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复习1XXXXX教师用卷

本文由用户“zqf123456zqf”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4-26 20:13:41 举报文档

以下为《高二历史复习1XXXXX教师用卷》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高二年级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表为字母演变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字母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B.私有制发展推动了文字的产生

C.文字的发展是由繁到简的过程 D.文字起源之初已是完整的体系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文字的发展从图画文字到成熟文字,体现了笔画逐渐简单,从具体走向抽象,故选C项;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文字,排除A项;阶级和国家的兴起推动了文字的产生,排除B项;文字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系统地演变过程,排除D项。

2.《周礼》分设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各分领六十官职,总数为三百六十。政令、礼仪、祭祀又都有阴、阳之分。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什么特征(  )

A.天人合一 B.以人为本 C.刚健有为 D.贵和尚中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各分领六十官职,而官职属于社会政治范畴;政令、礼仪和祭祀这些人类活动又都有阴、阳之分,而阴、阳属于自然哲学范畴。以上明显具有“天人合一”的特点,故选A。所谓以人为本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排除B;刚健有为,刚是指有进取精神,不屈服于外力;健是指具有持久力,是儒家和儒学的理论归纳,排除C;贵和尚中指以和为贵与中庸保守,排除D。

3.1920年的中国,科学社会主义的传播与宣传形成更加广泛深入的声势,更多介绍与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报刊和书籍层见叠出。这一局面(  )

A.使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C.表明信仰马克思主义群体已形成 D.是工人运动发展壮大的必然产物

【答案】B

【解析】研究、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报刊和书籍的增多,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共的诞生准备了思想条件,故选B项;新文化运动前期宣传民主、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传播与宣传形成更加广泛深入的声势,是结果,排除A项;仅是书籍和报刊的增多,不能说明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群体已经形成,排除C项;科学社会主义的传播是工人运动发展的条件,而非结果,排除D项。

4.以下最有可能收录在右侧著作中的史诗是(  )

/

A.《吉尔伽美什》 B.《荷马史诗》

C.《摩诃婆罗多》 D.《万某某》

【答案】A

【解析】《吉尔伽美什》是美索不达米亚的神话,A正确;《荷马史诗》属于古希腊文学,排除B;《摩诃婆罗多》属于古印度文学,排除C;《万某某》是日本诗歌集,排除D;故选A。

5.中世纪的欧洲地图将地球绘成光盘状,中心为耶路撒冷,一些奇形怪状的图形向四周辐射开来,代表三座已知的大陆,标注着伊甸园和《圣经》记载的其他地方。这说明(  )

A.欧洲缺乏对世界其它地区的了解 B.中西方当时从未有过任何的联系

C.宗教在中世纪欧洲占据支配地位 D.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异常缓慢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世纪欧洲教会是最大的封建主,教会垄断思想文化教育,题干中地图都标注着伊甸园和《圣经》记载的其他地方,说明宗教在中世纪欧洲占据支配地位,故选C项;“三座已知的大陆”说明欧洲并不缺乏对世界其他地区的了解,只是凸显宗教的地位,排除A项;“从未”一词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宗教在中世纪欧洲的地位,与资本主义萌芽无关,排除D项。

6.古代印度是世界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代征服当地土著居民并把他们变为奴隶的中亚入侵者是(  )

A.苏美尔人 B.日耳曼人 C.蒙古人 D.雅利安某某

【答案】D

【解析】据题干“古代印度……古代征服当地土著居民并把他们变为奴隶的中亚入侵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进入印度河流域的雅利安某某征服当地土著居民并把他们变为奴隶,故D正确,A.B.C不符合史实,排除。

7.吠陀经典里的《原某某》唱道:“太初之世,原人之口,生婆罗门;彼之双臂,生刹帝利;彼之双腿,生吠舍;彼之双足,生首陀罗。”据此可见,婆罗门宣称种姓是(  )

A.佛祖安排 B.国王指令 C.神灵旨意 D.人民意愿

【答案】C

【解析】为了维护自己的特权,婆罗门贵族集团创立了婆罗门教,给种姓制度披上了宗教外衣。婆罗门教宣扬原人身体的不同部位转化成不同的种姓。婆罗门和刹帝利分别生于原人之口和双臂,吠舍和首陀罗源于原人的双腿和双脚,认为四个种姓的区分是神灵的旨意。

8.1500—1800年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杀 B.欧洲人对美洲不断的探险和征服

