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乡土中国》阅读练习》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乡土中国》阅读与练习
第一章 乡土本色
1.内容概括
本章共17个自然段。这一章是全书的总论,开篇就提出了“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一论断。“乡土性”的三个特点是:①离不了泥土;②不流动性(聚村而居);③熟人社会。本篇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后文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乡土性”。
2.结构导图
概念辨析
(1)中国人的诚信与西方人的诚信的区别是什么?
中国人的诚信:中国人的诚信是对行为规矩的坚守。
西方人的诚信:西方人的诚信是对契约的遵守。
(2)根据原文,乡村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人们之间具有怎样的关联?你认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联依然如此吗?为什么?
乡村社会:亲密;自由、规矩、熟知;信任;心安。
现代社会:不同。相对而言,显得陌生、有隔膜;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更多建立在利益之上,地缘、血缘的连接性变弱,人与人之间容易出现不理解、不信任。
4.问题探讨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有哪些?
5.观点与事实
请你根据下列事实,说一说它们各自证明“乡土性”哪一个特点?
①史某某先生曾告诉费孝通先生,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种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乡土本色》P4-5)
②一位研究语言的朋友说,张北一带的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乡土本色》P5)
③在一个村子里,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乡土本色》P7)
第二章 文字下乡
1.内容概括
本章共19个自然段。本章是从空间的角度阐述的。文中批驳了“城里人”对“乡下人”不识字的偏见,指出文字本身具有的传情达意的局限性等特点,指出在熟人社会中表情、动作 和声音等都能很好地传情达意,得出“乡土中国平等”的结论。
其具体段落体现:
①第1-4自然段反驳了城乡工作者、城里人认为乡下人是“愚”的观点,指出城里人蔑视的其实是知识问题而不是智力问题。
②第5-12自然段从“需求-满足”的角度说明了以不识字作为“愚”的标准来评价乡下人是根本没有道理的,因从文字的功用角度来说,乡土社会作为面对面的社会是不需要文字的。
③第13-18自然段论述了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就连语言都不是传情达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④第19自然段在结构上构成了对开篇的呼应,提出了“文字下乡”实践必须要考虑文字和语言基础的建议。
结构导图
(1)总体理解
①乡下人的“愚”是知识问题而非智力问题
②文字是传情达意时受到阻隔的产物
③文字传情达意受空间的阻隔
(2)乡土社会中的文字与语言
①文字定义:用符号表达的象征体系,最初是结绳记事。
②文字产生:时空中人之间的接触(互动)发生了阻碍时。
③文字特征:间接的说话以传情达意,但不完全,故讲究文法、艺术以减少走样。
①语言定义:用声音表达象征体系
②语言产生:只能在-社会所有相同经验的-层上发生,在亲密社会中形成特殊语言即行话。空间无阻碍。
③语言特征:只是亲密社群中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实际互动中语言
总与表情、动作等象征体系相配合且会产生不同意义;摆脱字句的固定意
义从而特别有效,但语言像个社会定下的筛子,使情意表达公式化。
概念辨析
面对面的社群( 文盲的社会):指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生活上互相合作的人都是天天见面的。面对面的往来,直接接触,直接说话,相互之间用声气辨人,以眉目传情,指石为证,不需要说太多的话。
借助文字的社会:针对面对面的乡土社会而言的,是现代化的社会。人与人用文字传情达意,文字只是一种工具,这工具本身是有缺陷的,能传的情、能达的意是有限的。
4.问题探讨
文字产生的前提和作用分别是什么?文字的“缺陷”是什么?
5.事实与观点
在辩论会上,围绕辩题“文字在乡下是多余的”展开辩论。请同学们各自找到对手,选定从正方或反方来阐述你的观点,从文中或生活中找到恰当的材料简要陈述。
第三章 文字再下乡
1.内容概要。
(1)本章是从时间的角度来论述的。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个人的今昔之隔,二是社会的世代之隔。前者指个人一生中不断学习的过程需要记忆来连接今昔之经验;后者指社会共同创造集体记忆和文化经验并将之延续下去。只有当生活发生变化时,感到记忆不够时,才需要借用外在的工具——文字,否则口口相传的语言已经足以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求。而乡土社会的不流动特点——生活形态定型,缺乏变化,因此从时间格局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乡土社会也没有文字的需求。
(2)本篇共16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点明了作者的讨论方向。第2-5自然段某某是如何打破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的。第6-15自然段从时间格局的角度、从记忆需要和词的两种形式即语言和文字各自的功能回应关系角度阐述了乡土社会没有文字的缘由。第16自然段是本篇的总结,表达了作者对“文字下乡”的看法。
结构导图。
总图(1)
结构导图(2)
3.概念辨析
记:带有在当前为了将来有用而加以认取的意思。
忆:为了当前有关而回想到过去经验。
4.问题探讨
综合《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两篇内容,你认为中国乡土社会没有文字的原因是什么?
