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代特征

本文由用户“XXXXX世态XXXXX炎凉”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3-04-30 23:58:53 举报文档

以下为《历史时代特征》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历史时代特征

远古

时期(多元一体格局)

政治

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原始民主制:原始社会包括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氏族公社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平等生活。尧、舜、禹“禅让”制,是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公天下),反映原始社会原始民主制度。





经济

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逐渐发来:劳动工具以石器为主(耒耜,刀耕火种),开始定居。





文化

原始文化产生:半坡氏族的彩陶文化是原始社会的文化代表,蕴藏中国原始文字起源。





民族

炎黄联盟:传说中黄帝和炎帝部落结成联盟,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构成以后华夏族主干。



夏某某

西周(中华文明起源)

政治

早期国家形成和发展:夏朝建立奴隶制国家,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家国一体;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方国联盟),王权与神权相结合;西周为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选官上实行世官制,经济上实行井田制。先秦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实行贵族政治。





经济

生产力低下,井田制,奴隶集体生产:实行石器锄耕的耕作方式,夏朝开始水利灌溉;商朝青铜器制造业发达,青铜农具用于农业生产;土地制度采用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实质是国王私有,实行集体劳作;采用工商食官经济政策,手工业和商业有所发展。





文化

中华文化起源:西周重视礼乐教化,人文色彩浓厚,为后世儒学兴起奠定基础,并逐渐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观和民本思想;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文字可考的信史是从商朝开始的。学在官府,受教育是贵族的特权。





民族

华夏族形成。西周分封制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和民族交流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基础。



春秋

战国(中华文明的奠基,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期)

政治

向封某某社会过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国家分裂,民族融合;礼崩乐坏;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社会动荡不安;各国为富国强兵,进行改革变法,郡县制出现,商鞅实行军功爵制,打破世官制。贵族政治逐步走向官僚政治;奴隶主贵族没落,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强大;士阶层活跃。





经济

生产力发展,封某某经济初步形成: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显著发展;井田制瓦解;封某某土地私有制及小农经济的产生,个体家庭经营取代集体劳作,私商、私营手工业出现。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文化

中华文化奠基:思想上形成百家争鸣局面;儒家创立和发展;教育上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科技和文学艺术也有发展,为后世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民族

华夏认同:华夏认同,民族交融,华夏族分布更广泛。



秦汉

时期(中华文明的确立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时期)

政治

政治上实现“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军功爵制,焚书坑儒)。西汉建立后,汉承秦某某,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产生王国问题,后解决王国问题:(察举制、中外朝、刺史制、推恩令、独尊儒术),以加强中央集权;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某某社会的统治思想。





经济

封某某经济初步发展:铁犁牛耕推广到全国,封某某土地私有制和租佃关系发展。秦朝统一后一定程度恢复生产:修灵渠、驰道,统一度量衡。西汉初年实行了与民休息,经济恢复,汉代田庄经济兴起(牛耕普及、耦犁);手工业较发达(水排);商品经济不断发展,陆上丝绸之路繁荣,政府对市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重农抑商政策强化,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商业的发展。。





思想

思想大一统:“焚书坑儒”;董仲舒新儒学,儒学成为正统。





民族

汉族形成:在民族交融中,以华夏族为主体的汉族形成。





对外

积极对外交往: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丝绸之路(陆上和海上)开通。



魏晋南北朝时(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分裂时期)

政治

国家分裂,政局动荡,政权更迭频繁:地主阶级分化为士族和庶族,士族制度形成和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受到冲击;九品中正制导致贵族政治色彩浓郁并制约皇权,门阀政治盛行;三省体制开始形成。





经济

小农经济受到破坏,田庄经济和土地国有制(均田制)盛行: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北方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江南经济不断开发,南北经济差距缩小并趋于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但重心仍在北方);北魏实行均田制,封某某化进程加快;草市产生。翻车、灌钢法





文化

儒家独尊地位受到冲击,佛教、道教盛行:三教合一;士大夫流行清谈(以老庄之学为基础)玄学盛行,“中国画”艺术形式逐渐成熟;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推动了书法、绘画、等艺术的发展。





民族

民族融合不断加强:三国时,蜀国与西南少数民族关系加强;西晋时,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族内迁,后分别建立政权,与汉族间的联系频繁。孝文帝改革,加速了民族在融合。



隋唐

时期(中华文明的繁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时期)

政治

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制度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官僚政治日益成熟。隋朝:开创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和府兵制对唐朝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唐初: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政治比较清明,阶级矛盾相对缓和,出现“贞观之治”、武则天贞观遗风、唐玄宗“开元盛世”。唐某某:政治腐败,酿成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而衰。此后,地方上形成藩镇割据(节度使制度),中央出现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政局混乱。





经济

封某某经济持续繁荣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隋朝:继续实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和开始实行租庸调制,为唐封某某经济繁荣打下基础。隋朝开凿大运河,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南北以济文化交流起;

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实行开放对外政策,曲辕犁出现,生产技术水平提高;手工业和商业繁荣。封某某经济呈现全面繁荣的景象。

