、和谐无夺等美德,即便行礼奏乐,也不具有实质意义。所以,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
2.概括主题。
明确 从礼乐制度的角度出发,点明“仁”的核心价值地位。
3. 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明确 以回环往复的叠句造势,突出“仁”在礼乐中的重要性。
【思考3】研读第三章
原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朝、夕:名字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②闻道:知道、懂得真理
释义: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死去,都可以。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主题。
明确 从对待“道”的态度出发,讲明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
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这里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而是特指
儒家的“仁义之道”。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明确 言简意赅,以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突显对了解“仁义之道”的重视。
【思考4】研读第四章
原文:子曰:“君子喻某某,小人喻某某。”(《里仁》)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喻:明白,通晓,这里译为“懂得”。
释义: 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主题。
明确 从人的价值标准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君子与小人在人生价值和追求上的不同,道德
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于某某辨其是非,小人于某某
计其利害。君子建立起了自己的内心标准——义,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小人以外在
的东西作标准、作参照,并且主要以利来衡量,其行事时不按义与不义、该与不该,而按
有利无利、利多利少。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明确 通过“君子”与“小人”的对比,强调了“义”对于君子,对于品格的重要性。
【思考5】研读第五章
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有才华的人。②齐:与......看齐。
③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释义: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主题。
明确 从学习的方法和心态的角度,点明人要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明确 通过辩证的分析对待“贤”与“不贤”的态度与做法,点明了人不断前进的方法。
【思考6】研读第六章
原文:子曰:“质胜文某某,文某某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质:质朴、朴实②文:华美、文采 ③野:粗野、鄙俗 ④史:虚饰,浮夸
⑤为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释义:质朴(内容)胜过文采(形式),就会显得粗野简陋;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显得浮华虚夸。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那才是君子。
引申:性情太过直率就显得粗鲁,太过讲究礼仪就显得虚伪,性情礼仪兼备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
活动二:问题探究
1、“质胜文”与“文某某”的含意各是什么?
“质”是先天的、朴实无华的,是质朴的本性;
“文”是后天的,经过修饰获得的,如衣着装饰、谈吐文采之类。
“质胜文”,就是缺少后天的修饰、装点,人就会显得粗野、鄙俗。这也正是儒家和道家不一样的地方,道家特别强调天真、自然。
“文某某”则是矫枉过正,即装点太多就显得浮夸、虚伪。
2、孔子论及了“文”与“质”的关系,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
角度一:孔子这里说的“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即“礼”与“仁”的关系。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而主张不偏不倚。
角度二: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某某”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很粗俗;“文某某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所以孔子提倡“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要不迷失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3.概括主题。
明确 从“文”与“史”在君子成才过程中的辩证关系的角度出发,点明文质不可以相
胜,就是指它们要均衡,哪个都不能够过多。君子就是要做到“文”与“史”的平衡。
4.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明确 明确清晰,言简意赅。
五、课堂练习背诵并提问
六.课堂检测理解性默写
1.为了表达人们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我们可以用《〈论语〉十二章》中的“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两
句话来概括。
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曾子在《〈论语〉十二章》中也说过类似的语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论语〉十二章》中,“君子喻某某,小人喻某某”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
4.《〈论语〉十二章》中,孔子阐释君子应勤勉做事而谨慎言谈,并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匡正自己的句子是“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5.《〈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人而不仁;如礼何”。
七.课堂小结
学生结合本课学习的内容总结。
八.作业:完成学案卷
第二课时
一、基础练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勤勉
B.君子喻某某。 喻:知晓、明白
C.质胜文某某。 野:粗野、鄙俗
D.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已:罢了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人喻某某。 于:介词,用
B.人而不仁,如乐何。 而:却
C.见贤思齐焉。 焉:句末语气词,不译
D.就有道而正焉。 焉:句末语气词,不译
1.D(已:停止)
2.B(而:如果)
二、提问背诵前六章
三、文本研究
【思考1】研读第七章
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士:读书人。 ②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毅,坚强,刚毅。
③已:停止。
释义: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主题。
明确 从精神状态的角度出发,点明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
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仁”应该是读书
人毕生追求的目标。实现仁道是漫长而艰巨的。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应当勇于
担当时代的重任,坚毅刚强,戮力奋斗。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明确 运用双重否定和反问句的形式,增强语气。
【思考2】研读第八章
原文: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譬:比喻,比方②篑:盛土的筐子。③止:停下来
④平地:填平洼地⑤虽,古某某:即使;今义:虽然。
释义: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主题。
明确 从人的主观性的角度出发,强调不论做事还是为人,贵在持之以恒,功亏一篑也
好,持之以恒也罢,关键都在于自己。
2.分析本章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比喻论证。这句话用了两个比喻,来说明做人、做学问、做事情要靠自己坚持,不能半途而废。第一个比喻是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成功了,如果这时候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其咎在己);第二个比喻是填平洼地,即使只是刚刚倒下第一筐土有志于前进,也是我自己前进的(进益在己)。孔子强调,人与人境遇不同、机会不等、时运有别,但个人的主观努力决定自己的一生。运用比喻,说理生动自然。
【思考3】研读第九章
原文: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知:同“智”②者:……的人
释义:有智慧的人不会被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主题。
明确 从“智、仁、勇”的道德范畴出发,点明一个人要达到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
勇缺一不可。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明确 用否定和整句的形式,增强气势,简洁明确。
【思考4】研读第十章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某某:“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某某:“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
②一日:一旦 ③归:称赞,赞许 ④目:条目,细则
⑤礼:名词作动词,合乎礼 ⑥事:实践,从事
释义: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某某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活动二:问题探究
1.在第10章的那段对话中,孔子认为“礼”与“仁”具有怎样的关系?
