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 回忆第一课设计

本文由用户“duxiaob”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3-05-10 15:51:21 举报文档

以下为《十六年前的 回忆第一课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 刘某某

指导老师:海珠区小学语文线上教育课程备课团队

【教学内容】

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

【文本解读】

文体鲜明,条理清晰。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某某在1943年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的时候写的一篇回忆录。这篇文章从女儿的视角,为我们还原了一位革命先烈在危难时刻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从容赴死的感人形象,表达了对父亲为理想献身的理解、敬佩,表达了对反动派残杀革命者的痛恨,以及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本文共33个自然段,采用倒叙的手法,以“忆”作统领,除开头外,按时间顺序依次回忆了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的情形。文章结构和主要内容可以提炼为下图:

交代父亲被害的时间:1927年4月28日

被捕前:形势险恶,处境危险 忠于革命

被捕时:沉着镇定,态度严峻 视死如归

被审时:平静慈祥,安定沉着 坚贞不屈

被害后:家人悲痛,深切怀念(呼应开头)

描写立体,形象丰满。

本文突出的表达特点是在叙述的过程中运用语言、动作、外貌、神态等人物描写的方法,通过细节的刻画,客观、立体地塑造了一位英雄父亲的形象,也忠实地再现了李大钊被害前后的情景,使读者更具体地感受到一位革命先烈的伟大形象,以及作为父亲的李大钊对儿女的一份柔情。 三、运用对比,烘托形象。

第三个表达特点是运用对比手法烘托了丰满的革命者形象。

一是与自己的前后对比。被捕前,父亲严峻的态度与之前的慈祥形成鲜明对比。二是与亲友对比。面对越来越危急的局势,亲友与父亲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李大钊同志对待工作高度负责的革命精神。三是与敌人对比。被捕时,在反动派凶恶相暴的言行下,父亲始终保持沉稳严峻的态度;法官怒气冲冲,父亲却安定沉着,在正反面人物形象的对比中,我们更加感受到李大钊并没有被敌人的嚣张气焰所吓倒,显示了革命者的浩然正气。 四、前后照应,结构浑然一体。 本文第四个表达特点是前后照应。如,第2自然段中写到“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在第6自然段中写了“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这样前后照应,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更加清楚,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和感染力,更加突出当时社会局势的险峻。

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也形成呼应,特别是两次出现李大钊遇害的日期,不仅使文章结构严谨,对文章的中心起到了强化作用,表现了作者对敌人强烈的憎恨,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遇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无限追思之情。

【学情分析】

教学内容

已知

生长点



查阅相关资料,加深理解

 六年级的孩子基本都掌握了这一能力,已能熟悉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类型的资料,了解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加深对人物品质的体会,丰富对革命英雄人物的认识。



人物描写

 关于人物描写,学生都比较熟悉,能理解,能运用。

 结合具体情境和人物神态、言行等方面的描写,感受到一位革命先烈的伟大形象。



首尾呼应

学生接触过前后照应,或首尾呼应的课文,对这些表达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了解这样首尾呼应在表达上的好处。





【教学目标】

会写“稚、避、峻”等15个字,会写“埋头、幼稚、含糊”等20个词语。 2.有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描写的方法。

3.抓住关键词谈体会。

三、互动交流。







四、小结。

通过这些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了李大钊的忠于革命,视死如归,坚贞不屈的品格。

板书:

忠于革命

坚贞不屈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圈画批注,体会人物的言行,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和伟大形象。】

板块四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一、课堂小结。

二、布置作业。

1.在写字本上抄写词语表中第11课的词语。

2.查找资料,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迹。

【板书设计】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

被捕时 忠于革命

被审时 坚贞不屈

被害后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十六年前的 回忆第一课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