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科学家精神总结》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科学家精神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邓稼先
1950年,26岁的邓稼先在美国取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毅然回国,投入到中国核物理的理论研究工作。两年后,中央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原子弹,邓稼先被委以重任。
得到通知的那天晚上,辗转难眠的邓稼先面对妻子,仅仅简单地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了,至于调动到哪,去干什么,通信地址等,都只字未提。他只是异常坚决地说,他的生命将要献给这份工作。就这样,邓稼先默默挑起了中国原子弹理论研究的重任,并开始了隐姓埋名的生活。
原子弹爆炸试验前,要插雷管,这是所有危险工作中最为危险的。因为一旦稍有不慎,在场所有人都将在顷刻之间化为气体。每次操作,在场的人心都要提到嗓子眼上。这个时候,邓稼先往往第一个站到操作者身后,只要有他在,就能稳住人心。
邓稼先经常出入车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他几乎天天都要接触放射性物质,受到辐射的严重损伤。一次,开密封罐观看测试结果,原有防护的措施根本挡不住新材料强烈的放射性辐射,使得他一下子受到超出常量几百倍的辐射。这意味着什么,他心知肚明,但他仍然这样坚持工作下去。
上世纪70年代末,一次核试验出现了事故。飞机空投时降落伞没有打开,导致核弹从高空直接落到了地面上。核弹掉到哪里去了?如果找不到,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大家都非常揪心,邓稼先决定亲自去找。大家都反对他去,但是邓稼先还是当即和一位同事前往戈壁滩深处。到了事故发生地区的边缘,邓稼先让车子停下来,他下车却坚决阻止同事和司机与他同行,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这样把生死置之度外,一个人去面对致命的核辐射。最终破碎的弹片被邓稼先找到了,他用双手捧起了这个含有剧毒的、有着强烈放射性的碎弹片。邓稼先回到同事身边,同事邀请邓稼先合影留念。于是,就留下了那张只见两个全身被防护服裹得严严实实的人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的纪念照。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罗布泊上空的蘑菇云振奋了全中国。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这个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祖国核工业创建和核武器研制事业的伟大核物理学家,在北京逝世,终年62岁。
黄某某
20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在核领域纷纷发力。内忧外患之下,中央下定决心,全面上马核潜艇研制工作。那是1958年的一个春天,32岁的黄某某连行李都没带就前往北京,到了北京才知道,这次的任务是研制核潜艇。
1988年4月,我国核潜艇研制工作迎来了一个关键的日子。新型号核潜艇在交付海军使用之前,需要按设计极限在南海进行深潜试验。极限深潜试验吉凶难料,谁也不敢保证这个未知的领域是否会发生意外。在深潜试验誓师大会上,为了鼓舞大家,62岁的黄某某当场宣布,要与大家一起下潜。他坚决地说,“我是总师,我要对核潜艇负责,对艇上170名同志负责!”
深潜试验当天,南海浪高1米某某。潜艇慢慢下潜,先是10米一停,再是5米一停,接近极限深度时1米一停。钢板承受着巨大的水压,发出“咔嗒咔嗒”的响声。在极度紧张的气氛中,黄某某依然全神贯注地记录和测量各种数据。当深度仪的指针指向极限深度时,潜艇经受住了考验,完成了四个小时的深潜试验,潜艇里的官兵都沸腾起来。试潜成功,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鱼雷攻击型核潜艇达到了设计目标,符合实战需要。
从而立到花甲,黄某某为中国潜艇的探索赶超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屠某某
上世纪六十年代,人类饱受疟疾之害。1969年,时年39岁的屠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抗疟药成为疟疾肆虐地区的救命药,已在全世界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总结:
科学家精神指的就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无论是邓稼先的舍身忘死,还是黄某某的随艇下潜,抑或是屠某某的以身试药,都是对科学家精神的最好诠释。他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为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中华民族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科学家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观照,是大德、公德、品德在科技界的生动写照,同时也激励着更多人追随前人脚步,传承可贵品质,赓续精神血脉。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科学家精神总结》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