仁”是内在的道德观念,“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礼”以“仁”为基础,“仁”用“礼”来维护。人们的言语和行动都能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
2.概括主题。
明确 从实践的角度,阐述了孔某某“仁”的理解以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
“仁”。其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从这个层面上来
说,“仁”是“礼”的内化和自觉。
3.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明确 以对话的形式,层层深入,说出符合“礼”的具体做法。
【思考5】研读第十一章
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某某》)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一言:一个字 ②其:大概,表示推测、估计。③恕:宽恕
④于:介词,可以翻译成“给”
释义:有什么话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就回答)说:“那就应该是“宽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主题。
明确 从人的行为准则的角度出发,提出孔子认为推己及人的“恕”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
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的也是“修己”。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明确 以对话的形式,点出“恕”这一准则,以及具体的做法,明确而详细。
【思考6】研读第十二章
原文:子曰:“小子何莫某某《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某某》)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②夫:那 ③兴:激发人的感情
④观: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⑤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⑥怨:讽刺时政 ⑦迩:近
释义:同学们,为什么不学《诗》呢?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团结群众,可以抒发不满。近可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王,还可以多知道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主题。
明确 从学习的内容的角度,点出《诗经》的重要价值。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孔子很重视《诗经》的
教化作用。这段文字全面而精确地概括了《诗经》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认识价值。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明确 运用反问和铺陈的手法,详细而全面,语气更强。
四、初步感知,行君子之行
1、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是孔子论述的中心和重点。请大家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概括每章的中心思想,并以“君子人格”为核心概念,用思维导图或概念图的形式梳理文章各章之间的内在联系。
做什么(②仁而懂礼、④重义轻利、⑥文质彬彬、⑦仁为己任、⑨智、仁、勇兼备)、怎么做(①安贫乐道、敏而好学、③追求理想、⑤虚心学习、自我反省、⑧持之以恒、⑩克己复礼、?推己及人、?学《诗》)
安贫乐道、敏而好学
仁而懂礼 追求理想
重义轻利 虚心自省
文质彬彬 做什么 君子人格 怎么做 持之以恒
仁为己任 克己复礼
智、仁、勇兼备 推己及人
学《诗》
2、此时,如果让同学们选取一个字,概括君子人格,你会用——仁。
①“仁”是儒家的核心概念
②“仁”字在本文中出现次数最多。8次。
3、拓展:据统计,在《论语》中,“仁”共出现过109次,但是不同的章节对于“仁”的内涵有多种表述和阐释,那“仁”究竟是什么?请结合PPT文字进行总结。(合作探究)
【(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人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某某,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3)总结:看了PPT我们得知,不论是子贡问仁还是子张某某,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德,做到这些即为“仁”人。
五、探究感悟,成君子之德
1、既然儒家精神有意引导我们成为像君子一样有情怀,有志向,有担当的“仁”人,那大家作为新时代青年,究竟该怎么做呢? 请就此做一个三分钟的演讲:
演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有毛泽东欲穷九天五洋,有邓小平在南海画圈,有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梦,他们的行动若盛日当空带来光明,有黄文秀奔赴山间驱逐贫困,有秦sシ筛┦着┨锎傧绱宸⒄梗兄幽仙侥媪鞫峡钙鹂挂叽笃欤堑呐XXXXX艟魏XXXXX苏鄱掀度醯奈XXXXX恕K接⑿郏还且蝗浩胀ㄈ送XXXXX矶觯词股砦薨肽叮匀恍幕程煜拢欢颐亲魑乱淮嗄辏XXXXX枚疗仆蚓恚窠还湃耍⒆龅侥谕饧嫘蓿寮壹婕锰煜碌木衲诨谛模饣谛小?/p>
总结:古如曹操、杜甫这样以天下为己任的仁人志士们一直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立身之本,今亦有荆培运提出《儒家思想的本质是“责任”》。而老师也希望大家能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和对儒家精神的了解,来涵养人格并存之于心,付之于行;相信大家一定能够成君子之德,助大国恒昌!
让我们再次深情吟诵本文,体会君子成仁之美!
六、布置作业:以“论君子成仁”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论语十二章》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