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级高二语文晨读材料四则》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2021级高二语文晨读材料三
知识主播、双语带货,董某某有何过人之处?
“牛排原切怎么说?Original Cutting”“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什么是独立?听世界的意见,保留自己的判断”……你能想到吗?这些话并非出现在学校教室,而在直播间内。这几天,董某某火了,曾经的新东方老师在直播带货的同时科普知识、妙语连珠,让网友高呼“学到了”“真上头”。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知识主播火出圈的逻辑不难理解。曾经的新东方老师,凭借丰富的知识储备、多年上课锻炼出来的口才,把直播变成“课堂”,在实现个人转型的同时激发“粉丝磁场”,成为了直播带货乃至短视频界的一股清流。
值得欣喜的是,在网友的流连忘返中,在边看货边听讲中,我们看到了知识的魅力,也看到了这一届网友的学习热情。在表白时除了“我喜欢你”,或许还可以说一句“You are the apple of my eye”;在遇到困难时,可以想想“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背后的豁达境界……这或许是看直播的意外收获。哪怕暂时用不到新学的内容,但至少在看直播、买东西的过程中,也充实身心、接收新知,让人心生愉悦、如沐春风。
近年来,网络直播行业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娱乐方式、生活方式。而众多网红的应运而生,资本与流量的纷纷入场,为直播行业贴上了娱乐至上、景观世界、消费主义等标签,一时泥沙俱下。
事实上,人们在一划而过的快浏览外,也希望有从容不迫的慢享受;在段子奇观的冲击外,也希望能有信息知识的增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刘某某,还是董某某,都让我们看到了直播的另一种可能:除了买衣服、化妆品,也可以下单健身器材、纸质书;除了哈哈一笑、点赞互动,也可以传递知识、启迪思考。
高热度更需冷思考。从“调料为什么叫seasonings”讲到“霍去病封狼居胥”,从“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讲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信手拈来的引用,整饬华丽的排比,锦心绣口的比喻,董某某的过人之处可能不在于带货能力,而是内容生产。“知识+直播”的形式,不失为一次可贵的尝试。
但从直播行业本身看,一时火爆不等于一直火爆。流量从来不缺少接棒人,人们见证了太多轮网红的迭代。唯有在形式和内容方面不断激发火花,才能突破同一种营销形式可能带来的审美疲劳。
有人说:董某某的带货是一种知识经济。这一结论可能为时尚早。时下,直播行业发展进入专业化、垂直化阶段,董某某等主播仍有待进一步明确定位。毕竟,“知识+直播”的本质仍然是卖货,知识内容只是附丽其上的配角,或者是赋予商品的一种情怀。
相比专业的教育直播而言,“知识+直播”更像是一种“碎片化阅读”,而很难给特定受众以沉浸体验与体系化知识。尤其当知识与营销结合,难免会遇到内容创作的瓶颈。从这个意义上说,是锚住知识的核心竞争力,还是瞄准带货的广阔市场,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必须承认,董某某的走红,说明网友对于更高质量直播与短视频内容的需求仍然旺盛。直播行业本质是服务行业。所有短视频从业者和主播都应该拿出更多诚意,满足受众需求;平台也要通过算法优化、内容激励等方式,催生更多寓教于乐的优质内容,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
这正是:直播现场成课堂,网友热捧学习忙。知识带货非易事,守正创新方可长。
高价雪糕得贵有所值
夏季已至,天气逐渐转热。有媒体调查发现,在一些城市的超市、便利店,动辄十几元甚至几十元的雪糕开始占据冷柜,3元以下的平价雪糕越来越难找到。“不认识的雪糕不要拿,因为你很可能吃不起。”网络上流传的这句话,道出了不少消费者的真实感受。
雪糕价格上涨,最直接的原因是原材料涨价。牛奶、淡奶油等原材料成本上涨,雪糕价格自然跟着水涨船高。不少品牌还追求纯牛乳、天然奶油、可可脂等原料升级,成本也随之推高。不仅是传统雪糕品牌纷纷推出高某某,有很多新品牌瞄准雪糕的网红属性,打造新产品、迅速抢滩市场,更与茶饮、餐饮、白酒,乃至影视、出版等行业,玩起跨界和联名。
比如,大家熟悉的故宫“脊兽”雪糕、西安“兵马俑”雪糕、武汉“黄鹤楼”雪糕等文创雪糕,曾一度风靡市场。或口味新奇,或造型别致,或采用植物基酶解等创新工艺,在品牌溢价等因素加持下,各种雪糕推陈出新,卖价“没有最贵,只有更贵”。
雪糕涨价,体现行业发展趋势,同时也反映了健康化、高端化、趣味化、美观化等雪糕消费新风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雪糕作为童年记忆中物美价廉的消暑食品,如今已不再是夏天专属,成了四季常备的休闲零食。而吃雪糕发微博、晒朋友圈容易被点赞,也使得雪糕不再是冷饮的替代品,而是具备一定的社交附加值,能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感的“享受型食品”。可以说,大众消费理念、消费习惯的变化,为雪糕产业发展划出了更精细的市场赛道。