C.外来疾病导致美洲原住民大量死亡 D.欧洲人移民到美洲分布越来越广泛

【答案】B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大量屠杀美洲原住民印第安某某,这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材料中“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特别是混血人的出现,反映的是欧洲长期不断征服美洲的结果,故B项正确;外来疾病导致美洲原住民大量死亡只是美洲人口减少的原因之一,不是根本原因,故C项错误;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越来越广泛是表现而不是原因,故D项错误。

9.1965年,美国《移民法》规定,科学和艺术方面有突出成就的移民和美国急需的熟练及非熟练劳工享有优先权,移民入境后从事美国人不能或不愿从事的职业,且从事的职业不会引起已经从事此种职业的美国人的失业或工资水平的下降。此规定(  )

A.体现了实用主义原则 B.促进战后世界经济恢复

C.消除了移民歧视观念 D.加剧了意识形态的对抗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能够获得美国移民资格的人必须是对美国社会的发展能产生实际作用的人,要求有突出的成就或者相关的技术,以上都能体现出美国讲求实用主义的原则,故选A项;二战于1945年结束,因此“战后”的描述不准确,排除B项;“消除”的说法错误,移民歧视到现在仍然存在,排除C项;意识形态的对抗主要指的是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之间,但是材料涉及的是美国的移民政策,和意识形态不相关,排除D项。

10.司马某某《史记》中把张骞的事迹称为“凿空”。这里对“凿空”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将佛教文化介绍到中原地区 B.开辟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要道

C.代表中央政府管辖西域地区 D.解除匈奴对西汉王朝的威胁

【答案】B

【解析】张骞的事迹主要是开辟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要道,B正确。

11.(2021·**_*、丹东二中、抚顺二中等六校高二第二学期期中·19)16世纪以前最重要的商品是由东方运往西方的香料和朝相反的方向运送的金银。但是在这之后的新的海外产品开始逐渐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其商业价值也不断增长。材料主要说明了(  )

A.经济交流改变了亚欧的社会生活 B.全球贸易网络初步形成

C.世界贸易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市场 D.世界贸易推动资本流动

【答案】B

【解析】据题意可知,欧洲在商品贸易中由最初的使用金银交易发展到消费品对外出口,说明东西方之间形成了商品往来,从而形成了全球性的贸易网络,故选B项;改变亚欧的社会生活的是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因为经济交流,排除A项;为工业革命提供市场的不是世界贸易,排除C项;是资本的流动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而非世界贸易推动资本流动,排除D项。

12.公元13世纪上半叶,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进行了三次西征,建立了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的蒙古帝国。蒙古人的西征也是农业文明时代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征服活动。下列对蒙古人征服战争评价较为客观的一项是(  )

A.蒙古铁骑所到之处破城掠寨,涂炭生灵,充分暴露了游牧民族的野蛮与残忍

B.战争总是残酷的,无辜平民的伤亡是常有的事,蒙古人的征服战争也不例外

C.蒙古人征服战争虽给农耕民族带来巨大灾难,但却打通了东西方交通的通道

D.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太恶劣,为了生存他们才不得已而掠夺定居的农耕民族

【答案】C

【解析】评价历史事件应该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具体到本题中就是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评价蒙古西征。蒙古人的征服战争一方面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了巨大灾难,另一方面在客观上打通了东西方交通的通道,推动了东西方交流,故选C。A.B.D是单方面的评价,缺少客观性。

13.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拿破仑战争,遍及欧洲、地中海和北非,就战争规模、范围和卷入国家的数量来说,堪比第一次世界大战,但不能称为世界大战。主要是因为(  )

A.世界上主要国家未被卷入 B.物质和技术条件尚不足以支撑

C.世界各地尚处于孤立状态 D.引发战争的问题非世界性矛盾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引发拿破仑战争的问题只是欧洲国家反对法国革命,并非世界性矛盾,不能称为世界大战,故选D项;世界主要国家如英国、俄国加入了拿破仑战争,排除A项;物质和技术条件是影响世界大战的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自从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各地也已经突破了孤立状态,排除C项。

14.1909年,清政府拟定的《保存古物推广办法章程》重点说明:“周秦以来碑碣、石某某、石磬、造像及石刻、古画、摩崖字迹之类,现存何某某、何地,及某县某种物共有若干,某物字迹现存若干,有无断折残缺情形,拟令督抚饬属详查咨部存案备核。”据此说明清政府(  )

A.修复保护历史文化名城 B.建立古物保护专门机构

C.重视古物的调查与保护 D.重视保护各地自然遗产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拟令督抚饬属详查咨部存案备核”可知,政府重视古物调查与保护,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政府重视古物保护,并非是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排除A项;据材料“拟令督抚饬属详查咨部存案备核”可知清政府并未建立专门机构,排除B项;“周秦以来碑碣、石某某、石磬、造像及石刻、古画、摩崖字迹之类”可知是文化遗产,并非自然遗产,排除D项。

