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必修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必修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第一框??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第一目??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一、生产方式概述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含义
(1)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生产力的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其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3)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配制度。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即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它两个方面。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相适应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不相适应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
在这一规律支配下,截止到目前人类已经经历了原始社会的、奴隶社会的、封建社会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共5种生产方式。
二、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
1.原始社会的生产力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是人类社会的童年。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
2.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
(1)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氏族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2)人们共同劳动,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3)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三、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过渡
1.私有制的确立
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逐渐被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生产资料相应地由氏族公有转为家庭私有。
最早归家庭私有的主要是生产工具和牲畜,后来土地也变成私有财产,这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
后来,随着贫富分化的加剧,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漫长的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了。
2.阶级的出现
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出现了两大地位不同的集团——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所谓阶级,就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
3.国家的产生
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这是国家产生的标志。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四、奴隶社会的生产方式
1.奴隶社会的生产力
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是历史的进步。
2.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
(1)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2)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强制下劳动;(3)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3.奴隶社会的衰亡
奴隶社会后期,当生产力发展到新的水平时,出现了封建制生产关系,奴隶制日渐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就被封建制所代替。
?
第二目??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一、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
1.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
(1)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农民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
(2)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但不得不依附于地主,屈从于地主的奴役。
(3)地主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地租包括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此外,地主阶级还利用高利贷、强迫农民缴纳苛捐杂税、从事各种徭役来剥削农民;农民除交纳地租外,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2.封建社会的生产力
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表现在:(1)铁质农具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有了显著进步,水利事业有了较大发展;(2)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冶铁业成为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3)商业和城市逐渐发展起来。
二、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1.封建社会的基本阶级
(1)主要矛盾:在封建社会,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是两个基本阶级,这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2)阶级斗争:面对地主阶级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农民阶级的反抗从来没有停止过。斗争的形式有小规模的抗租抗税运动、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或农民战争。
2.地主阶级维护统治的手段
(1)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封建地主阶级正是凭借对土地的占有,使农民不得不依附于地主,屈从于地主阶级的奴役。
(2)政治统治: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是君主专制、等级森严。
(3)思想控制:地主阶级还散布封建迷信、传播封建道德、鼓吹“君权神授”,钳制劳动人民的思想。
三、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1)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
(2)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
(3)资本家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注1?剩余价值的实质:剩余价值就是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成为资本家各种利润的来源。
注2?剩余价值的隐蔽性:资本家购买的是工人的劳动力,从表面上看工资就是劳动力的价格;但工人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工人的工资,超过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这表明,资本家通过无偿占有剩余价值对工人的剥削,是隐蔽的。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出卖劳动力的人;
二是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做资本。
在历史上,西方资产阶级依靠暴力、通过掠夺促使这两个条件形成,是一个充满侵略和奴役的过程。
3.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
(1)萌芽: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萌生出来。
(2)封建制度使得新兴资产阶级经济上的优势难以充分发挥,于是新兴资产阶级利用劳动人民的力量,发动了向封建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
注意:在反封建斗争中,是由资产阶级而不是由工人或农民阶级发挥了领导作用,这是因为:尽管封建统治阶级是资产阶级和一切被剥削阶级的共同敌人,但当时工人阶级还没有形成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3)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也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经济危机的表现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是: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2.经济危机的实质
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过剩,但这种生产过剩是相对过剩而不是绝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商品显得过剩。
3.经济危机的原因
(1)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2)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决定了经济危机难以治愈。
五、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资本主义的命运之间的关系
1.在阶级关系上的表现
(1)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2)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采取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剥削关系。
2.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
第二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1.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1)代表人物:空想社会主义早期的代表人物是莫尔(著作《乌托邦》)和康帕内拉(著作《太阳城》)。空想社会主义最高阶段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2)历史评价:
一方面,空想社会主义具有历史进步性。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同时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另一方面,空想社会主义具有历史局限性。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是因为他们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他们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所以,他们没有找到社会变革的正确主体(人民群众)和正确途径(阶级斗争)。
2.?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
(1)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之一(经济基础)
(2)工人运动的兴起:
①标志事件: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先后爆发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这三大工人运动,是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
②失败启发: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说明,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社会主应运而生。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1.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1)唯物史观
①理论来源: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而创立的崭新学说。
②主要内容: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阶级斗争在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剩余价值学说
①理论来源: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合理成分而创立的崭新学说。
②主要内容:剩余价值就是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剩余价值成为资本家各种利润的来源。
(3)两大理论基石的重大意义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被恩格斯称为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这两个伟大发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2.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发表
(1)时间: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2)内容:
①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宣告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
②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特点(除了代表整个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任务(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策略原则(团结绝大多数人),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③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使全体社会成员全面发展)。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1.?巴黎公社——社会主义运动从理论到实践
(1)时间:1871年
(2)亮点:巴黎公社虽然失败了,但公社的原则(彻底改造旧国家机器、公职人员民主选举产生、防止社会公仆变社会主人等)是永存的。
(3)意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一次伟大尝试,为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2.?十月革命——社会主义运动从理想到现实
(1)时间:1917年
(2)亮点: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是: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3)意义: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3.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1)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2)曲折: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
(3)认识:
①理论角度: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
②实践角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在21世纪焕发出强大生命力。
?
第二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第一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一、悲怆的历程——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
1.近代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
(1)近代中国的落后: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
(2)近代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近代以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就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
(3)近代中国人民对复兴之路的探索:为了探索复兴之路,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尝试。艰辛的探索反复证实了一个结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必须另辟新路。
2.中国革命的两个步骤及其关系
(1)两个步骤: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
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社会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领导的)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两个阶段。
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社会。
(2)相互关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能完成后一个革命,这两个革命阶段必须相互衔接。
3.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在中国革命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二、胜利的征程——新民主主义革命
1.起止时间和标志事件
①开始的标志:1919年五四运动。
重大意义: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具有里程碑意义。
②胜利的标志:?1949年新中国成立。
重大意义:
第一,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二,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2.新民主义主义革命的过程
①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传播: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年,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
③28年的浴血奋战:经过28年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历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四个阶段后,终于在1949年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道路:
(1)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
(2)道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
第二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1949—1956: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起始时间及标志事件
从1949年中华人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1956年,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个内容概括说来,就是“一化三改”。
3.从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一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二是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是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四是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4.过渡时期的重大意义
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1957—1978:在艰辛探索中前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八大最重要的贡献
中共八大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最重要的贡献是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做出了规定。
(1)主要矛盾: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们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社会主义的全面展开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成为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再一次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3.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也经历了严重曲折,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
三、对新中国成立初30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客观评价
(1)一个结论: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2)一个飞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3)一个肯定: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虽然也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
第三课??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第一框??伟大的改革开放
???????一、改革开放的进程
1.序幕开启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党和国家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率先突破
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推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3.深化推进
198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⑦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⑧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2)实践层面:“十四个坚持”
⑴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⑶坚持全面深化改革;???????????????⑷坚持新发展理念;
⑸坚持人民当家作主;???????????????⑹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⑼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⑾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⑿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
是回答时代之问的科学理论,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必修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