不过,雪糕卖上高价,并不代表品质无忧。无论是“双黄蛋”雪糕抽检大肠杆菌超标,还是用“特级红提”“不加一滴水”等标语构成虚假宣传,知名雪糕品牌频频翻车,不仅引发消费者担忧,也有损企业信誉。食品安全是必须牢牢守住的底线,口味是核心竞争力。两者皆失,营销做得再好,网红爆款也会很快过气。
如今消费者的消费选择更多,消费喜好也一直在发生变化,雪糕生产商只有练好内功,确保产品健康安全、品质过硬,才能吸引更多消费者,促进行业实现良性发展。
统计报告显示,我国冰淇淋市场保持增长态势,2020年达到1470亿元,2021年预计超过1600亿元,市场规模稳居全球第一。从人均年消费量来看,仍有较大上涨空间。这意味着,食品企业一方面可以继续加大雪糕的创新研发力度,多出精品留住回头客;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培育品牌形象,不能仅靠各种花式营销来提升短期关注度。只要产品贵有所值,相信消费者自然愿意购买,也更容易形成消费黏性。
其实,不管是好吃便宜、外观质朴的老式冰棍,还是口味独特、造型别致的高价雪糕,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总归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他们选择雪糕最看重的不是营销噱头,而是有没有让舌尖和心头都感到冰爽的独特风味,来留存对生活的美好记忆。从这个角度看,雪糕的消费升级,不仅仅是价格的升高,更多的还是消费结构和品质的优化。努力在提高产品品质上下功夫,把网红产品打造成长红品牌,才是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应有之义。
读后感:
2021级高二语文晨读材料四
“糖水爷爷”被网暴,莫让自持正义成为伤人武器
前不久,武汉一位街边卖糖水的老人意外走红。“2元无限续杯,17年如一日”的坚守,令无数人为之感动。然而,无端的网络暴力搅乱了“糖水爷爷”一家的正常生活。时下,“糖水爷爷”已不再出摊,留下字条表示“想安静地生活”,并打算回到老家。原本是众人点赞的好事,因何成了“人走茶凉”的憾事。
在网红饮料层出、“食物刺客”来袭的市场上,2元随便喝、多年不涨价的绿豆汤、银耳汤,满足了消费者对于价廉物美的期待,在酷暑之中给人带来凉意。尤其是标牌上“喝开水不要钱”“老人喝水不要钱”等质朴言语,更体现了老人回报社会、方便邻里的善意,在利益至上的乱象中不盲目迎合,为社会注入了暖流。正因如此,“糖水爷爷”被迫关门,尤其令人不舍与痛心。
有人说:恶语喧哗,好人退却。17年风雨无阻的糖水摊,没有倒在经营压力下,却倒在了网络暴力前。纵观那些网络言语,从“食材不干净”的无端质疑,到“孙子是自闭症”“子孙不孝、无依无靠”的恶意造谣,经相关媒体证实,确属无中生有。锃亮的锅盆、群众的口碑,已经为糖水品质做出最好的回应。但发生迅速、声浪巨大的网络暴力,往往能让虚拟世界的无端恶意,在现实世界酿成恶果。键盘侠的凭空捏造,既伤害了“糖水爷爷”和家人,也伤害了社会公众的心。
据研究,网暴的始作俑者往往并非为非作歹的恶人,而是平凡普通的个体,其言行初衷也未必刻意攻击他人,甚至还怀揣着仗义执言的“一腔正义”。在对“糖水爷爷”的指摘中,因为老人未戴口罩和手套就判定食材不干净、会吃坏肚子的人,不少都出于这样的道德义愤。问题在于,占据食品安全的立场,是否就能随意对他人进行道德审判?未经证实的猜想,是否应该脱口而出并“无脑转发”?从看似合理的出发点,到毁人生活的结果,事实证明:并非所有良好意愿都会导致良好结果,不负责任的正义感更会造成无穷无尽的伤害。
正如老人表示,9万人都说不卫生不干净,我心里像插把刀一样。的确,互联网的去抑制效应使一些人忽视社会约束,躲在马甲里肆无忌惮,尤其当所见内容与个人标准有所出入时便大兴问罪之师;而互联网的群体效应使一些人在盲目从众、随大流站队中忘却是非判断,在转发跟评中对无辜者发起攻击。网络暴力这头狰狞咆哮的巨兽一旦出笼,就可能失去控制,不断放大语言的破坏性和杀伤力,哪怕这种伤害非你所愿。
“糖水爷爷”以17年的坚守,为世道人心注入正能量,让更多人荡起“善的涟漪”,正是这一故事的最大价值。退一步说,即便老人在操作流程上不够规范,网友也不妨多一些共情和理解,或通过求证核实、私下提醒等建设性方式帮助糖水摊经营得更好,共同守护好这份温情。让“糖水爷爷”吞下网暴苦果,绝非公众所愿,这伤害的是人心,辜负的是善良,难以修补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信任。
从女子取快递被造谣出轨,到寻亲男孩刘学州自杀,一次次网络暴力事件为我们敲响警钟:网络空间不是法外空间,匿名性更不是对肆意妄为的掩护。治理网络暴力,需要重拳出击。回到自身,我们必须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网暴的受害者,也可能在冲动中成为网暴的施暴者。他人的行为,自有道德法律加以约束,而不应该任由自己审判和处置。一旦自持正义超过理性,合理讨论越过界限,就可能伤及无辜。
身为“网络公民”,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话负责。即便是正确的出发点,也应谨言慎行;如果拿捏不准,在按下回车键之前不妨先想一想,即将发送的这句话,如果是在面对面的现实生活中,如果是对自己的亲友,还会如此轻易说出口吗?那一刻,答案已在人心中。
这正是:网络空间有界限,理性思考再发言。屏幕之前皆人心,勿让言语成利剑。
年轻人返乡种田,是退路还是出路?