15.新中国成立后,大力推进博物馆建设,建立了丰富多彩、种类繁多的博物馆。下列属于新中国博物馆建设成就的是(  )

①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

②中国国家博物馆成立于2003年

③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

④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世界上馆藏文物最多的博物馆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D

【解析】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但不是世界上馆藏文物最多的博物馆,排除含④的选项,结合所学可知①②③都正确,故选D。

16.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商业繁荣,国家、神庙、私人都积极参与商业活动,与商务有关的条文几乎占《汉谟拉比法典》总条数的一半。由此得出(  )

A.商业的繁荣推动了古巴比伦相关法律条文的制定

B.《汉谟拉比法典》有效解决了古巴比伦的法律争端

C.政府、神庙和私人都直接推动了商务法律条文的制定

D.《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主要得益于汉谟拉比国王的命令

【答案】A

【解析】从题干中可看出,《汉谟拉比法典》中与商务有关的条文几乎占了总条数的一半,这是受到古巴比伦地区商业繁荣的影响,故A项正确;题干中未涉及具体的司法实践的作用,故B项错误;C项中的“直接”从题干中无法得出,故错误;题干中并没有阐述法典与汉谟拉比国王的关系,故D项错误。

17.作为埃及最大的神庙,卡尔纳克神庙给人的感觉就是夸张,且不说塔门巨大而厚重,雕像高大而挺拔,就连多柱式大厅中的134根圆柱子,每根“盛开”的莲花大圆柱顶可以站立100余人。最神奇的要数哈特谢普苏特女王的方某某,高30米,重320吨。这说明(  )

A.古埃及统治深受宗教影响 B.神庙富甲一方,势力强大

C.古埃及人以此宣扬来世说 D.豪华的陵墓建筑备受欢迎

【答案】A

【解析】从题干中可看出卡尔纳克神庙给人以高大夸张的感觉,尤其是女法老的方某某更为厚重高大,这些均可以说明古代埃及以法老为代表的统治者通过宏伟的神庙建筑加强神学统治,故A项正确。从题干中无法看出神庙势力强大,故B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来世说,故C项错误;神庙不属于陵墓建筑,故D项错误。

18.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习近平主席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下列成就或作品最能体现中世纪文明交融和发展的是(  )

A.《荷马史诗》 B.《哈姆雷特》 C.《天方夜谭》 D.阿拉伯数字

【答案】D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限制词,一是“中世纪”,即封建社会,二是“文明交融和发展”,根据所学可知,阿拉伯数字的传播是中世纪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大成就,故D项正确。《荷马史诗》与《哈姆雷特》不是中世纪的作品,故A.B两项排除;《天方夜谭》是中世纪阿拉伯文学的代表成就,但不是东西方文明交融和发展的典型代表,故C项错误。

19.古代雅典普通公民主要通过参与城邦的公共生活,如公民大会、公民法庭、狄奥尼索斯戏剧节或者奥林匹亚集会等,聆听政治领袖的演说来获得相关的教育和知识。学者德摩斯梯尼甚至说:“民主政治是一种发表演说的体制。”由此可见,在当时的雅典(  )

A.演说是民主政治内在需要 B.政府不重视文化和教育

C.公民必须具备演说的能力 D.居民参政议政十分活跃

【答案】A

【解析】题干中“民主政治是一种发表演说的体制”和雅典普通公民要频繁参与城邦公共生活可知,演说是公民参与公共生活的能力要求之一,说明演说是民主政治的内在需要,故选A项;伯利克里发放观剧津贴以提高公民文化水平,排除B项;“必须”过于绝对,不妥当,排除C项;雅典居民中仅有公民可以参政,妇女、外邦人、奴隶无参政权,排除D项。

20.在十字军东征时,意大利城市能得以仗恃自己对十字军封建主处于完全独立的地位,利用伊斯兰国家与十字军骑士直接而尖锐的对抗,以及伊斯兰地区不能割断与西欧的贸易联系的矛盾处境,巧妙周旋,日益扩大在地中海东岸地区的商业权益。这说明(  )

A.十字军东征阻断了东西方贸易的进程 B.意大利城市维系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

C.***东阿拉伯商人 D.意大利城市在十字军东征退潮后失势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意大利城市以自己独特的地位,利用伊斯兰国家与十字军骑士直接而尖锐的对抗,日益扩大在地中海东岸的商业权益,说明意大利城市维系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十字军东征阻断东西方贸易的进程,而是强调意大利的重要性,排除A项;材料并无反映意大利城市排挤阿拉伯商人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十字军东征退潮后的历史,排除D项。