第四章 差序格局
内容概括
中国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其社会结构是“差序格局”。中国乡土社会,“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一个“己”作为中心,且“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差序”就是“伦”(比如,儒家所讲的“人伦”“十伦”“五伦”),“伦是有差等的次序”,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是“人和人往来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2.概念辨析
差序格局:由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所决定的有差等的次序关系。
团体格局:由若干人组成的,有一定界限的团体。
3.问题探讨
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的笔墨讨论中国人的“私”?
答:A内容上:“私”是 ,讨论它具有现实意义;
B形式上:“私”的根源在于社会结构的格局,从讨论“私”的表现进而分析“私”的根源,可以自然引出对 的论述,行文自然。
4.观点与事实
①比如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为中心,在周围划出一个圈子也就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鸡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在这个圈子内,发生的事情只与自家有关,超出范围则没有任何联系了。请结合乡土社会中的事例,谈谈你对"差序格局”的理解。
答:差序格局”的特点:a以 为中心;b可大可小,有 ;c大小取决于自己(家庭)的社会影响;d格局中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
②在中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现象是自古就存在,象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
姑表林黛玉,姨表薛某某,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云,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 可是势力一变, 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象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这些现象反应了“差序格局”的什么特点?(答案:略)
第五章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1.内容概括
本篇共18个自然段。第1-2自然段某某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是基于不同生存需求而采取的两种不同社会结构,并阐述了社会结构格局差异会引起不同的道德观念的理论。第3-7自然段旨在阐述团体格局下的道德体系特征。第8-18自然段旨在阐释差序格局下的道德体系特征。
2.概念辨析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都附着一种道德要素。
系维着人民的宪法:在道德体系发生权力的观念下,为防止团体代理人滥用权力,发生了宪法。
3.问题探讨。
认真阅读本章,试着归纳中国传统乡土社会“差序格局”道德体系的特点。
答:①“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是“ ”;
②从己向外推构成社会范围内的两种私人联系:一是 ,与之相配的道德要素是 ;二是朋友线,与之相配的道德要素的忠信;
③孝悌忠信中都附着着“ ”;
④传统道德中没有不分差序的兼爱,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 而存在;
⑤道德与法律根据对象与 的关系而伸缩。
4.观点与事实。
阅读4、5两章,完成下面表格。
篇名
核心观点
关键概念
论证思路
事实道理论据
差序格局
中国乡土社会是以 的差序格局。
描述中国人私心普遍的毛病;通过中西社会 和比喻的手法,分析中国社会格,局的特点。
①如《大学》
系维着
私人道德
差序格局社会的道德是看所施对象和 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先比较分析中西社会结构的差异,再以西方社会的道德观念作为 ,阐述差序格局下的道德观念特点。
①
第六章 家族
1.内容概括
①本章旨在阐释中国乡土社会中的基本社群——“家”的性质。作者首先明确了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社会圈子与团体在乡土社会和西方现代社会中是并存的、各有偏重的。而本章论及的乡土社会中的“家”应该称为“大家庭”或“小家族”。
②全篇1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作者对自己使用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说明和区分。在第2-14自然段中,作者旨在阐述中国、西洋“家”的差异和“家”与“家族”的区别:第2自然段表达的是要据上述概念说明与区分作为乡土社会基本社群的“家”的性质;第3-4自然段阐明自己提出的新名词——“小家族”,是为了从结构的原则上说明中西社会“家”的差异;第5-14自然段某某了中西家庭在功能实现、结构形态、亲属原则、基本性质、凝合力量(情感表达与侧重、纪律与规范遵循)上的差异,同时也阐明了“家”与“家族”的区别。
2.概念辨析
小家族:一个按父系不断扩大的氏族社群。它赋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是一个长期性的 事业组织,家庭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的。
家庭:一个由亲子关系所构成的生育社群,生育的功能是短期的,抚育孩子的目的就在于结束抚育,孩子长成后也就脱离了父母的抚育。它是暂时性的,同时也是团体性的。其主轴:是夫妇,两性情感是凝合家庭的力量。
社群:普通所谓的团体,即一切有组织的人。
团体(侠义理解):团体格局中所形成的社群。
社会圈子:为差序格局中所形成的社群。家庭、氏族、邻里、街坊、村落等都属于“社会圈子”。
氏族:根据单系亲属原则所组成的社群,在人类学中叫氏族。
3.问题探讨。
读原文第5自然段,为什么说“家庭”这个社群是暂时性的?