最近,不少年轻人在网上讲述自己离开城市、返乡入乡的故事。他们正在经历的乡村生活,有夕阳好看、雨声好听的诗情画意,也有劳作辛苦、生活孤独的烦闷惆怅。农业农村部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超过1100万人。对于在乡村生活创业的年轻人来说,这是退路还是出路?
整洁的村屋,明媚的光线,慵懒的黄某某,烂漫的野花,脸上写满惬意自如的年轻人面对镜头,忙碌时种田养蜂、采茶挖笋、煮饭烧菜、染布制陶,闲暇时吃西瓜、听蝉鸣、吹山风、数星星。在短视频平台上,乡村生活主题从冷门到热门,从沉寂到火爆。因为背景风光太美而被调侃P图的“假背景男孩”、一票难求的“村BA”篮球赛、一砖一瓦亲手打造的梦想小屋,频频“出圈”的乡村生活,让不少年轻人通过互联网的窗口增进对乡村的了解,满怀憧憬,希望在此间过上“向往的生活”。
有的人在乡村寻找退路,或是把这里当作疗愈身心的港湾,远离城市的喧嚣和工作的压力,大口呼吸新鲜的空气,极目远眺漫山的翠色,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缓慢节奏中收获放松和平和;或是把这里当作亲近自然陶冶情操的学校,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吃自己的饭,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感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踏实和满足。
有的人在乡村发现出路,把这里当作干事创业的舞台,搞种养殖、拍短视频、开展直播带货,在广袤的土地收获宝贵的青春体验;不仅如此,根据综合测算,一个返乡创业项目平均可吸纳6到7个农民稳定就业,17个灵活就业,年轻人不仅能实现个人的追求,还能带动村民们就业致富。
今天的年轻人为什么乐于返乡入乡?一方面离不开厚植于中华传统文化根脉之中,对田园乡村生活的赞美和向往。文人墨客笔下,乡村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闲适,也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辛劳;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泊,也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热闹;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田园风光,也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某某”的自然美景。田园牧歌的浪漫,“莼鲈之思”的呼唤,恬静美好的乡村生活自有一种穿越古今的强烈吸引力。
先有美丽的乡村,才有向往的生活;有了乡村的振兴,就有发展的前景。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返乡入乡,折射出这些年发生的山乡巨变,彻底改变了乡村的落后面貌。曾经世世代代靠手扒岩石出行的深山村寨,如今修通了盘山路,架起了铁索桥,“行路难”问题得到解决;曾经“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贫瘠之地,如今因地制宜找到特色产业,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曾经炸山采石粉尘漫天、村民连窗户都不敢开的村庄,如今从“卖石头”转为“卖风景”,重现秀丽的山川;曾经“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的村庄,如今村容村貌更加整洁,人居环境大为改善……产业、教育、医疗、生态、文化,乡村方方面面的改善越来越多,让一些曾经极力跳出农门的人们看到了希望,又主动回到家乡。
乡村总是张开温柔的臂弯,包容来到这里的年轻人。无论是寻找退路还是出路,只要心里有目标和方向,人们总能在乡村治愈焦虑、坚定信心,磨炼意志、增强本领,实现价值、收获成长。
但不能否认,目前的乡村还存在不少短板和不便,对很多人来说有许多必须从头学起的知识和技能,也将面临观念和习惯的转变。习惯叫外卖的人,在这里要亲手操持一日三餐;曾经五谷不分的人,要从头学习各种农业知识,也要面对来自自然和市场的风险挑战;喜欢说走就走、来去自由的人,将在这里深刻理解费孝通先生所说,“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在返乡入乡之前,还有许多需要考虑清楚的问题,确认自己能否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行动,能否保持干事创业的热情,把乡村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积淀,纵横数千里的地理差异,造就了中国天南地北独具特色的60万个村庄。每一个乡村都有独一无二的特色,村里的每一个年轻人也都将书写精彩而独特的人生故事。
这正是:白云深处有村庄,青山脚下耕织忙。莫问客人从何来,此心安处是吾乡。
以上为《级高二语文晨读材料四则》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