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古某某、古气候计算方法》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1恢复古某某的微量元素法
(1)锶钡法锶和钡是碱土金属中化学性质较相似的2个元素,它们在不同沉积环境中由于其地球化学行为的差异而发生分离,因此,可以使用锶钡比值作为古某某的标志[5,6]。研究认为,锶比钡迁移能力强,当淡水与海水相混时,淡水中的Ba2+与海水中的SO42-结合生成BaSO4沉淀,而SrSO4溶解度大,可以继续迁移到远海,通过生物途径沉淀下来。因此,Sr质量分数与Ba质量分数的比值[m(Sr)/m(Ba)]是随着远离海岸而逐渐增大的,依据该比值的大小可以定性地反映古某某,从而进行沉积环境古某某的恢复。一般来讲,淡水沉积物中m(Sr)/m(Ba)值小于1,而海相沉积物中m(Sr)/m(Ba)值大于1,m(Sr)/m(Ba)值为~,为半咸水相[7]。我国学者研究也认为,锶钡比值有随盐度增高而增大的趋势,在粘土或泥岩中该比值大于1者为海洋沉积,小于1者为大陆沉积[8]。
(2)硼元素法硼是微量轻元素,一般而言,海相环境下硼质量分数为(80~125)×10-6,而淡水环境样品硼质量分数多小于60×10-6.定量计算公式详见《沉积环境中古某某的恢复———以吐哈盆地西南缘水西沟群泥岩为例》
2恢复古某某的常量元素法
(1)钾纳比值法钾和钠是活动性极强的碱金属元素,在水体中分布均一,其含量是盐度的直接标志[7]。水体盐度越高,钾和钠就越易被粘土吸附或进入伊利石某某,且钾相对钠的吸附量亦越大。
(2)沉积磷酸盐法此法是Nelson[20]提出的。他发现,在现代或古代的沉积物中,都含有少量的磷酸盐。在海相沉积物中主要是磷灰石Ca10(PO4)5(CO3)(F,OH)2;非海相土壤中主要为磷铝石AlPO4·2H2O和红磷铁矿FePO4·2H2O及羟磷灰石Ca10(PO4)5(CO3)(F,OH)2。Nelson在研究中发现“磷酸钙比值”[m(磷酸钙)/m(磷酸铁+磷酸钙)]与盐度呈线性关系,并提出了回归方程[20]:
Fcap=±,式中Fcap———磷酸钙比值。
值得注意的是,应用此法进行古某某的恢复时,需要确保测试数据结果的可靠性,即要仔细分析数据来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品进行古某某的恢复,否则,会得出与地质现象完全相悖的结论[17]。
沉积物的矿物和地球化学特征与盆地构造、古气候背景
运用沉积物元素含量的波动性提取环境演变信息是环境演变研究中常用的手段之一[5]。***富Al贫K、Na、Ca[6],因而可以通过高岭石/粘土、伊利石/粘土的值反映气候的干湿。当气候湿润时,伊利石/粘土减小,高岭石/粘土增大。在湿润且流体流通性好、化学风化越强的条件下,粘土越容易形成,粘土总量就越大。反之则为气候干旱。
碳、氧稳定同位素具有重要的环境指示意义。湖泊沉积的碳酸盐岩中的δ13C主要取决于以下4个方面:
(1)水体受到强烈蒸发时,发生同位素分馏,活动性较强的12C优先进入空气中,使水体中富集13C
(2)通常与大气中CO2相平衡的稳定碳同位组成近于0‰,若出现正值,则有可能是其它碳酸盐岩层提供的。如刚果裂谷盆地Sialivakou地层中,碳酸盐岩层中的δ13C最高可达6‰,认为,高的δ13C值是由于在该时期盆地的物源有一部分来自盆地外部前寒武系的碳酸盐岩。
(3)植被被氧化释放12CO2,使轻碳增加,δ13C相对减小。土壤中有机质氧化,使CO2进入地表或地下水,最终进入湖泊,使湖水中12C含量增加,与碳酸盐中的13C发生分馏作用,使湖水中已有碳酸盐中的δ13C减小,其反应式如下[11]:
12CO2+H13CO-3 =13CO2+H12C O-3,
12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978)置于早渐新统.晚始新世孢粉组合特征是热带、亚热带分子如栎粉、山核桃粉、枫香粉、漆树粉、紫树粉、木某某等常见;温带成分含量不高,见有榆粉、桦科花粉和少量椴粉.蕨类植物孢子主要为水龙骨孢.
到早渐新世孢粉组合特征是热带、亚热带植物含量大大降低;温带成分如榆科花粉略有增加;耐寒松柏类如云杉和铁杉常见,耐旱灌木麻黄粉含量增加到17%,且有很高的分异度;蕨类植物孢子极少(石油化学工业石油勘探开发规划研究院和中****_**,1978).综上所述,下部孢粉组合反映的植被面貌是温暖、湿润的亚热带、热带气候,过渡到上部植物面貌变为干燥的暖温带气候,表明从晚始新世到早渐新世气候变冷变干.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古某某、古气候计算方法》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