4.观点与事例。
古代人与现代人介绍自己的方式与重点不相同,如:一个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时,介绍自己多半是介绍自己毕业于什么学校?有什么特长?可以胜任什么工作?等等。你认为这符合《家族》章节中的什么观点?请你联系本章中事实与观点回答。
第七章 男女有别
1.内容概括
本单元探讨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基本问题,用两种文化模式的对比分析了乡土社会男女 隔阂的原因。
乡土社会中的感情是亚普罗式的,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联系是稳定的。因此害怕社会关系的破坏,故男女之间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机动性的感情,这就是男女有别的原则。
第六章、第七章都是讨论乡土社会下的群己关系,但第六章侧重于对家族的功能和特色进行描述,以描述现象为主;而第七章则引进阿波罗式与浮士德式这两个人类学概念,借此来分析乡土社会家族是单系主轴的原因所在。二者构成因果关系。
思维导图
1)
男女有别
2)阅读6、7两章,完成下面表格。
中西家庭对比图(通过对比,展示
中西家庭的差异)
比较标准
西洋家庭
乡土家庭
形态
亲子
父系单线
功能
生育
绵延性事业单线
范围
亲子两代(小家庭)
伸缩性(小家族)
内部关系
夫妻为主轴
父子、婆媳为主线
情感定向
夫妻感情融洽
偏向同性,抑制感情
文化模式
浮士德式(重激情)
阿波罗式(重稳定)
3.概念辨析
男女有别: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契合。
男女求同:男女结合不仅仅是为了生育这个社会事业,而且是为了感情的契合。
感情定向:一个人发展他感情的方向,这个方向受文化的规定。
亚普罗式的文化:这种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
浮士德式的文化:这种文化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的变;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恋爱的持续依赖于推陈出新,不断地克服阻碍,也是不断地发现阻碍,要得到的是这一个过程,而不是这过程的结果。
4.问题探讨
为什么说乡土社会是亚普罗式的,而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
5.观点与事实。
林黛玉与贾宝玉是姑舅亲,薛某某与贾宝玉是姨表亲,从差序格局角度上说,林黛玉与贾宝玉成亲似乎更亲,可是贾某某、王夫人等长辈最后选择薛某某而非林黛玉和贾宝玉成婚,为什么?请简要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第八章 礼治秩序
1.内容概括
从第八章至第十一章,阐述的内容都是中国宗法制度。其中第八章说明了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在乡土社会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礼治社会中人们是主动地服从成规。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利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礼治社会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2.结构导图
3.概念辨析
礼治:乡土社会以“ 礼 ”来维持的社会秩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约束”、通过 教化 养成个人敬畏感而“主动地服于成规”。
法治: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 法律”来维持的。是“人依法而治”。
人治:是指有权力的人凭借 一己 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
礼:是社会 公认 合式的行为规范。
传统:是社会所积累的经验。
4.问题探讨
作者为什么认为“人治”和“法治”相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
5.观点与事实。
第5段将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与现代社会、理想中的小国寡民社会和无政府社会一一比较,一步步逼近乡土社会秩序的特点。你能文中概括出后三种社会秩序维持机制的特点吗?
第九章 无讼
1.内容概括
本章共13个自然段。本章点明了中国在从乡土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主要是为了沟通情感、传递祝福,从而“增进人们的社会性关联和社会资本,生产适合共同体在伦理和功能上维系的基本共识、规范和价值”。但实际上,如今,当金钱成为人们表达情感最为重要的方式之一时,礼物、红包等物名为传递祝福,实际上却又暗含了社会地位表现和社会竞争等实际性功能。
第十四章
4.①由于这种印合不是自觉的,计划的。因此如果环境改变,人不能主动有计划地适应,只能盲目地试错。②当社会变迁速度慢,人们有时间试错,也不会造成致命损失。(3)但当社会变迁速度快,则没有时间给人们不断试错。
5.①黑船事件前的日本与中日甲午海战前的中国从社会构成上,基本都属于乡土社会,以传统文化塑造人们的欲望,维持社会安定;②但当西方文化对日本传统文化造成冲击,日本现代化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冲击,社会变迁被迫加速。③日本或中国的传统文化经验都无法应对生存危机,社会开始自觉维新与改革,即文中所说的“注意生存条件”,明确“需要”。④明治维新中以坂本龙马、大久保利通为首的改革派,戊戌维新中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首的维新派等接受了新思潮的“时势权力”,对旧势力(日本幕府/清王朝)、旧文化构成了巨大的冲击,社会出现变迁。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乡土中国》阅读练习》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