唐某某,安史之乱使农业生产遭到破坏,土地兼并使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两税法也没有能使经济复苏。庄园经济普遍建立则是封某某经济发展的结果,均田制破坏则是经济发展必然。经济重心唐开始南移;海陆丝绸之路发达,对外贸易繁荣;筒车;南青北白、唐三彩;坊市制、柜坊和飞钱、海上丝绸之路;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放松。





文化

隋唐文化全面繁荣,兼收并蓄:唐文化泽被深远,促进亚洲文明发展,是“中华文化圈”源流;三教并行,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韩愈掀起儒学复兴运动。





民族

开明的民族政:唐朝通过战争、和亲、册封、设管理机构等方促使各民族进一步融合。





对外

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朝时,我国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政府采取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



宋元

时期(中华文明的高峰,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时期)

政治

从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

宋代: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二府(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盐铁,户部,度支);设参知政事、知州、通判、转运使分相权和地方政权;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尖锐。元代:元朝中央实行一省二院制(中书省、宣政院、枢密院),宰相权力有所加强;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对全国的管辖。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经济

封某某经济进一步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业革命),出现纸币(交子),城市布局坊市时空限制被打破,城市功能由政治军事趋向经济功能。经济中心南移,南方已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达;农业上封某某土地私有制不断发展,租佃制度发达,土地兼并盛行(不抑兼并);外来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南北作物相互推广、种植区域扩大;手工业上部门增多,丝织业、制瓷业、造船业发达,新兴的棉织业;封某某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宋某某、宋某某、宋金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边疆各族的封某某化。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放松





文化

文化繁荣,世俗化:宋代儒学发展到理学(儒学上升到天理高度,使其哲学化、思辨化、世俗化),正统地位进一步稳固。(北宋程颢程颐: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格物致知。南宋朱熹: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官方哲学。元代儒士社会地位相对较低,科举制也不常举行,世俗文化兴盛。





民族

民族交融高潮:各民族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议和,但“和”是主流。内迁少数民族与汉族逐渐融合,形成新的民族回族。多民族政权并立到少数民族完成国家统一。





对外

对外交流高潮:大都和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商业都市;对外贸易范围扩大,东至朝鲜、日本,西到东欧和西非。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四大发明走向世界,对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





明清

时期(中华文明的鼎盛与危机,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

政治

统一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封某某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某某制度衰落:明初废宰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制、厂卫特务统治、八股取士,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清朝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等,使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同时也暴露了封某某制度的腐朽性,说明中国制度渐趋衰落。





经济

经济发展与迟滞并存:传统小农经济继续发展(出现农手专区;固守重农抑商;明清赋税征银;人头税逐渐废除;农产品商品化发展;引进经济作物),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明朝中后期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商业繁荣(“海禁”政策,城镇商业繁荣;出现地域性“商某某”(如徽商和晋商)会馆;长途贩运贸易发展(形成全国市场);明中后期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劳动力成为商品,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清朝出现票号(晋商独营)。





文化

文化专制,承古萌新:宋明理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心学王阳明),实行八股取士,禁锢人们思想,但新思潮也已开始涌现。由于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封某某制度的没落,反封某某民主思想产生(离经叛道李贽,工商皆本黄宗羲;经世致用顾某某;唯物主义王夫之);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没能推动中国社会转型;同时出现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儒家思想推动西方启蒙运动。商品经济冲击传统观念。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但逐渐落后于西方。文学艺术具有高度的反封某某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民族

民族交融,版图奠定,反抗外来侵略:①明朝加强对蒙古族的统治和联系,战争打击瓦剌部落;设互市与鞑靼进行经济文化交流;迁都北京,修筑长城。②清朝把加强同少数民族的联系和平定少数民族叛乱的斗争结合起来;平定蒙古贵族噶尔丹的叛乱、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接待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在西藏册封达赖和班禅和设立驻藏大臣、西南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明清时期处理民族关系问题的最大特点是:加强与少数民族关系与反对外来侵略相联系,使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得到巩固。





对外

开始受到外来侵略,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化的大潮流,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西学东渐开始(西方科技传入)





1840—1860(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某某社会)

政治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某某社会:列强侵华:鸦片战争 中国探索:太平天国运动





经济

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经济结构开始变动(主要体现在通商口岸):①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特权,进行商品输出,小农经济日益解体;②外商企业在通商口岸建立。





文化

新思想萌发:①林则徐:开眼看世界;②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对外

被迫对外开放:五口通商,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



1860—1890(半殖民地半封某某社会加深)

政治

半殖民地半封某某程度进一步加深,近代化起步:(1)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半殖民地半封某某程度进一步加深;总理衙门建立,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2)筹划近代海防





经济

经济近代化起步:小农经济进一步解体;洋务运动迈出近代化(经济工业化)的第一步;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缓慢发展。





文化

向西方学习思潮成为主流,由学技术转向学制度:“变局论”流行开来,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早期维新派产生,主张“商战”、兴办现代教育、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外交

外交近代化起步:清政府被迫放弃“天朝上国”观念代之以平等外交观念:总理衙门设立、派驻外公使、在外国设立领事馆。



1890—20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某某社会最终形成)

