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人工智能教育变革的三重境界》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人工智能教育变革的三重境界:赋能、创新、重塑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形势研判
1.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的挑战
教育是人工智能冲击最大的行业,它不是一个学科、一个环节的调整,而是全新的、全方位的挑战。
一是人才培养目标的挑战。人工智能正在触发一场剧烈的社会分工调整,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标准化人才”反倒不如机器更有竞争力,要“把人的社会性和情感教育置于应对新工业革命的高度”(WEF,2016)。
二是教育方式的挑战。目前,智能机器人已经可以在高考中取得不错成绩。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传统以死记硬背、被动接受为主的教学方式正在遭遇一场重大危机。
三是教育内容的挑战。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兴起得益于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融合。今天的教育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很容易就把知识变成了“知识点”,导致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四是教师角色的挑战。随着“人机共教”成为一种教育常态,教师角色将会发生巨大改变。知识性教学大多由人工智能承担,教师更多是学习的设计、督促、激励、陪伴以及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余某某等,2019)。未来,人工智能将会以“教书”为主,而教师则以“育人”为重。
2.教育是人工智能时代赢得国际竞争的关键
2007年,哈佛大学两位经济学家研究发现,教育和技术之间存在一场持续不懈的竞赛,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就是这场竞赛带来的结果(Claudia Goldin & Lawrence,2015)。
当教育发展领先于技术发展时,就能提供充足的高素质劳动力,适应技术变革带来的职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反之,则会导致两极分化:一部分人接受着过时的教育,技能适应性不强,毕业后不得不从事高度流程化、低认知度的工作,深陷社会底层;另一部分人受过良好教育,毕业后从事着高创造性、高认知度的工作,稳居社会上层。
总之,“人工智能+教育”不等于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简单应用,要把人工智能作为教育整体变革的内生变量,推动“工业化教育”向“智能型教育”转变(曹某某,2016),促进教学方式创新、管理流程再造和评价体系重构,构建富有选择、更有个性、更加精准的教育服务体系,努力满足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需要。
赋能教育:
提高“标准化教育”的运行效率
学生按年龄分班,使用统一的教材,按照规范的流程进行教学,定期开展考试,达到标准的学生升入更高年级,并以此往复、循环不止。
这种标准化教育模式为人工智能进入教育提供了条件,人工智能进入教育的第一步,就是从替代繁琐机械的教育活动开始,将教师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从事更有价值的工作,进一步提高教育效率。
1.赋能教学:减轻教师负担
从早期的知识推理机、程序化教学、专家系统,到今天的教育机器人、智能导师系统,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替代教师的部分重复性劳动。
一是学情分析,利用人工智能对学习行为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帮助教师准确把握学生个体的认知特征和班级群体的共性问题。目前国内外开发的认知诊断模型有70多种,常见的有线性逻辑斯蒂克特质模型、多成分潜在特质模型、规则空间模型等,能够准确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知识掌握情况(马某某等,2018)。
二是重复性教学的替代,尽管教学活动总体上是富有创造性的,但也存在一些流程化的教学环节,包括字词拼读、试题讲解、口语练习等。这些环节可以交给教育机器人或智能教育助理来承担,让教师有更多精力去从事创造性的教学。
三是学习资源自动推送,通过建设大规模、细粒度的数字资源库,对知识内容进行特征标记,根据学生的目标、能力、个性特征等因素制订个性化的推送方案,实现学习者和学习资源的双向匹配,更好地满足学习需求。
四是自动出题和批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害隐私的代价,来换取更加精准的教育服务。更为严重的是,一旦教育活动由数据分析和算法推断来管理,就会助长算法偏见的流行,导致一部人成为量化评估的受害者而非受益者。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对师生关系和教育伦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正确处理人机关系、如何划分人机协同系统中的权限与责任、如何适应新的师生身份、如何构建一套新型教育伦理,将是人工智能教育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总之,我们从赋能、创和.新重塑三个层面描绘了未来教育蓝图,但必须承认,这只是一个初步构想,还需要不断修正完善,未来将会告诉我们真正的答案。
原文刊于《教育研究》2020年第2期,有删改。
作者 | 曹某某,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副研究员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人工智能教育变革的三重境界》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