21.考古学家在今中国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的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某某,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也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这表明当时(  )

A.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B.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

C.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 D.中国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

【答案】C

【解析】中国古代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是沟通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之间贸易的重要通道,材料中“在今中国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的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某某”,以及发现俑的形象来自中亚、西亚、欧洲的人,可知当时丝绸之路已经延伸至朝鲜半岛,故C正确。

22.《拉丁美洲史稿》书中提到:“由于印第安某某和古代世界文明的中心相距太远,无法联系……因而,比亚洲、欧洲大陆较发达的区域来说,他们的生产方式和文化要较为落后一步。”这一论述(  )

A.旨在强调欧亚文明的先进性 B.揭示了西方侵略美洲的必然性

C.说明地理环境决定文明兴衰 D.反映了文化交流互鉴的必要性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因美洲文明远离古代世界文明中心,难以吸收借鉴先进文明,故生产方式和文化较为落后,体现出文化交流互鉴的必要性,故选D项;材料的主旨强调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并非是强调欧亚文明先进,排除A项;材料与西方侵略美洲无关,强调的是美洲落后的原因,排除B项;“决定”一词过于绝对,夸大了地理环境的作用,排除C项。

23.16世纪以来,人口的迁徙也加速了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仅美洲和大洋洲就约有1亿人死于欧洲人所带来的天花、麻疹和白喉。这一现象的出现(  )

A.加速美洲原有社会结构解体 B.助力世界殖民体系迅速创建

C.导致世界人口分布趋于平衡 D.抑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张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仅美洲和大洋洲就约有1亿人死于欧洲人所带来的天花、麻疹和白喉”可知欧洲疾病传入美洲,造成原住民大量死亡,加速美洲原有社会结构解体,故选A项。

24.(2021·**_*、丹东二中、抚顺二中等六校高二第二学期期中·12)英国学者查尔斯·埃利奥特说:“印度民族心理特别喜爱宗教,并在宗教中获得充分表现,甚于任何其他国家。”以下史实可以证明上述观点的是(  )

①形成众多的本土宗教 ②诞生歌颂神明的诗集

③建筑艺术宗教色彩浓厚 ④吴哥窟体现佛教和印度教的特征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印度民族心理特别喜爱宗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度形成众多本土宗教,故①正确;印度诞生了歌颂神明的诗集《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故②正确;印度建筑艺术中凸显出宗教色彩,故③正确;吴哥窟是柬埔寨国宝,与印度无关,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25.1788年1月26日,首批英国罪犯被流放到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这一天后来被称为“澳大利亚日”,至今仍作为国庆日被加以庆祝,但是对澳洲土著人来说,这一天意味着悲惨命运的开始。这主要是由于(  )

A.澳大利亚被迫加入英联邦 B.澳大利亚遭到殖民掠夺

C.工业革命冲击其经济秩序 D.澳大利亚被迫融入全球化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澳大利亚日对澳洲土著来说是悲惨命运的开始,因为遭到殖民掠夺,故选B项;1931年英联邦正式成立,排除A项;工业革命产生于1765年,1788年尚未扩展到澳大利亚,排除C项;材料强调澳大利亚遭到殖民掠夺,而不是被迫融入全球化,排除D项。

26.1866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签订《续定招工章程条约》,第一次全面提出了华工的权利及招工各国应负的责任,包含了工期、工时、工食、工资、往返路费、满期安置、患病医治、招募行为等。材料反映出清政府(  )

A.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B.注重维护天朝尊严

C.产生近代维权意识 D.大力提倡华工出国

【答案】C

【解析】从题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深入学习西方,由“器物”层面深入到“制度”层面,传播了西方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民主共和等思想,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新文化运动,从思想层面向西方学习,宣传民主与科学思想,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8分)

结论:综上所述,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仁人志士不断深化向西方学习,根据中国的国情和需要传播西方思想文化,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不断发展。

【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首先,据材料“外来文化有利于维护本土文作模式,便容易被接受,并被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营养补充到本上文化机体中去”“在传播文化过程中,不仅外来文化要适应本土文化,而且本土文化也要适应外来文化”等信息可以提取论题“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相互适应推动文化的自我革新”;然后,结合所学知识,用古今中外的两到三个史实展开论述,如佛教等外来文化传入中国后,逐渐本土化,并对中国文化产生影响等,说明本土化与外来文化相互影响,最后在阐述具体论题的基础上,升华认识,得出相关历史规律或结论。注意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高二历史复习1XXXXX教师用卷》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