政治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某某社会,开始建立民主政治的探索:列强侵华: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

侵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某某社会最终形成。中国探索:维新变法、预备立宪、辛亥革命,从改良到革命,推翻清政府,结束了封某某帝制。





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清政府放松民间设厂限制、清末新政与实业救国思潮高涨,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马关条约》反映了列强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





文化

思想启蒙:维新思想广泛传播: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三民主义主张暴力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实业救国思潮高涨。



1912—1927(北洋政府时期)

政治

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民主共和的确立与维护,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辛亥革命成立中华民国,清帝退位,颁布《临时约法》,政治民主化取得重大进步。从袁世凯复辟到北洋军阀割据,帝国主义者以华某某,半殖民地半封某某社会不断深化。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未,民国名存实亡。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五四运动爆发,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共诞生;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开展国民革命;北伐基本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统治。





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黄金时期);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遇到挑战。





文化

动摇了封某某思想的统治地位,社会思潮多元化:四大进步思想:民主科学思想(新文化运动前期)、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后期)、新三民主义(明确反帝反封某某)、实业救国思潮。民族意识增强:五四运动等爱国运动。





外交

半殖民地外交加强,开始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南京临时政府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袁世凯北洋军阀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巴黎和会上拒绝签字。



1927—1937(国共十年对峙)

政治

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开始局部抗战:南京国民政府结束新军阀混战——1930年中原大战;*_**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反围剿。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理论:在反思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实践基础上,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组织:红军长征,*_**共从幼稚走向成熟;战略:从武装反抗国民党到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从分裂对峙走向联合抗日。

开始局部抗战: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建立伪满洲国、华北事变,东北、华北具备抗战:东北人民革命家、一二九运动,国民政府 “攘外必先安某某”





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官僚资本主义形成,根据地经济发展:国统区: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改革币制、建设现代经济法制体系、改定新约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官僚资本主义形成。苏区:土地革命,农村(根据地)经济有所发展。





文化

毛泽东思想形成: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外交

开始争取废除不平等条约,改订新约运动。



1937—1945(抗日战争时期)

政治

全民族抗战:国共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抗战。(三个阶段、两条战线、两个战场;重大战役:四大会战、百团大战;日本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侵略和暴行;敌后战场的政治、经济、思想建设)





经济

三区三政:沦陷区:日本采取适地适产、以战养战策略,成为日本的附庸经济。国统区:经济统制,官僚资本膨胀,但也为抗战胜利提供了一定经济基础;东部企业的内迁,促进了内地的开发和经济结构、布局的变化。敌后区:双减双交、大生产运动,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





文化

毛泽东思想成熟,抗战文化:《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思想成熟,并成为中共指导思想(1945七大);东部学校内迁(西南联大等),传播了近代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抗战文化风起,呈现出民族化、大众化、政治化趋势,鼓舞了抗战士气。





外交

国际地位提高:以大国身份加入反法西斯同盟;逐步废除不平等条约,国民政府收复部分主权(治外法权等)



1945—1949(解放战争时期)

政治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政协会议等多次确认避免内战,民主、和平建国的方针;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国共关系全面破裂;解放战争经历战略防御(46.6)、战略反攻(47夏)、战略决战(48.9-49.1)和渡江战役几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半殖民地半封某某社会的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经济

国统区经济频临崩溃,民族工业陷入绝境,解放区土地改革:国统区经济崩溃原因——内战、经济统制、官僚资本的压制、滥发纸币、美国的侵略。





文化

毛泽东思想发展:七届二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1949-1956(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政治

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49年新中国成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通过三大改造,1956年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三大制度形成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起步。





经济

国民经济恢复和向社会主义发展:1949—1952,新中国国民经济逐步恢复;(1953--1956)三大改造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一五计划(1953--1957)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随着一化三改完成,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起来





思想

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从理论和实践上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进行不懈探索;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教育初步奠基,五四宪法确立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中国科技艰难起步。





生活

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苏某某”盛行,体现了强烈的时代色彩。





外交

制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新中国步入国际外交舞台(日内瓦会议及万隆会议),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成熟。



1956

--

1966(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政治

民主政治曲折发展:受苏共二十大影响,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坚持民主集中制,反对个人崇拜,是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的良好开端;1957年出现左倾错误。





经济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1956年《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是良好开端;由于对社会主义认识不足和左倾思想的影响,错误的发动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困难;1960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包括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贸易体系(1947年关贸总协定),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世界经济呈现体系化、制度化、组织化发展趋势;世界经济也呈现出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欧共体,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和欧元诞生;)趋势;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经历五六十年代的黄金时期,70年代的滞胀时期,再到八九十年代的新发展;

②苏联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系列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都未能成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文化

文化多样性: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经历了凯恩斯主义向新自由主义(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演变进程;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信息时代来临,极大的改变了人类社会;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





国际

从两极到多极:二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格局被打破,雅尔塔体制建立,美苏争霸形成两极格局;20世纪60、70年代随着西欧、日本、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两极格局下出现多极化趋势;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政治多极化趋势逐步加强,世界局势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历史时代特征》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

热门关注

相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